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刘恒

刘恒

刘恒(公元前203年—公元前157年),西汉第五位皇帝,刘邦刘邦第四子,其母为薄姬

刘恒于刘邦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受封代王,前往代地生活。汉高祖刘邦逝世后,刘邦的皇后吕雉把持朝政,独揽大权。西汉吕雉八年(公元前180年),朝臣将吕氏集团铲除后,迎立刘恒为帝。刘恒继位后,奉行无为而治的思想,厉行节俭,废除苛刑,选任贤能,又下令发展农业和工商业,使得汉朝逐渐兴盛,开启了“文景之治”。汉前元七年(公元前157年),刘恒在紫微宫逝世,时年四十七岁,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葬于霸陵

多数学者认为刘恒在统治期间,与周邻修睦,宣扬孝道,使得汉朝四境殷实富裕,礼义之风盛行,有利于国家的休养生息和百姓的生活安定。但也有学者对刘恒提出质疑,认为他对刑罚制度的改革存在弊端,他的统治只是按照前人之规行事,并无可称道之处。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其母为薄姬。薄姬在秦末时,原为魏王魏豹的妾。楚汉战争中,魏豹曾与刘邦一同攻打楚王项羽,后背叛刘邦,投奔项羽,被汉将曹参等俘杀,薄姬也被俘获,进入织造府。之后,刘邦在经过织造府时,看到薄姬,便将其纳入后宫。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薄氏在河南宫内成皋台生下刘恒。此后,薄姬便很少有机会再见到刘邦。

刘邦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刘邦打败了在代地(今山西省东北部、河北省西北部一带)起兵叛乱的诸侯陈豨(音xī),平定代地,将八岁的刘恒立为代王,建都中都(今山西省太原市),刘恒便前往代地生活。高祖刘邦逝世后,刘邦的皇后吕雉掌握了朝政大权。她嫉恨得到高祖宠幸的妃子,便将她们都囚禁起来,不准出宫。而薄姬极少见到高祖,得以出宫,前往代地,与刘恒一起生活。

登基称帝

西汉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吕雉逝世。忠于汉室的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人携手铲除了吕姓势力,吕太后扶持的皇帝刘弘并非刘盈刘盈的儿子,不符合皇位继承的法统,因此,众臣商议另立新帝。在商讨之后,众人认为代王刘恒是刘邦的亲子,年龄最大,为人仁孝宽厚,刘恒的母亲薄姬谨慎善良,应当将刘恒立为皇帝,于是派遣使者请刘恒前往都城长安(今西安市)继承皇位。

刘恒与薄姬进行磋商,又命人用龟甲占卜,得到大横之象,占卜者认为大横预示着更替,说明刘恒将成为天子,发扬光大先帝的事业。刘恒还派遣薄姬的弟弟薄昭前去长安打探情况,薄昭从长安返回后,也劝说刘恒前去继位。于是,刘恒下定决心,乘车前往长安。

刘恒一行人抵达高陵区(今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后,又派部下宋昌去长安观察局势。宋昌到了中渭桥(今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渭河附近)后,丞相以下的各级官员都前来迎接,宋昌回到高陵向刘恒报告,刘恒这才继续前进。到达渭桥后,太尉周勃率领群臣拜见刘恒,送上天子玉玺,但刘恒十分谨慎,提出到长安中的代王府邸从长计议。抵达代王府邸后,群臣请求刘恒登基称帝,刘恒五次退让,但大臣们一再请求,这才同意即位。随后,刘恒命太仆夏侯婴和东牟侯刘兴居清除宫廷,自己进入紫微宫后,又命宋昌为卫将军,管理西汉南北军,以张武为郎中令,巡行殿中,保证自己的安全。其后,刘恒选择良辰吉日登基称帝。

封赏功臣

刘恒继位后,首先对铲除吕氏势力、拥护自己登基的有功之臣进行赏赐、分封。汉文帝前元元年(公元前179年)十月,刘恒将周勃封为丞相陈平封为左丞相,大将军灌婴加封为太尉,对刘章刘章、襄平侯纪通、东牟侯刘兴居等人也加以赏赐,跟随刘恒入朝的官员,也都进行升官。

镇压叛乱

刘邦建立汉朝之初,将开国功臣封为诸侯,命他们分散各地,拱卫汉朝。之后,诸侯王的势力不断壮大,甚至威胁到了皇帝的统治。前元三年(公元前177年),济北王刘兴居趁刘恒巡视代地、准备讨伐匈奴时,发动叛乱,调遣军队打算袭击荥阳市(今河南省荥阳市)。刘恒得知后,下令停止进攻匈奴,派遣棘蒲侯陈武为大将军,率军攻打济北王。在陈武的镇压下,济北王的军队被打败,刘兴居被俘。

三年后,淮南王刘长又密谋反叛,但尚未发动叛乱,就被朝廷官员发现。官员上报,称刘长的宫室不合法度,还擅自制定法令,密谋反叛。刘恒得知后,废除了刘长的王位,将他发配至蜀地,刘长在流放途中病死。

削弱诸侯势力

诸侯王的接连叛乱使刘恒意识到,诸侯王势力的不断发展会导致中央朝廷的统治受到威胁。()贾谊也认识到了诸侯王的威胁,向汉文帝上《治安策》,陈述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并提出解决方法,即分割诸侯王的势力,从而加强中央集权。后元四年(公元前160年),齐王()逝世,刘恒乘机把齐国分割成六个小国,由齐王的六个儿子分别继承,又将淮南国一分为三,从而削弱了这两个大诸侯国的势力。此外,刘恒采用“以亲制疏”的策略,扩大亲子梁王刘参张弘范刘喜的势力范围,从而对异姓诸侯王进行压制。最后,刘恒强令各诸侯王前往自己的封地居住,如在刘恒的命令下,齐国的诸侯王们离开齐国首都,居住在各自的封邑,从而受到西汉济北、济南市二郡的监视,齐国势力被削弱,难以发动叛乱。但刘恒对同姓诸侯王采取姑息政策,诸侯王分权的问题依然存在,间接导致了刘启时期的七国之乱

抗击匈奴

刘恒继位后,为了保证边境稳定,给北部的匈奴运送了很多礼物。但不久之后,匈奴南下进犯,攻至黄河以南,四处劫掠。于是,刘恒亲自来到甘泉,征调边境地区的官吏和骑兵抵御匈奴,又命丞相颖阴侯灌婴率军出击,匈奴只得引兵退去。其后的几年间,匈奴一直在北方蛰伏,至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冬,匈奴再次南下劫掠,还杀死了北地郡都尉孙印。刘恒得知后,派三位将军分别驻扎在陇西县、北地、上郡,又命中尉周舍卫将军,郎中令张武车骑将军,训练军队,准备反击。刘恒对此次战事十分重视,亲自慰劳士卒、赏赐官兵,还想要亲自带兵出击匈奴,后因大臣和皇太后劝阻而作罢。做好反击准备后,刘恒命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晋成侯董赤为内史,栾布为将军,出兵攻打匈奴,匈奴大败而逃。

因病逝世

刘恒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推动了汉代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后元七年六月(公元前157年7月),刘恒在长安紫微宫逝世,享年四十七岁。临终前,他下了遗诏,希望自己死后,天下百姓不必为自己长期服丧,葬礼一切从简,后宫中夫人以下的嫔妃都遣散回家。刘恒逝世后,他的儿子刘启继位,是为汉景帝。群臣为刘恒上庙号为太宗,谥号孝文皇帝,将其葬于霸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白鹿原西端)。

执政举措

政治

废除苛刑

刘恒继位后,吸取了秦朝因滥用严刑苛法而覆灭的教训,决定改革刑法,废除苛政。在即位第一年,刘恒便废除了有人被判处刑罚、其父母、妻子、兄弟同罪的规定,又认为议论朝政有利于政事进步,将议论朝政之罪废除。其后,他将黥(音qíng)、劓刑(音yì)、刖(音yuè)三种残酷的刑罚废除,还修订了西汉开国功臣萧何制定的《九章律》,从而赢得了民心。

选贤纳谏

刘恒为了求贤纳谏,改革了任用官吏的旧例,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以为己用。刘恒继位的第一年,听闻河南省太守吴氏治理地方十分出色,便将他提拔为廷尉;吴氏向刘恒推荐了洛阳市贾谊,刘恒也将其封为博士,又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在刘恒的选拔下,精通法学的张释之、将领周亚夫等人均被提拔,成为西汉的名臣武将。此外,刘恒也善于听取部下的建议,每次入朝时,只要有臣子递上意见书,他都停车接受,可用者给予嘉奖,无用者也不加怪罪。郎中署长冯唐曾批评刘恒用人的缺点,刘恒听闻后,立即改正自己的过失,还将他提拔为车骑都尉。由于刘恒求贤若渴、求谏心切,许多有识之士聚集于朝中,为西汉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德治天下

刘恒在位期间,实行以德治天下的原则。在即位之初,刘恒下令大赦天下,赐予百姓爵位、酒食,还放宽秦汉以来的“公务员禁酒令”,允许百姓随意饮酒五日。在立太子、立皇后时,刘恒再次下令赐百姓爵位,还赐予八十岁以上的老人酒食、布帛、棉絮等。其后,刘恒又多次下令大赦天下、赏赐财物,这一抚赏制度也延续至西汉后世,并得到了后世的高度评价。

宣扬孝道

为了笼络、团结同姓诸侯王的势力,制衡强大的功臣集团,刘恒在即位后,大力宣扬孝道。因母亲薄姬经常患病,刘恒对母亲十分关照,殷勤侍奉,甚至亲尝汤药。此外,刘恒还大力宣扬《孝经》,设置《孝经》博士,对研究《孝经》有成就的学者给予丰厚的俸禄,以便普及孝道教育。刘恒推广孝道的措施使中国的孝观念深入人心,对巩固统治起到重要作用。

经济

重视农业

刘恒深知农业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他在位期间,鼓励农民发展生产,努力为百姓创造相对自由的生产环境。首先,刘恒在开春时率领群臣进行耕种,将耕种所得的谷物用于祭祀宗庙,以劝勉百姓勤于农事。其次,刘恒还多次下令减免田租,如在即位第二年,便下诏减免当年的一半秦汉田租,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再次下诏减免当年的一半田租,次年,更是免除了全部田租。最后,刘恒还改革了赋役制度,将百姓的徭役由一年一次改为三年一次,还将算赋由每人每年上交一百二十钱减为四十钱。刘恒对赋役的改革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使得百姓有更多时间从事农业生产。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农业生产水平逐渐提高,使得汉代国库日益富足。

发展工商业

刘恒将以往延续的重农抑商改为重农宽商的政策,在重视农业发展的同时,允许工商业发展。一方面,他下令开放原归于国家的山林川泽,允许百姓开山打猎、捕鱼、砍柴等,为人民提供了较为多样的生活来源。另一方面,刘恒改革了关卡核验制度,以往出入关卡,需要持木符方可通过,刘恒废除关卡验符,使得往来的货物可以自由运售,有利于经济发展。

厉行节俭

刘恒在位期间,倡导勤俭节约。他在位的二十三年间,未曾扩建宫室苑,也不允许各地进献珍贵的物品。他在生活上也注重节俭,经常穿着粗丝衣服,宫中嫔妃的衣服不得拖至地面,帷帐不得织额尔德特·文绣锦。在修建自己的墓地霸陵时,刘恒要求全部采用瓦器,不许使用金银等装饰,依山为陵,不修建高大的坟墓。

军事

改革戍守制度

西汉初期,北方的匈奴时常南下进犯,士卒在边疆日夜戍守,甚为劳苦。太子舍人晁错上书,建议改革现有的每年更换一次戍卒之制,改为屯田守边制度。刘恒采纳了他的建议,选取北部边疆的百姓,在北塞屯田驻守,有事作战,无事耕田。这一改革使得内地百姓不必背井离乡、戍守边防,也降低了国家在军事防御上的花费,为后世所借鉴和实行。

骑兵建设

汉高祖刘邦在位时,对匈奴的策略以妥协和让步为主,但匈奴对边郡的侵扰并未停止。刘恒即位后,开始对匈奴进行反击,而进行军事抵御的准备之一,便是训练军马,进行骑兵建设。文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78年),刘恒颁布“马复令”,下令饲养马的百姓,可以免除家中三人的徭役,以鼓励民间饲养军马,为之后战争中征用马匹准备资源。次年,匈奴侵扰西汉边郡,汉文帝派骑兵八万余名前去迎击,迫使匈奴退去,可见汉文帝时期的骑兵建设已初见成效。之后,这一制度延续至刘彻时期,西汉初期马匹缺乏的局面得以改观。

外交与民族关系

匈奴

汉高祖刘邦在对匈奴战争失利后,采用大臣娄敬的建议,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刘盈吕雉继续执行这种政策,但北部边疆并未安宁。刘恒继位后,实行“和主战辅”的政策,一方面派遣使者申明“和亲”的诚意,一方面,对匈奴南下侵扰的行为进行抗击,但每次还击仅以把匈奴逐出边境为止,为谈判和好留有余地。这一策略为汉朝休养生息提供了较为和平安定的局面,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南越

汉初,南越国王与汉修好,被封为南越王。但吕雉当政时期,南越国与汉交恶,南越王赵佗自号南越武帝,双方一度兵戎相见。刘恒继位后,竭力与南越修复关系,他派使者慰问南越王赵佗在河北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的家族,将赵佗的兄弟封为官员,又派人整修赵佗家族的祖坟,以争取赵佗的好感。此外,刘恒还命中大夫陆贾为特使,携带刘恒的亲笔信前往南越,与赵佗商讨统一安邦的问题,赵佗欣然应允,去掉帝号,恢复了对汉朝的臣属关系,南疆的社会秩序得以稳定。

历史评价

关于刘恒的人生经历,许多学者都进行了评价。

多数学者都对刘恒的执政举措和人格品质进行了赞扬,如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认为,刘恒即位后,厉行节俭,与周邻修睦,休养生息,以德化民,使得汉朝逐渐兴盛,百姓生活安定,是真正的仁德之君。东汉史学家班固也在《汉书》中提出,刘恒在位期间,中国四境殷实富裕,礼义之风盛行,可见他是一代明君。学者许刚则着重分析了刘恒在位期间对孝道的宣扬和利用,认为刘恒使得孝道作为一种儒家伦理,逐渐深入人心,也有利于国家政权的稳定。

但也有一些人物对刘恒提出了批评学者张钟铭则指出,刘恒废除肉刑,历代都将其颂为仁政,但刘恒改革的刑罚体系存在诸多弊端,如鞭笞之刑轻重无度,可能成为致死之刑;死刑和生刑比例失调,实际上是加重了刑罚。

墓葬

刘恒逝世后,葬于霸陵。霸陵位于西安市东郊白鹿原西端,也被称为“江村大墓”。霸陵两周王陵位于陵区东部,陪葬墓和其他遗存位于陵区的西、南部。霸陵地表无封土,外围以石砌筑围界,并设置门阙,形成陵园。霸陵为“亚”字形竖穴土木椁墓,四面各有一条墓道,墓室四周环绕有外藏坑,出土有陶俑、陶盆、瓦当、陶罐等文物。霸陵的发掘,为研究西汉帝陵制度提供了详实的考古资料。

家族成员

相关作品

研究著作

影视作品

参考资料

真命天子 (1986).豆瓣电影.2023-04-27

孝的故事 (1991).豆瓣电影.2023-04-27

辛追传奇 (2004).豆瓣电影.2023-04-27

大风歌 (2010).豆瓣电影.2023-04-27

美人心计 (2010).豆瓣电影.2023-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