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王琛

王琛

王琛,男,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研究员,2004年4月至今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现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

从事扫描隧道显微术(STM)的原理及在单分子表征,分子自组装,表面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近年来在分子水平上研究与疾病相关的多肽组装过程及其调控。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

人物经历

1964年7月出生于北京;198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92年5月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2年至1993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4年被聘为华中师范大学教授;1995年7月至2004年4月在中科院化学所任研究员;2004年4月至今为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副主任、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现为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现任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纳米科学技术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物理学会表面和界面物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真空学会理事、J. Nanoparticle Res.副主编等。

北京大学化学系、吉林大学化学系、华中师范大学化学系兼职教授。

研究方向

扫描探针显微技术及应用;

单分子化学物理性质

多肽组装及其调控;

分子纳米结构设计、构筑和表征。

主要贡献

长期从事扫描隧道显微术的原理及应用研究;纳米尺度上物质表面的物理和化学现象研究;单分子物理化学及分子自组装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在多肽的组装结构及其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有意义的研究成果,致力于研究基于多肽纳米结构的疾病检测与治疗技术。

曾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邀请报告。在Chem. Soc. Rev., Proc. Natl. Acad. Sci.,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Nano Lett.等国际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中英文论著4部。

科研项目

1、纳米测量技术标准的基础研究(中国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2、疾病相关多肽组装结构及其调控的分子水平研究(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项目负责人;

3、与重大慢性疾病诊治相关的纳米技术基础研究(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项目负责人;

4、自组装功能分子纳米结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丹合作项目),项目负责人。

出版著作

1、施普林格纳米技术手册(导读版),白春礼、王琛编译,科学出版社,2009年.

2、Single Molecule 化学 and Physics: An Introduction, C. Wang, C. Bai, Springer, Berlin, 2006.

3、扫描探针显微术应用进展,朱传凤、王琛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

4、纳米科技创新方法研究,王琛、杨延莲等编著,科学出版社,2012年.

纳米科技

王琛

1991年,碳纳米管被人类发现,它的质量是相同体积钢的六分之一,强度却是钢的10倍,这一里程碑的研究成果推动了纳米技术研究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

1994年回国工作以来,我有幸加入了我国纳米科技发展的大潮中,并在功能材料表面结构表征,材料表、界面纳米结构构筑与加工,单分子间作用力,大气和溶液条件下的单分子STM研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较为系统和深入的探索。并承担了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和面上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973项目”、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性项目等科研任务。

为加强纳米科技研究,中国科学院组织了21个研究所,于2000年10月30日,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纳米科技中心”。科研人员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在承担中国科学院“纳米材料”和“纳米器件”两项创新重大项目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开展高水平的研究,培养高层次的人才,组织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在纳米科技领域形成了一支从事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队伍。我有幸担任该中心的常务副主任并参与了相关工作。

随后,2001年6月,国家计委正式提出由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共同组建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历经半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纳米科技中心有关专家和教育部科技司、中国科学院基础局的领导反复讨论、磋商,完成了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组建方案的起草工作,并成立了筹建工作小组。

2001年12月26日,中国科学院与教育部将组建方案正式上报国家计委。此后根据国家计委有关领导指示,对方案进行了修改、调整。2002年12月31日,国家计委正式下文批准该方案,以中国科学院为依托,由中国科学院纳米科技中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为最初的发起单位。与此同时,筹建组会同有关单位和专家,起草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建设的可行性报告。

2003年3月22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筹)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我国纳米科技事业发展的一个新起点。

2003年12月31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正式批复成立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事业编制 155 名。至此,中心建设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拉开了建设的序幕。

2004年3月1日,在北京召开了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第一届理事会,在这次会议上,我有幸被任命为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副主任。

纳米科技的发展需要有相应的纳米技术标准和纳米检测技术与方法作保障。2004年2月20日,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正式批准成立“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纳米技术专门委员会”。2005年4月1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发文批准成立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79)。秘书处均设在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我国在纳米科技发展中,从开始抓住机遇,进行探索研究,逐渐凝聚方向,针对重大需求和关键基础科学问题,调整队伍,集中力量,主攻有影响的几个重要方向。研究成果的论文数量保持国际领先,论文质量不断提高,发展态势为国际关注。其中,我国发表相当数量的科学论文是有关纳米材料的制备的,表明我国在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控制生长等方面,已占有重要的国际地位。申请或获得授权的中国专利奖数量逐年有了显著地增长。

当前我国的纳米科技仍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国际地位不断地提升,发展态势和取得的成果为世界所关注,从而确立了我国纳米科技在21世纪的战略地位。

“十一五”期间,科技部围绕《纲要》战略目标和国家发展重大战略需求,认真落实了“纳米研究”重大科学研究部署,突出战略重点,进一步加大了对纳米技术研究的投入,在纳米能源转换、纳米环境净化技术等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根据国情和国际纳米科技研究变化的特点,科技部明确了“纳米研究”计划的支持重点为以满足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重大应用为导向的基础研究,也强调推动前期支持的基础研究成果走向应用。“纳米研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的执行,取得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成果。如在器件方面,支持了MRAM存储器、PCRAM存储器、宽光谱高效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全高清和敏感功能的场发射平板显示器、高增益Ⅲ—Ⅴ族半导体光电传感器等六项实用器件研究,支持了纳米碳管为基的纳米器件、准一维半导体纳米材料的结构调控、物性测量及器件两项原理性器件的研究。在纳米生物医学方面,开展了生物纳米机器的相关理论、基于纳米探针显微术进行单分子检测、组织修复用纳米材料、用于生物医学检测与治疗用纳米材料、纳米生物传感器、纳米药物等方面的研究。在环境方面,开展了空气、土壤中污染物的检测与治理研究。在能源方面,开展了太阳能光伏电池、锂离子二次电池、节能纳米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在材料方面,开展了有重要应用前景的仿生智能复合材料、有机纳米功能材料、超分子组装、碳纳米管性能调控、单分散纳米晶宏量制备等研究。在标准化方面,开展了标准样品与检测标准研究。

在国家的层面上,我国纳米研究的布局基本上形成了基金委主要支持创新与自由探索为主的基础研究;科技部基础司主要支持以满足国家重大需求为目标的、应用导向性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科技部高新司等主要支持应用研究和可转移技术研究的整体格局。

1991年,开启了纳米科技研究热点,开创了科学研究的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必将是科技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我国在纳米科技方面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主讲课程

纳米科学导论

生物纳米材料

入学教育与交流

纳米生物材料与技术

纳米科学概论

纳米科技前沿讲座

纳米生物医学系列讲座

纳米与生物技术前沿讲座

参考资料:

获奖记录

中国科学院优秀青年(1997);

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1998);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98);

第四届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1999);

香港特别行政区“求是”青年学者奖(1999);

解放军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

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3,第二完成人);

中国真空学会“科技成就奖”(2005);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9)等奖励。

参考资料

王琛.中国科学院大学.2024-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