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晁错

晁错

晁错(公元前200-公元前154年),西汉川(今河南禹州市)人,刘恒刘启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曾任御史大夫一职。汉文帝时,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汉景帝即位后,任为内史,后迁至御史大夫。

晁错年轻时曾学习《尚学》及先秦法家申不害商鞅的学问,学成后被汉文帝任命为太子舍人,后历任博士、太子家令。汉景帝即位后,任内史,升迁为御史大夫,备受宠信。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晁错进言削藩,剥夺诸侯王的政治特权。因损害了诸侯的利益,刘濞联合七国,以“诛晁错”为名,起兵叛乱。汉景帝为了平息反叛,听信吴相袁盎等的建议,将穿着朝服的晁错腰斩于长安东市(今西安市)。

后世对晁错的为人和文学作品均有所评价。就为人而言,司马迁便曾在《史记》中评价晁错道:“晁错为人正直,明于世务,深通刑名之学。”而就文学成就而言,后世对晁错的评价颇高。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价道:“贾谊和晁错的文章,用好的思想滋润浇灌而使后代人受益,影响极其深远。”

人物生平

才气初显

晁错是颍川人,早年曾和洛阳人宋孟和刘礼一起在县张恢先生那里学习申不害商鞅的法家思想。凭借着通晓典籍的文学素养,晁错曾担任过太常掌故。在刘恒时期,研究过《尚书》的人寥寥无几,只有济南市的伏先生原先是秦朝的博士,曾经研究过《尚书》。但由于年迈,伏先生无法前来为汉文帝解说《尚书》,于是汉文帝便令太常派人前往伏先生那里学习,而晁错则被太常选中前往。学成归来后,晁错趁机上书报告学习情况,称赞并解说了《尚书》。于是汉文帝便先后下诏任命他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后升为博士。晁错又上了《言太子宜知术数疏》,言明太子学习刑名之术的重要性。对此,汉文帝颇为赞同,于是便拜授晁错为太子家令。任职期间,晁错凭借自己的辩才,颇得太子宠信,太子宫中之人皆称他为“智囊”。

上言献策

汉文帝时期,匈奴势力强大,屡次侵边,文帝便派军队前往,抵御匈奴的侵扰。对此,晁错上书论述兵事,陈说良将的重要性以及用兵之道。汉文帝十分赞同晁错的陈述,并赐给他玺书,认为他的建议非常值得被采纳。而后,晁错又先后上了《守边劝农疏》与《募民实塞疏》,论述如何守边备塞,请求汉文帝鼓励农耕,移民戍边。汉文帝也听从了晁错的建议,招募民众迁移到了边塞,大大节省了屯戍的开支。汉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九月,汉文帝下诏朝廷官员推荐贤良文学之士,晁错便在推举之列。皇上亲自出题询问晁错,晁错应答了《举贤良对策》。对策的人有一百多个,只有晁错是高等,因而晁错被提拔为了中大夫。晁错还曾多次上书陈说削减诸侯势力和修改法令的事。虽然刘恒没有采纳晁错的建议,但对其才能颇为认可,提拔晁错为中大夫。当时,太子对晁错的才能颇为赞赏,而袁盎等大臣却大多不喜晁错。

受帝宠信

刘启二年(公元前155年),汉景帝任命晁错为内史。晁错多次请求单独和汉景帝讨论政事,汉景帝每次都答应,这份宠信早已超过了对九卿的宠信。而因为受到皇帝宠信,晁错的地位很高,权利很大,国家的法令制度很多都是他奏请皇帝变更的。对此,丞相申屠嘉心中十分不满,但却无计可施,没有办法对他造成伤害。当时,内史府建在太上庙围墙里面的空地上,门是向东面开的,进出很不方便。于是晁错便凿开了太上庙的围墙,向南边开了两扇门用来进出。丞相听说后,十分生气,便打算乘此机会上奏请求诛杀晁错。晁错知道丞相的打算后,当晚便去面见了皇上,详细地和皇上说明了这件事。因而当丞相在朝堂上弹劾晁错,要求处死他时,刘启便为晁错开脱,丞相也便只好作罢。回到相府之后,丞相申屠嘉终因气愤吐血而亡。而等到丞相逝世后,晁错越发显贵。

坚持削藩

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八月,晁错被提拔为御史大夫后,再次上《削藩策》,陈述诸侯的罪过,要求削减他们的土地,收回各诸侯国边境的郡城。奏章被送上去后,汉景帝便命令公卿、列侯和皇族聚集在一起讨论此事。当时没有一个人敢否定晁错的建议,只有窦婴敢和他争辩,从此两人便有了隔阂。而后晁错又修改了三十章相关法令,诸侯们都是十分反对,心中也非常怨恨晁错。晁错的父亲听到这个消息后,便立即从颖川赶来,质问晁错这样行事的缘由。晁错据理力争,认为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安宁。晁错的父亲却认为这一定会连累晁家,因为害怕看到祸乱连累到自己,晁错的父亲便提前服毒自尽了。

因乱被斩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正月,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胶西王刘卬、济南王刘辟光、刘贤刘贤、刘授刘雄渠以诛杀晁错的名义发动叛乱,出兵向西进发。汉景帝便和晁错商议出兵镇压反叛的事。晁错提议让皇上御驾亲征,而自己便固守后方。当时窦婴向皇上推举了袁盎,袁盎恰巧在皇上和晁错筹划军粮的时候请求进见。皇上便询问曾担任吴国相的袁盎如何看待此次叛乱。袁盎直言此次叛乱不足为惧。而当汉景帝详细询问平乱之计时,袁盎却要求晁错退下,自己和皇上单独陈述,此举也让晁错颇为怨恨。晁错退避后,袁盎便向皇上献计,认为只有斩杀晁错,派遣使者赦灭吴、楚七国,并恢复他们的土地,才能毫不费力地平定叛乱。听完袁盎的建议后,汉景帝便任命袁盎为太常,让他秘密出使。又过了数十天,丞相青翟、中尉嘉、廷尉张欧上奏弹劾晁错,陈述他的罪状,要求将其腰斩。对此弹劾,汉景帝最终应允了,下令派遣中尉去召来晁错,将其骗上车经过街市。最终,晁错穿着朝服在街市上被斩杀。晁错死后,邓公向汉景帝进言,陈述七国之乱与晁错并无关系。汉景帝因此也十分后悔斩杀了晁错。

施政举措

政治

移民戍边

汉景帝期间,晁错上《言兵事疏》,建议在边塞实行募民徙塞守边,劝农防御等措施。首先,晁错主张改变汉初实行的逐年轮换的不定“卒戍”之策,招募民众迁移到边塞去镇守边关,而这不仅大大节省了屯戍的开支,还能快速在边塞形成了抵御匈奴之势。其次,晁错主张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给予守边的民众以优待,赐其高爵,免除徭役。促使他们入塞务农,从而能够加强边塞储备,确保守卫力量 。

尊君削藩

针对汉初以来,藩国势力日益强大、君臣关系无主辅之分的状况,晃错提出了“削藩策”,主张以君主为尊,要求刘启削减诸侯的土地,收回各诸侯国边境的郡城。这个策略严重触犯了诸侯的利益,最后使得晁错被斩杀。但削藩政策的实施严重打击了诸侯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促使汉朝文景之治的出现。

经济

重农贵粟

为解决汉政权的危机,针对汉朝当时的状况,晁错在《论贵粟疏》中提出了重农必贵粟理论。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晁错提出来几项具体措施。一是下令商贾可以用多余的财富来买爵,这大大缓和了商贾与封建地主的矛盾, 同时, 国家也限制了社会财富过多集中到商贾手中。二是减免租税,这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三是调整粮价,由国家制定兑换粟价,限制了商贾对自耕民盘剥,保护了封建经济。

军事

以夷攻夷

在 《言兵事疏》中,晁错从匈奴和汉朝的实际情况出发,对诸多要素进行全面分析后,提出了“以夷制夷”,瓦解小国联盟的政策。同时,晁错还主张联合胡人诸国,共同抵抗匈奴。晃错的边区抵御匈奴之策打击了匈奴族奴隶主对中原的无限贪欲,保护了边区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同时也巩固了边防。 

晁错之死

背景

刘恒时,因对皇太子不敬,吴太子刘贤被打死。由此,刘濞心怀不满,渐渐失去了诸侯王对汉廷的礼节。而晁错在担任太子家令时颇得皇太子的宠信,便反复在太子面前言说吴王之罪,主张削其藩地并加以处罚。与此同时,晁错还多次向文帝上书说明此事,但文帝宽厚,不忍处罚,吴王因此却更加骄横放纵。刘启二年(公元前155年)八月,晁错担任御史大夫,再次上《削藩策》,陈述诸侯的罪过,请求削减他们的土地,收回他们的旁郡。次年冬天,楚王来朝见汉景帝,晁错上书说楚王刘戊之前在为薄姬守丧期间,在守丧的房间内和别人通奸,请求定楚王死刑。而后汉景帝下诏赦免了楚王的死罪,但却削去了他的属地束海郡。早在前两年,赵王便也因罪被削去了属地恒山郡。胶西王刘印也因卖官爵的事被削去了六个县。而在汉朝诸大臣议论要削减吴国属地时,吴王担心削地没完没了,便人游说胶西王、齐王等五国诸侯王举兵叛乱,诸国王皆表示统一行动。于是在刘启三年(公元前154年),刘濞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胶西王刘卬、济南王刘辟光、刘贤刘贤及刘授刘雄渠,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口号发动叛乱,出兵向西进发,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究其本质,七国之乱是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诸侯国势力矛盾日益激化的结果,而晁错向汉景帝上《削藩策》只是推动了这一进程。

经过

七国之乱发生后,汉景帝向袁盎询问平乱之计,袁盎认为只要诛杀晁错,并派使者前去赦免七国,恢复他们的封地,七国便能退兵。数日后,丞相青翟、中尉嘉和廷尉张欧联合上奏弹劾晁错,认为晁错之前让刘启御驾亲征、而自己留守的行为是大逆不道的,理应受到腰斩。对此,汉景帝表示批准,而后便派中尉去召见晁错,将其骗上车前往街市,而后身穿朝服的晁错便在东市被腰斩。

结果

晁错在东市被杀后,带领军队进攻吴、楚叛军的邓公也回到了京城,面见皇上,并报告了军事情况。于是汉景帝便询问晁错之死是否让叛军退兵,邓公直言此次叛乱是吴王蓄谋已久的,只是因怨恨晁错削减其土地,叛军才以诛杀晁错为名,实际上这场叛乱与晁错并无关系,诸侯也不会因晁错之死退兵。刘启听后便十分悔恨。

影响

晁错虽是因削藩而死,但其削藩之举对历史的发展却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西汉七国之乱为契机着手全面解决封国的问题,逐渐将权力集中到中央。而刘彻便是吸取晁错削藩的经验教训,广泛推行“推恩令”,解除了地方诸侯国对中央构成的威胁。

评价

晁错被斩杀后,邓公曾大胆进言,陈说汉景帝斩杀晁错之举是不可取的。而对于晁错削藩一事,邓公认为这是良策,对子孙后代也都是有利的。而司马迁司马迁则认为晁错之死皆是由于他改变古法,捣乱常规。

唐人李观在《晁错论》中将晁错之死归结于刘启听信谗言,认为是汉景帝听信乱臣之言而误杀晁错。而这种观点在后世也一直有着较大的影响。但到了北宋时期,不少文人便对晁错之死提出了另外的看法,如宋初徐铉便认为晁错和袁盎均有罪过,且罪先在晁错。而宋人田锡则认为晁错的削藩之策由于过于急切,反而成了诸侯反叛的“催化剂”。苏轼也对此事发表过看法,他认为是晁错建议景帝亲征叛军,而自己却安居京城,这就导致了汉景帝的猜忌,从而使自己身死。南宋洪迈则认为晁错的行为不合时宜,这或许也是他招来杀身之祸的原因所在。

主要作品

《汉书·艺文志》记载晁错有文31篇,而《隋志》著录《晁错集》有三卷,现已亡佚。如今能看到的只有散录在《汉书》中的几篇,主要有《上书言皇太子宜知术数》《上书言兵事》《言守边备塞务农力本当世急务二事》《复言募民徙塞下》《说文帝令民入粟受爵》《复奏勿收农民租》《说景帝削吴》这几篇。

主要成就

政治成就

晁错服侍过两代君王,提出过不少治国良策,如移民戍边、重农贵粟、尊君削藩、以夷攻夷等策略,对汉朝的经济发展及国家安全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晁错提出的策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边防,促使了文景之治的出现。

文学成就

晁错的政论文文风以朴实为主,语言表达方式更是通俗 、简洁、生动而不失文采。同时,他的文章还有情感化 、直谏性、极端化的感情色彩,蕴含了文人朴实而深厚的忠君爱国情怀。晁错的政论文是中国政论文中一朵独特的奇葩,它丰富了文学花园的色彩,对后世政论文学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对此,鲁迅先生便有较高的评价,认为晁错的政论散文的风格疏直激切,沉实深识,并将其政论散文誉为“西汉鸿文 ”,认为他的政论文能“沾溉后人,其泽甚远”。晁错政论文的文体形式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人物评价

就晁错的为人而言,后世学者的评价褒贬不一。宋朝武学博士何去非就曾在《何博士备论》中将晁错评价为真愚者。而司马迁则在《史记》中有较为正向的评价,认为他为人正直,明于世务,深通刑名之学。《资治通鉴》和《汉书》中也都评价晁错为人刚直而又严峻苛刻。现代著名学者易中天先生曾评价道:“晁错是一个有学问的人,有才华的人,有思想的人,不甘寂寞的人,但不等于是一个适合搞政治的人。”

晁错的文学成就颇高,后世多有赞誉。南梁文学理论家刘勰曾在《文心雕龙》中评价过晁错的对策文,认为晁错的对答以古验今,文辞简洁且辨理明确,论事通达且高瞻远瞩,卓越超群,获得第一完全是当之无愧的。鲁迅先生就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价道:“贾谊和晁错的文章,用好的思想滋润浇灌而使后代人受益,影响极其深远。”

后世纪念

晁错墓

晁错的墓地位于许昌市烈士陵园西北角,有十米多高,占地三百多平方米,现在看是一个圆形土丘的样子。在墓的南面有一个大约高2米,宽1米的石碑。石碑上刻有“汉御史大夫晁公之墓”字样,字体为赵体行楷,十分圆润。同时,石碑上也刻有晁错的墓志铭,落款为“乾隆三年戊午冬至日许州府教授苏门孙用正谨”。而在墓的东边还有一块石碑,上面标注了晁错墓冢为许昌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晁错故里

晁错故里在河南禹州城南13.5公里小吕乡晁喜铺村。 后人为纪念晁氏兄弟,在村中建“双柏庙”。庙内有汉柏两株,至今仍枝繁叶茂,彰示着晁氏兄弟的高风亮节。 

文艺影视

文学作品

影视形象

朱艺曾在2005年上映的《汉武大帝》中饰演过晁错。

史籍记载

《史记: 七十列传·袁盎晁错列传》

《汉书: 传·爰盎晁错传》

《资治通鉴: 汉纪·汉纪七》

《资治通鉴: 汉纪·汉纪八》

《容斋随笔: 卷十二·晁错张汤》

参考资料

晁错墓.中华晁氏网.2023-06-30

晁错故里.中华晁氏网.2023-06-30

汉武大帝 (2005).豆瓣电影.2023-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