1. 简单百科
  2. 慈云阁

慈云阁

慈云阁(英文名:Ciyun pavilion)是中原地区元代楼阁建筑。原称大悲阁。位于定兴县县城内中心地带,占地面积150平方米

大龙兴寺住持僧德宝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修建,明万历(1573年~1620年)年间重修,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又加修。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慈云阁原为一组建筑群,分前、中、后三部,即前后山门、画廊、香亭、东西配殿,整个造型为一船形殿宇建筑,1957年10月因扩展公路拆除前后附属建筑。慈云阁座北朝南,平面近方形,进深各三间,南北长12.6米,东西宽11.9米,建筑面积142平方米,二层楼阁式,为重檐,歇山,灰布瓦顶,斗拱砖木建筑。高13.3米,内外檐柱相距很近,均包于墙体之内,屋架上有东西两壁,都是利用下平平梁,载于山面上檐昂尾上,四隅施垂柱及抹角梁,上檐斗拱五铺作双下昂,其中上昂为真昂,下檐四铺作,慈云阁工艺精巧,彩绘华丽,雄伟壮观,为元代建筑的典型作品,是中国古代建筑从宋代风格向明清风格过渡的最好例证。1998年,国家文物局拨专款落架重修慈云阁。

历史沿革

据《定兴县志》载,慈云阁原名大悲阁,其始建年代不详,以阁内大悲佛铜像而得名大悲阁,后毁于战乱。

大德十年(1306年),僧人德宝在故址重建此阁。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御史李重加修葺,因佛教礼“心慈为贵,贵慈如云”,故更名为慈云阁。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县程重修慈云阁。

爱新觉罗·颙琰二十四年(1819年),知县高应元修葺慈云阁。

1957年10月,因扩展马路拆除前后两部分附属建筑,惟存中间慈云阁。

建筑特色

慈云阁,原为一组建筑群,总平面为船形,分前、中、后三部,即前后山门、画廊、香亭、东西配殿,整个造型为一船形殿宇建筑。

现慈云阁坐北朝南,为二层楼阁式重檐歇山灰瓦布顶建筑,砖木结构,平面近方形,通高13.3米,南北长12.6米,东西宽11.9米,占地面积150平方米。屋架只有东西两壁,都是利用下平平梁,载于山面上檐昂尾上,四隅施垂柱及抹角梁。上檐斗拱五铺作双下昂,其中上昂为真昂。下檐四铺作。前后檐和两山平柱柱头间施抹角梁承驼峰,其上承托转角铺作第二跳昂后尾,下昂后尾内伸插入殿内垂柱柱身并上承角梁后尾及头袱、平搏。

慈云阁平面近似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通面阔8.98米,通进深7.66米;室内采用减柱造的制作手法,使室内空间扩大。减柱造的建筑形式起源于辽朝中叶以后,到金、元时期普遍使用。慈云阁除运用小八角形柱外,还有十六角形,体现了早期建筑的制作特点。柱的布置也较特殊,檐柱、上檐柱距离较近,包砌在墙体内,上檐柱与下檐柱两柱不贴在一起,但两柱之间的间隙仅有16厘米。柱共有24根,分下檐柱和上檐柱两种,直径均为38厘米,柱有明显的侧脚、升起,柱头做卷刹。其中上檐柱有2根为小八角形,2根为十六角形,其余均为圆柱。柱础分覆盆子、素平两种。覆盆用于上檐柱,素平用于下檐柱,覆盆柱础尺寸大于柱径2倍有余。

慈云阁上檐和下檐使用铺作的手法,分柱头、补间、转角三种,其中上檐为五铺作双下昂重拱计心造,第一跳为假昂,第二跳施真昂,昂后尾翘起直通搏下攀间;柱头铺作与补间铺作相同;转角铺作第二跳昂后尾悬挑八角形垂柱,柱上施八角形大斗与实拍拱。下檐为四铺作单昂斗拱,昂下出华头子与真昂,里拽昂尾斜。上承托短柱与枋。柱头用假昂,其后尾插人金柱内部。攀间斗拱为单材拱。斗拱的布置,除前后明间施两朵补间斗拱外,其余各间均施补间斗拱一朵。

慈云阁在远处看像一座重檐歇山顶的两层建筑,实际阁内并无二层部分,天花也无藻井。

主要展览

1998年,慈云阁落架维修时,从阁顶部发现有“大元国大都路易州定兴县德全□在诚□及多”字样。

建设背景

年代考证

明代御史李荩传《修慈云阁碑记》云:“定兴之野四望平远,襟冈带河而邑其中。邑之官牙雁齿,泮宫铁市,垒如屏,绮如画也。而阁在其中,俯瞰六合......",但阁因年久而破损,重修。

据清光绪《定兴县志》记载:“慈云阁在邑中央,建自元沙门宝德,本名大悲阁,康熙五十二年知县程揆重修。爱新觉罗·颙琰二十四年知县高应元又修。”《定兴县志》卷18《金石》载有《大元保定路易州定兴县创建大悲阁记》碑则,记述了定兴大龙兴寺僧人宝德创建大悲阁的过程,该碑立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

由以上所载,可知慈云阁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明、清两代曾重修。

船型布局

在20世纪50年代,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对慈云阁进行过测绘学,当时寺院总体布局为“船"形,建筑从南至北,顺中轴线依次排列有山门、前殿、慈云阁、后殿;两侧分别布置东西配殿、东西配房。整体布局高低错落,排列有序。其中前殿、慈云阁、配殿、配房六座建筑的墙体紧密相连。

价值意义

慈云阁用材为18X12厘米,相当于宋《营造法式》六等材,明显变小。用材比例为3:2,与宋《营造法式》规定的相符合。斗拱中另一特点是第一跳使用假昂,其上为华头子,再向上为真昂、挑干等。真假昂结合体现了早期建筑向晚期过渡时期的特有手法。

慈云阁工艺精巧,彩绘华丽,雄伟壮观,为元代建筑的典型作品,是中国古代建筑从宋代风格向明清风格过渡的例证。

保护措施

20世纪50年代,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对慈云阁进行测绘学

1990年,河北省文物局拨专款对慈云阁进行了抢险加固。

1996年11月20日,慈云阁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塔基边缘为基线,四周各外扩45米,东至电影院门口,南至回民饭店,西至服务公司批发部,北至剧场胡同。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边线为基线,四周各外扩55米,东至振兴胡同,南至箭杆胡同北段,西至民居胡同口,北至供销社批发零售商店门口。

1997年,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派专业人员对慈云阁进行了勘察、测绘学,同时拟订修缮方案,报国家文物局批。

1998年9月至1999年5月,定兴县对慈云阁进行落架维修工作。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保定市定兴县城内北大街23号。

交通信息

由定兴县汽车站乘坐2路和3路公交可达。

参考资料

慈云阁.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2-28

【定兴古迹】国宝慈云阁.微信公众平台.2024-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