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杂色鲍

杂色鲍

绿背龟鮻:九子螺、九孔鲍。贝壳坚实,中等大小,呈卵圆形,壳宽约为壳长的2/3,壳高约为壳宽的1/3。体螺层极宽大,几乎占贝壳的全部,螺旋部很小,仅占全壳的极小部分,呈乳头状。螺层约三层,除体螺层外,其余各层间的缝合线不明显。壳表面为褐红色或绿褐色,壳顶部常磨损而呈灰白色或淡红色。壳内面为灰白色,具有绿彩色真珠光泽。壳口很大,卵圆形,宽度约为长度的5/8。外唇薄,边缘呈刀刃状。内唇较厚,向壳内延伸成为一个狭长的片状遮缘,最大部分宽约7毫米左右。足部很发达,与壳口等大,分为上、下两部分,上足覆盖下足,边缘生有很多短小的触手。遮面宽大,呈卵圆形。本种生活于潮间带低潮区至水深10米的岩礁间。东山、平潭县台山列岛等地均有发现,分布于中国浙江南部以南沿海各地,以及日本菲律宾斯里兰卡澳大利亚等地,为暖水种。本种为海产珍品之一,肉味鲜美,供食用,贝壳可作药用。

形态特征

贝壳坚硬,螺旋部小,体螺层极大。壳面的左侧有一列突起,约20余个,前面的7~9个有开口,其余皆闭塞。壳口大,外唇薄,内唇向内形成片状边缘。壳表面绿褐色,生长纹细密,生长纹与放射肋交错使壳面呈布纹状。壳内面银白色,具珍珠光泽。足发达。

(1)贝壳:坚厚,呈耳状,螺旋部小而低,位于壳的右后方。体螺层及壳口极大,有一列由小渐大呈螺旋排列的突起。近体螺层边缘的突起为开孔,称壳孔。皱纹盘鲍的开孔4—5个;杂色鲍开孔7—9个,故又名九鲍。壳面常为绿褐色或赤褐色,生长纹明显。壳内面银白色,有珍珠色光泽。

(2)足:宽大而平扁,位于身体腹,几乎与壳口相等。足分为上足和下足。下足盘状,蔗面广大,适于匍匐和吸附岩礁。上足周缘生有许多触手,感觉灵敏。足背面中央有一个大的肌肉柱,为右壳肌,与贝壳相连。

(3)头部:位于体前端,背两侧各有一细长的触角。触角基部有一对眼柄,眼着生于其顶端。在两触角间有一叶状突起,称头叶。头叶腹面有发达的吻,吻上有口。

(4)外套膜:为包被于身体背面的薄膜,富有感觉及伸缩性。在壳孔处,生有三个外套触手,外套膜在此处产生裂缝,形成左右外套前叶。由于两外套前叶之间有二片羽状鳃行呼吸作用,故称外套腔或呼吸腔

(5)内脏块:在软体的背部,右壳肌的后方。深绿色的部分为消化腺。在生殖季节,生殖腺包被于消化腺的表层。

生态分布

中国东南沿海有分布,以海南岛广东省的洞州岛产量较多。(1)栖息环境:鲍为近岸岩礁型生物,从其自然分布的局限性,可明显反映出鲍对环境的依赖关系。鲍的栖息环境有如下特征:①潮流通畅,水质澄清,透明度一般超过5米以上;②远离河口,无大量淡水注入,海水盐度不低于25‰;③冬季海水不结冰,春季无流水。皱纹盘鲍栖息在20米以上水深较少见,以2—10米为多,幼鲍一只多生活于近岸的1—3米深处。岩礁的构成栖息场的重要环境条件之一。鲍的种类不同,对岩礁的选择也各有不同。

经济价值

杂色鲍虽不及皱纹盘鲍口感好,也是鲍中较好的品种。

营养成分

每100克中含:

可食部 65 水分(克) 77.5 能量(千卡) 84

能量(千焦) 351 蛋白质(克) 12.6 脂肪(克) 0.8

糖类(克) 6.6 粗食纤维(克) 0 胆固醇(毫克) 242

灰份(克) 2.5 维生素a(毫克) 24 胡萝卜素(毫克) 0

视黄醇(毫克) 24 硫胺素(微克) 0.01 维生素B2(毫克) 0.16

尼克酸(毫克) 0.2 维生素c(毫克) 0 维生素e(T)(毫克) 2.2

a-E 0.44 (β-γ)-E 0.61 δ-E 1.15

钙(毫克) 266 磷(毫克) 77 钾(毫克) 136

钠(毫克) 2011.7 镁(毫克) 59 铁(毫克) 22.6

锌(毫克) 1.75 (微克) 21.38 铜(毫克) 0.72

锰(毫克) 0.4 碘(毫克) 0

化学成分

碳酸钙、有机质、尚含少量镁、铁、硅酸盐磷酸盐氯化物和极微量的碘;煅烧后碳酸钙分解,产生氧化钙,有机质则破坏。还含锌、锰、铬、、铜等微量元素;贝壳内层具有珍珠样光泽的角质蛋白,经盐酸水解得16种氨基酸。

功能主治

平肝潜阳,清肝明目。用于头痛眩晕,目赤障,视物昏花,青盲雀目。

栽培养殖

一、亲体选择与培育

种鲍选择:由于种鲍性腺发育存在有个体间差异,因此采卵时应进行成熟度的选择。成熟个体的标准大体为角状部膨起,性腺丰满,覆盖面大。成熟雌鲍性腺呈浓绿色,雄鲍为淡黄色。

阴干刺激:种鲍在进入紫外线照射海水以前,先在室温下阴干1小时左右。阴干时将鲍足部朝上,敷盖一层清洁潮湿的纱布。

采卵操作:雌雄要分开,即一个或数个放在一个采卵槽中。雌雄分开放入采卵槽后,便可注入经紫外线照射的海水,并尽量不再人为予以惊动。种鲍进入照射海水后的1小时内,除少数外,多数个体不能产卵。这时应更换一次紫外线照射海水。换水后不多久,种鲍即可大量排精产卵。在多数场合,雄鲍排精比雌鲍产卵的潜伏期短,因此,雄鲍诱导的开始时间可比雌鲍晚半到一小时时行,以保证人工授精时精有足够的活力。

二、催产人工授精:

①精卵排到海水中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受精卵能力随之下降。在水温22℃下1小时后,水温17℃下3小时后,卵子的受精能力明显降低。因此,在20℃以上水温时,必须于卵子产出1小时以内完成人工授精。

②精子用量和授精方法:试验表明,按每个卵投入1500个以上精或水中精子密度每毫升30万个以上时受精率较高,但当每个卵的精用量超过6万个或水中精子密度超过注意掌握好精的用量。此外,为了提高精子的活力,用于授精的精子最好取2个以上雄鲍的精液混合使用。授精时,最好先对卵的数量和精液密度定量,再按上述要求的比例进行。但在生产性采卵时,定量工作往往来不及进行,因此一般多采用边产卵边加精液的作法。其好处是受精卵及时并可提高雌鲍产卵活力,只要精用量大体掌握得当,效果也很好。

三、孵化

(1)容器:为了便于操作管理,容器容积不宜过大,因此一般直接利用采卵槽进行孵化。

(2)鲍鱼受精卵人工孵化要掌握如下关键技术:鲍鱼是沉性卵,受精后要把多余的精子洗掉,约40分钟洗一次卵,至基本把卵周围的精子洗净为止。洗卵的方法是,当40分钟后检查卵已全部沉入槽底,把上面清水倒掉,重新加水,依次反复。然后进行孵化。

(3)孵化的技术关键是: ①孵化水温20℃,孵化密度10~15个/毫升;②每天全量换水2~3次;③把室内光照控制在500勒克斯以下;④保持室温温恒定,不要使孵化水温升高或下降;⑤及时把上浮幼体优选出来,把槽底残体弃掉;⑥整个孵化期间不要投饵;⑦在20℃水温情况下,经过30小时,幼体可发育到匍匐期。

(4)孵化密度:可用体积和面积两种方式表示。试验表明,在静水条件下,每毫升50个以下或每平方厘米底面积800个以下时,密度变化对到达初期面盘幼虫期的孵化率无影响。大生产中,以每毫升15—20个或每平方厘米400—500个较为适宜。

四、苗种运输

运输方法通常有水运和干运两种。水运又分为活水运输和带水充氧运输。活水适用于海上长距离运输。运输时,将剥离的稚鲍分装于塑料窗纱网袋中,一般一个长40厘米,宽50厘米的网袋可装稚鲍6000—8000个。起运时,将网袋放入般上的帆布水槽或玻璃钢水槽中,每立方米可收容稚鲍5万个左右,途中要每小时更换一次新鲜海水。带水充氧运输,是将稚鲍装入聚乙烯袋中,袋内装入一定量的海水,充入氧气。该法在17—20℃水温下,可安全持续30—50小时。干法运输的关键是要把握好鲍在空气中的存活时间与水温的关系。试验表明,皱纹盘鲍在6℃气温下可忍受干露140小时,但在21℃气温时降至35小时,27℃时仅为16小时,因此保持适当的低温,对干长途运输是必要的。在夏季高温时,对壳长10毫米左右稚鲍的长距离运输危险性很大,须采取必要的措施。即可在发泡塑料箱内,把稚鲍分层放于潮湿的海带草之间,上层放入适量的海水冰,使箱内温度保持在10℃以下,这样鲍苗经过12小时左右的运输,成活率可达90%以上。

病害防治

本项目对引起杂色鲍病害的病毒、细菌、寄生昆虫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与发病规律探讨,最终确定了引起冬季流行病的主要病原为病毒,在水温低于20℃时,潜在病原可诱发流行。对引起杂色鲍冬季重大流行性疾病的病毒进行了深入研究,对病毒的致病性、靶器官及引起的宿主病理变化进行了详细研究;进行了病毒粒子纯化,研究了其大小、形态特征、核酸特性及序列分析。确定了几种引起杂色鲍成鲍与幼鲍患病的致病性细菌,对其形态、生理生化特征进行研究,最后确定了其分类地位;探讨了成鲍和幼鲍细菌性疾病的病理学与病理机制;并对16S~23SrDNA间区克隆、测序、分析,确定了它们的亲缘与进化地位,制备了快速PCR检测试剂盒。研制的快速诊断试剂盒,对两种主要病原检测特异性到达99%。

项目本项研究对杂色鲍×皱纹盘鲍、杂色鲍×黑鲍杂交及其正、反交的遗传基因进行了随机扩增RAPD分析,确定杂色鲍×皱纹盘鲍杂交后代的抗病特征。项目对鲍养殖环境各种浮游和固着生物也进行研究。研究不同水体中硅藻、原生动物及细菌种群数量,探讨了各种危害生物对鲍养殖的影响;分析了鲍致病性微生物潜在传染因子,探讨了鲍苗大规模脱板死亡与环境生物的关系,提出了预防、灭害措施。同时,建立了内循环水鲍苗培育系统,使培苗取得了良好效果。筛选出能够提高鲍体质及抗病力的免疫增强剂及中草药制剂,用于提高鲍对病害的抵抗能力,初步反映出明显的促长效果。

根据本病毒发病特点,在一些养殖场建立了加温设施,使冬天水温保持在25℃左右,有效地防止了疾病的发生。项目总结和开发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治技术。在示范点,杂色鲍冬季病毒病的死亡率从90~95%下降为15~20%,已有效控制了该病的危害,育苗成活率从10~20%提高到50~60%,在粤东地区推广应用本项目防治技术使多家鲍养殖场重新恢复生产。

参考资料

吃剩的鲍鱼壳别扔,入膳可缓解咽干咽痒.今日头条-光明网.2023-04-1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www.cafs.ac.cn.2010-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