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盆子
覆盆子(食虫类:Rubus idaeus L.),又称红树莓、马林果、木莓等,属于蔷薇科悬钩子属的木本植物,灌木树种。覆盆子原产北温带,中国是树莓的原产国之一,日本、俄罗斯(西伯利亚、中亚)、北美、欧洲也有分布。在中国分布于浙江、江苏、安徽、福建、江西、广西等地,生山地杂木林边、灌丛或荒野,海拔500~2000米。
覆盆子属于蔷薇科悬钩子属的木本植物,灌木树种,高2~3米。枝细圆,红棕色;幼枝绿色,有白粉,具稀疏、微弯曲的皮刺。叶单生或数叶候生,掌状5裂2,罕有3裂,中央1片大,先端呈尾状,裂片边缘具重锯齿;主脉5出,上被柔毛,下面叶脉上均有柔毛;叶柄细,有极小的刺;托叶线形,被短柔毛。花单生于小枝顶端,花梗细。聚合果呈圆锥形或扁圆锥形。花期5~6月,果期8~9月。
覆盆子始载于《名医别录》,味甘、酸,微温,入肝、肾经,具有固精缩尿、益肝肾明目作用,常用于治疗男子阳遗精、小便频数、遗漏、虚劳、目暗等疾病,在中国覆盆子资源丰富,分布广泛,既能入药,也可直接食用,具有稳定的消费群体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于2002年被纳入《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并收录于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物种命名
覆盆子其种加词“idaeus”的词根是Ida,是“伊达山”(Mount Ida)之意。在今希腊克里特岛和土耳其西部各有一处同名的山,而克里特岛的Ida是希腊神话的发源地之一。
栽培历史
世界发展
覆盆子原产于欧洲、西亚一带,利用历史悠久,古希腊时期即有记载。大约在公元1世纪前后,特洛伊人在伊达山麓从野外采集水果,就发现了覆盆子;随后在罗马农学家帕拉迪厄斯4世纪的著作中发现了驯化的记录;同样在英国的罗马堡垒中也发现了种子。
覆盆子是西方传统草药,同时出产果实,作为果树近500年。中世纪时期覆盆子仍主要是药用,果实为副产品。但到16世纪欧洲人将覆盆子视作为园艺品种种植,其育性分为夏果型和秋果型,两种育性的野生个体同时存在,并育成现代两大品种群。北美洲的覆盆子最初由欧洲带入,随后野生资源参与育种。在1845年,美国人Dr.Brinkle实生培育的品种‘Brinckle’s Orange’。到19世纪早期,在英国和美国已有20多个的栽培品种,美国在19世纪中期,覆盆子商业性产品曾几度波动,种植面积不足800公顷,但1919年覆盆子发展提升,1948年其主要栽培地区就扩大有纽约、密歇根、俄勒冈、俄亥俄州、宾夕法尼亚、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伊利诺伊州、爱达荷州和印第安纳州等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由于病害严重和劳力缺乏使树莓面积严重减少。21世纪以来,随着新优及抗蚜虫品种的育成,微繁脱毒苗木和茎分枝技术(插)的发展,机械采收的推广应用和高质量加工产品的生产,使覆盆子生产面积在美国西部、中部和东北部地区正在逐渐增加。除了欧美国家,俄罗斯也是覆盆子栽培较多的国家之一,18世纪莫斯科郊区已有覆盆子栽培,随后继续广泛栽培发展。
中国发展
在中国利用覆盆子作为中药的历史达千年之久,始于汉代,原与蓬为同一种药材,晋代分化为两种药材,其来源本草记载不详。自唐朝起,作为覆盆子使用的有山莓、槭叶莓、茅莓、黄果、悬钩子属、寒莓、秀丽莓、插田泡等植物的果实。在宋代已用于观赏,有诗词传世。历代名家对覆盆子的记载也相当丰富。如《本草备要》:“益肾脏而固精,补肝虚而明目,起阳痿,缩小便。”《名医别录》:“益气轻身,令发不白。”《本草正义》:“为滋养真阴之药,味带微酸,能收摄耗散之阴气而生精液,故寇宗爽谓益肾缩小便,服之当覆其溺器。”
只是中国在培育优良品种方面一直没有开拓性进展,优良品种多从其他国家引人,人工栽培历史仅有百年左右,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俄侨从远东地区引入中国黑龙江省尚志市石头河子一带栽培,成为中国北方地区特有的小浆果种类,目前中国自主育种工作处于起步阶段,“秋萍”是中国第一个自主育成的品种。
中国栽培覆盆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初):一些俄罗斯人将覆盆子带入中国;第二阶段(1982~1986年):沈阳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和南京植物所等单位先后从俄罗斯和美国引进了少量覆盆子品种;第三阶段(1998年至今):国家林业局正式立项,将覆盆子列入“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项目,由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承担从美国引进覆盆子新品种50个,这些品种直接来源于美国或间接来源于加拿大、澳大利亚、匈牙利、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英国、波兰等国,基本上包括了目前世界上较好的覆盆子优良品种,对中国覆盆子栽培品种的更新换代起到了推动作用。
形态特征
覆盆子属灌木,高2~3米。
茎
叶
叶单生或数叶候生,小叶3~7枚,花枝上有时具3小叶,不孕枝上常5~7小叶,长卵形或椭圆形,顶生小叶常卵形,掌状5裂2,罕有3裂,中央1片大,长3~8厘米,宽1.5~4.5厘米,顶端短渐尖,基部圆形,顶生小叶基部近心形,上面无毛或疏生柔毛,下面密被灰白色绒毛,边缘有不规则粗锯齿或重锯齿;叶柄长3~6厘米,被绒毛状短柔毛和稀疏小刺,托叶线形,被短柔毛。
花
花生于侧枝顶端成短总状花序或少花腋生,总花梗和花梗均密被绒毛状短柔毛和疏密不等的针刺;花梗长1~2厘米;苞片线形,被短柔毛;花直径1~1.5厘米;花萼外面密被绒毛状短柔毛和疏密不等的针刺;萼片卵状披针形,顶端尾尖,外面边缘具灰白色绒毛,在花果时均直立;花瓣匙形,被短柔毛或无毛,白色,基部有宽爪;花丝宽扁,长于花柱;花柱基部和子房密被灰白色绒毛。
果
覆盆子为聚合果,由多数小核果聚合而成,呈圆锥形或扁圆锥形,多汁液,径1~1.4厘米,成熟时红或橙黄色,顶端钝圆,基部中心凹入;核具洼孔;宿萼棕褐色,下有果梗痕。小果易剥落,每个小果呈半月形,背面密被灰白色茸毛,两侧有明显的网纹,腹部有突起的棱线。体轻,质硬。气微,味微酸涩。
物种分布
地理分布
覆盆子原产北温带,在亚洲、北美洲、欧洲等地,如日本、俄罗斯都有分布。在中国覆盆子资源丰富,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中国辽宁、广东省、陕西省、四川省、重庆市、甘肃省、新疆等地区。
生境分布
野生覆盆子对低温的适应范围较广,一般可忍受-25~-40℃的低温,主要分布在半山腰及山顶的位置,坡向以阳坡为主,阴坡较少分布;在沟谷中分布极少,伴生植物主要包括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aczev)、山杨(Populus davidiana Dode)、荆条(Vitex negundo var. heterophylla (Franch.) Rehd.)、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Bunge)、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 (Mill.) Swingle)、落叶松(Larix gmelinii (Rupr.) Kuzen.)等共17种植物。
生长习性
覆盆子花期5~6月,果期8~9月。其侧根及须根发达,主根生长浅而不深,不发达。喜温暖、湿润环境,要求光照良好的散射光,对土壤要求不严格,适应性强,但最好的生长环境是气候温暖湿润,阳光充足但不耐烈日曝晒,土壤肥沃、保水保肥力强及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至中性砂壤土及红壤、紫色土等为宜。
栽培技术
人工繁殖
根蘖繁殖
覆盆子的地下茎和根部分蘖能力强,可于秋末至早春,对根蘖苗长进行摘心打顶,挖取由根蘖苗长成的植株,保留一定量的根,适当修剪后,分株假植或定植。根孽繁殖挂果早见效快,但育苗慢、不能规模发展。
压条繁殖
选择2年以上已经开花、生长健壮的植株作母株,在8~9月将一年生枝条压入土中,将入土部分割伤,能长出新梢和不定根,第2年春季将压条长出的幼苗截离母体,另行栽植。
扦插繁殖
优良健壮的根插条有利于提高扦插繁殖系数,通常选取带芽的侧生根用于根插育苗,于4月中旬进行扦插。只要插条生根,移栽后基本均成活。
移株繁殖
覆盆子在春、夏、秋均可移株繁殖,以落叶前秋植成活率高,栽植的方法可以分为带状法和单株法。野生掌叶覆盆子适合12月至次年3月移栽,最佳移栽期为1~2月,挖取野生植株,剪去多余的枝条,保留主干,移植到苗圃中,苗木存放时间不应超过3天。
种子繁殖
自然情况下覆盆子萌发率低且实生苗生长慢、田间存活率低、丰产期推后,但种子繁殖却是获得大量苗木的快速有效果方法。可对种子进行低温湿沙贮藏,萌发效果好,贮藏时间越长种子发芽率越高。
选地整地
覆盆子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一般地块均可种植。既可春季栽植,也可秋冬季节栽植,一般以11月下旬~第2年3月下旬为宜。选择避风向阳、土质疏松、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不积水的地块进行建园。每亩施腐熟农家肥,深翻入土,整平耙细,做备用。
肥水管理
移栽前一定要施足基肥。生长期间要中耕松土除草,从而促进覆盆子树体的良好生长。肥料以少施、勤施为宜,每年施追肥3~4次。春天浇水不能过多。夏季蒸发量大,可增加浇水次数。秋季要减少浇水次数。每次浇水以透而不外渗为宜。覆盆子枝条柔软,因而要在园地中架设支架进行固定。植株进入休眠期,要进行修剪整形,剪去细弱枝、干枯枝、断枝等,单株保留7~9个粗壮枝条并摘心,其余枝条全部剪除。秋剪在果实采摘后。
采收加工
覆盆子果期为8~9月,采收时间一般在5月中旬~6月上旬,采收分批进行,采下后,除去枝梗、叶子等等其它杂质,烫开摊晒干燥即可。遇阴雨天应采用烘干机,种子以色青黄、不散子为好。
病虫害治理
覆盆子的主要病害为:茎腐病、白粉病等;虫害为:柳蝙蝠蛾、穿孔蛾、蛀甲虫等。茎腐病是危害覆盆子主要病害,通常在5月~8月可进行化学防治。白粉病。晚秋入冬前清扫果园,将被感染病叶打扫干净集中烧毁,消除病原,及时喷施药物进行预防。相关的虫害防治,主要在幼虫活动期,喷洒相关的药液,剪除被害枝条树梢;或在植株生长初期,喷洒药液进行预防。
用途
食用营养
覆盆子叶中含有丰富的类胡萝卜素和多酚,具有潜在的有益健康特性;覆盆子果实中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钙、钾、镁等营养元素以及大量纤维,充分表明了该部位作为营养保健品的适用性,对身体有全方位的护理效果。
工业原料
覆盆子食品也做成果酱,布丁蛋糕,果糕,罐头等。覆盆子中提取的覆盆子是一种目前已被国内外广泛应用的具有幽雅果香的香料,起到定香和增香的效果。除了当做外用香精外,还可作为食用香精。除此之外,覆盆子还可做成饮品和覆盆子酒。一些企业还利用覆盆子药食同源的特性,将其与其他辅料一起制成具有保健功效的保健品。
医学药用
《神农本草经》记载,味酸平,安五脏,益精气长阴,令坚强志,倍力有子,久服轻身不老,今名覆盆子。覆盆子未成熟的果实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味甘、酸,微温,入肝、肾经,具有固精缩尿、益肝肾明目作用,常用于治疗男子阳痿遗精、小便频数、遗漏、虚劳、目暗等疾病。
相关变种
华北复盆子
华北复盆子(黑枕黄鹂普通亚种:Rubus ialaeus L. var. borealisinensis Yu et Lu),本变种为复盆子(R. idaeus L.)和库页悬钩子(R. sachalinensis Levl.)之间的过渡类型。枝、叶柄、总花梗、花梗和花萼外面具稀疏针刺或几无刺,枝和叶柄均无腺毛,仅总花梗、花梗和花萼外面具腺毛。产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大青山、凉城县)、河北省西部、山西省东部至西部。生山谷阴处、山坡林间或密林下、白桦林缘或草甸中,海拔1250~2500米。
无毛复盆子
无毛复盆子(食虫类:Rubus idaeus L. var. glabratus Yu et Lu),本变种枝、叶柄和花梗具极稀疏小刺,均无毛,也无腺毛。产黑龙江省南部。生路边杂木林下,在齐齐哈尔市试验场有栽培。
相关研究
覆盆子为中国药典收录的常用中药,不少研究者已经对覆盆子的化学成分和药理学作用进行了研究,主要化学成分有类、黄酮、生物碱和酚酸类等,有显著的抗肿瘤、抗氧化、降低血糖血脂、抗衰老和抗炎药等药理作用,开展覆盆子中化学成分的作用机制和质量控制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参考资料
Rubus idaeus L..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06-09
覆盆子.植物智.2023-03-05
Rubus idaeus L..POWO.2023-03-27
覆盆子.植物智.2023-03-05
覆盆子.植物智.2023-03-05
华北覆盆子.植物智.2023-03-05
无毛覆盆子.植物智.2023-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