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太后饼
富平太后饼是独具陕西省富平县地方特色美味的饼类小吃,具有外皮焦黄酥脆,内质层次分明,柔软可口,油香不腻的特点,早已脍炙人口,为群众所喜爱。近年来,成为西安市一些宾馆、酒楼、饭店接待国际友人的名点。
小吃介绍
富平太后饼,历史悠久,起源于西汉文帝(公元前180年至前157年)时期。相传,刘恒刘恒建都长安(今西安),他的外祖母灵文侯夫人,建园于当时的怀德县(今陕西省富平县华朱乡怀阳城),在那里居住。文帝的母亲薄姬经常由长安来此省母,随行御厨将烤饼技艺传授给当地村民。从此,汉宫烤饼,落户民间,故取名“太后饼”。两千多年来,这一烤饼技艺世代相传,延续至今,成为地方风味名食。
“太后饼”是陕西富平县的风味小吃,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原料配方 白面粉5千克 猪板油2千克 花椒少许 大茴香、肉桂、蜂蜜、精盐适量
制作方法
1.将大茴香、花椒、桂皮加适量水熬成调料水;将猪板油去皮膜,切成丁,再用排刀剁成油泥,剁时要将调料水分数次加入。然后将面粉和好,分成重约1千克的面剂5个,逐个用手拍平,放在案板上甩扯成7毫米厚的长方形面片,面片上抹一层板油泥,随即从右向左卷成圆柱形,再搓成直径约7厘米的长条,用手压扁,叠成三折,再搓压成一层17厘米长的条,揪成每个重约100克的面剂,一个个竖起来在手中旋转五六转,用拇指压住顶端,边转边向下按,如此五六次后,用手拍成直径约7厘米的圆饼,圆饼顶面抹上用水化开的蜂蜜。
2.在三扇(是陕西省地区烙制面点及一般油酥烧饼之类的小型木炭烘炉,分上鏊,中鏊,底鏊。上鏊鏊面向上,中鏊鏊面向下,中鏊用三根铁条吊起盖在底鏊上,上架木炭火,中鏊上面放一圆形三角铁架,高约23厘米,上鏊放置在上面可以移动,底鏊面向下,周围用耐火泥作边,边高约17厘米,成凹形烘炉,下设木炭炉,一般的火力是底鏊较中、上鏊火力小。烙制面点、烧饼之类,先放在上鏊使其一面或两面受火,起到烘及烤的作用,制出的食品色味形都较一般的好。在连续操作中,可以便于掌握时间,保持质量)的底部,抹遍菜籽油烧热,放上圆饼烘烤成金黄色即成。
小吃特色
外皮焦黄酥脆,皮质层次分明,柔软可口,油香不腻。
文化价值
一、厚重的历史价值。太后饼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及御品特征,对研究西汉时代及至之后的历朝历代的帝王生活、宫廷生活以及民间习俗,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内涵丰富的食品文化价值。关于太后饼的传说多种多样,活灵活现,都充分体现出我国食品发展的文化和食品自身的文化。可以看出,太后饼是我国糕点食品的起源,是烤制食品的前身。
三、食品加工工艺的科技价值。太后饼加工工艺很原始,很地道,任何时代的任何食品以及任何工艺和革新都无法取代,而且这种看似粗糙的工艺把原生态式原料加工得让世人都有一种强烈的口福感和享受感,其营养价值竞滋养了一代君王。其科技含量可想而知
历史渊源
刘恒(公元前200—157年)。传说他在襁褓之时,母亲薄姬的奶水不好。他常嗷嗷待哺,令母亲心急如焚。一日,薄太后进御厨内去想办法。她看到厨案上雪白滋润的猪板油,就觉得它是滋补肌体的好养料。于是,她就用蒸馍的发面,掺进猪板油,调成擀面仗粗二三寸长的面条儿,用火烧烤。刘恒一尝,酥、、绵、软,口感特好,非常爱吃。就是这种后来叫做火曲的粗制食品,既解了薄太后的燃眉之急,又滋养了一代君王。
火曲就是太后饼的发端。
薄太后是位贤淑女人。吕雉当权,她远离皇室,常带着儿子刘恒到京之地的怀德县(今富平县华朱乡怀阳城)来散心。据《富平县志》载,这里有薄姬的花园。当地群众得知刘恒是火曲养大的,就仿效着给自家孩子做,果然好吃健胃。至今,当地人仍在蒸馍时烧甜跳 (即火曲)。后来,有好奇者,按照火曲的配料,焙制成饼子,其形、色、味和养份更别具一格,引起薄太后的极大兴趣。因此,这种饼子后来就成了御品。
当地人民为了纪念薄太后,在怀阳城以南自西向东修了上中下三座庙,庙,把这种饼叫做太后饼。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