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东南
鄂东南即湖北省东南部,包括湖北省的鄂州市,黄石市,咸宁市,黄冈市南部,武汉南部,等五市辖区。鄂东南是一地理和文化上的概念,属于中国中南地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南岸(仅黄冈市处于长江北岸)。鄂东南历来是梁子湖区,历史悠久、文化多元,该区域是湖北省文化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地理位置
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吴头楚尾,唐属江南西道,五代十国属南唐,是南方地区著名的“鱼米之乡”,湖北省有“千湖之省”的美誉,而鄂东南地区占了将近湖北湖泊总数的三分之二。鄂东南主要位于幕阜山北麓,幕阜山脉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鄂、湘、赣三省交界的低山丘陵,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有东方山之高峻清爽,西塞山江南山峰奇秀,咸宁市的温泉氤,九宫山的古崖洞,梁子湖的清秀,山河竞秀,妩媚动人。山、水、城浑然一体,吴楚大地到处闪耀着三国文化、江文化、湖文化的灿烂光华,流溢着秀丽的江南风光,山川秀美,人杰地灵,风光迤逦,展示着奇特的风土人情,有众多的历史胜迹和人文景观。因此也被外界誉为“鄂江南”,诚为旅游疗养佳境,令宾客神往。
文化沿袭
扬越(扬越人),鄂东南境内古代民族越人一个分支。 “自古中原不过淮,自江以南则曰越”。长江南岸广大地区实际上存在众多的部、族,各有种姓,故不同地区的原住民又各有异名,称“扬越”(湖北江西一带),扬越自古居住在长江中下游平原流域,可能分布比较广。扬越人居住地以山地、丘陵、盆地、河谷为主,以农业为主,过定居生活,主要依靠种植水稻。
扬越,即百越的一支。战国至魏晋时为对越人的泛称。居江汉一带地区。西周末姬燮时,楚君熊渠曾兴兵伐庸,扬越,至于鄂,扬越之北疆汉水地区被兼并,扬越被灭,后为楚所并,楚王熊渠封其子为越章王,其封国当即扬越之故地。
鄂,地名,本在楚之西,湖南宁乡一带,后徙楚,今东鄂是也。帝辛曾封鄂侯为三公。西周初年,鄂族迁徙到今湖北东北部河南省南部一带。在南阳县北石桥镇附近,有西鄂故城,就是西周鄂侯国的势力范围。
到西周中期,鄂国是一个强盛的地方国。鄂侯御方曾率南淮夷大举侵伐南国。到达汉江下游,度过长江、梁子湖区,侵占了当时扬越的经济中心——今鄂州市境。鄂侯劳师远征,无非是为了开拓领土,掠夺财富,而铜可能是其掠夺的重要对象之一。鄂侯占领了湖北杨越的经济中心,扬越丰富的铜矿资源就成了鄂国的巨大财富。所以鄂侯把这块邻地也叫“鄂”,相对中原的西鄂而言,即东鄂。
扬越后期,因为荆蛮的入侵,主要生活区域逐渐缩减到鄱阳湖周边区域,也就发展成了后来的魏晋时期南方的溪族。
楚国吞并了南方各个种族。纵横跨越今天的11个省,面临的具体情况肯定是极其复杂的。黄瑞云先生在《楚国论》一文中说:“中原地区蛮夷越,文明程度相差很大,历史渊源各不相同,楚国都能加以安抚。楚国在战争中从未有过像秦军那样,动辄斩首几万,也没有见过大量俘馘的记录。”张正明先生也在其所著的《楚文化史》中说:“对于被灭之国,楚人的惯例是迁其公室,存其聂氏宗祠,县其疆土,抚其臣民,用其贤能。即使对于蛮夷,也是相当宽厚的”。正因为如此,楚国才能够得到各民族的拥护,显示出强大的开放性和凝聚力,在横跨大江南北的广大领域,建立起一个强盛的积极进取的多民族国家,并且不断强化其臣民的国家认同的观念,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强烈的本土意识和民族意识。应该说,这是楚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获得迅猛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原因。
方言人口
鄂东南方言是南方语系之一的赣语,以大冶市为中心的几个县市,该地区可以说是“一村一种方言”,同时又受到邻近北方语系的江淮官话、西南官话的影响。语言的多样性也反映了这里的多元文化格局,按人口规模排在前三位的方言是赣语大通片、江淮官话、西南官话,但使用江淮官话、西南官话的人口较少。鄂东南位于湘赣方言交汇处,通行赣语 大通片。赣语的九个方言片之一。通行于湖北省的大冶市、梁子湖区、咸宁市、嘉鱼县、赤壁市(赤壁)、崇阳县、通城县、通山县、阳新县、监利市(部分)、和湖南省的临湘市(部分)、岳阳市(部分)、华容县等地。另外,湖北江夏区部分乡镇和黄石市的铁山区、下陆两区以及鄂城区的汀祖镇、碧石渡、花湖等乡镇也有少量大通片的分布。赣语大通片使用人口约在600万人左右。
鄂东南地区的‘尔’(读“en”)指第二人称‘你’, ‘’(读“kei)指第三人称‘他’,孰(读“suo”)指‘谁’。称呼自己的爷爷为“嗲(diā)”(这与湖南长沙相似),本地人发音上似‘爹 diē’。称呼爸爸为‘爷’、‘爸’、‘父’等,称呼妈妈为“伊”。与官话体系的称呼有较大差异。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鄂东南人口909.5万。
区位优势
鄂东南东邻赣北,南接潇湘,西望荆楚,北靠武汉。是湖北省对接中三角(武汉、长沙、南昌市构筑中部等边三角圈)的重要城市、北临株湘潭城市群,对接长三角城市群、长江南岸沿线交通枢纽。气候温和,降水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冬季盛行偏北风,偏冷;夏季盛行偏南风,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约17℃。秉承辉煌的历史文明,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优越的区位优势,使得鄂东南的投资环境十分优越。
矿产资源
鄂东南沉积地层完备,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并有经区域变质而大面积分布的变质岩系,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矿产131种,其中磷、红金石、硅灰石、石榴石、泥灰岩居全国首位;铁、铜、石膏、石盐、金、等储量亦很丰富。在矿床的组成成分上,一般伴生或共生有多种有益成分,如大冶铁矿,除铁矿外,还伴生有铜、钴、金、银等,可供综合利用。煤炭资源较少,质量较差。非金属矿产、金属矿产较多,能源、水气矿产等较少。其中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18种,包括能源矿产2种、金属矿产8种、非金属矿产7种、矿泉水1种。有11种矿产资源的储量列居全省前五位。其中,居全省第一位的有镁、锑、独居石、、地热等5种矿产,居第二位的有金、、冶金用白云岩等3种,居第四位的有煤、钒、锰3种。鄂东南人口密集,丘陵地带,地少人多,资源总量大,人均资源少。
人文风俗
民居风俗
鄂东南地区聚族而居的村落形态既受当地山区丘陵自然环境的影响,更是自宋以后,特别是明清以来外来移民不断迁入定居、繁衍的结果。而且移入先后的不同导致村落形成和扩散方式的差异,进而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一姓数村、团状聚居"和"一姓一村,分散聚居"等多种聚居模式。这种家族式聚居的村落形态为宗族的组织化管理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土壤。来自江西省等宗法文化较浓厚地区移民的迁入,以及不同族群为着生存空间的竞争,导致鄂东南地区在清代前期进入普遍的移民家族的组织化和制度化进程。以宗祠——支祠——家祠为层级的聂氏宗祠建筑格局与家族聚居区——自然村落——单个家庭的聚落形态相对应,体现出建筑格局与家族结构在某种程度上的契合。其中与自然村落相关联的支祠(鄂东南称之为"祖堂"、"宗屋"、"公屋")更是构成所在村落的公共空间,并成为族人祭祀、娱乐、教育、生产等公共生活的核心,地理空间与血缘家族空间的重叠、建筑的象征功能与宗法组织的实际运作共同维系着清代以来鄂东南地区以家族为特征的乡村生产、生活秩序。
同族同宗集中居住,望族营建屋庐,必建家庙,尤加壮丽。雕梁画栋,大宗小宗,竞建聂氏宗祠,争夸壮丽,不惜费。祠堂作为保存至今的传统古建筑,为一层建筑,古祠堂一般均采用轴线对称布局,大都为三进或五进,由前殿、后殿、左右走廊、厢房、天井、大门、仪门、走廊、明楼、享堂、寝堂等组成,还有青砖、石脚、布瓦、歇山顶、排子梁、石槛板门等。有的祠堂在后面建有庭院、花园,不少祠堂还建有戏台,以古朴浑厚的建筑艺术造型,巧思多变的设计手法,充分显示了古代鄂东南先民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这些巧夺天工的古建筑艺术聂氏宗祠,除局部艺术在建造西式的楼房活动中遭到愚蠢的人为破坏或自然灾害而受损外,大部分还保存原建筑格局的风格。鄂东南的每一座祠堂,都可称得上是建筑艺术的精品杰作,是劳动者智慧的结晶。
节日风俗
湖北东南八县市的方言素以繁杂著称。江西省故地是不少荆楚儿女一直魂牵梦萦的地方,明初‘江西填湖北’,江西和东南沿海经移民等北迁至此,并与当地居民互动,使得鄂东南的部分风俗与湖北大部差异较大。
北方大部分地区在冬至这一天有吃饺子、江南等地有吃汤圆的习俗,鄂东南地区这一天并不看重,轻描淡写略过。
上灯。在鄂东南地区除夕和初一、初二以及正月的十五、这四天必须把家中所有的灯都点亮,到处都灯火一片。大年三十晚上不能摸地面,大年初一用过的水不能倒外面,必须倒在家里集中起来,等到初二那天再倒。过年时期也不能扫地把垃圾倒出去,意思是要把财气福气积累起来不能扫跑了。
鄂东南地区大年初二习俗,新丧之家应在正月初二祭亡灵,有亲眷前来吊慰,谓之“消新愁”。即大年初二是给过去一年家中有去世的人家拜年,如果谁家中过去一年有去世的亲属,那么这一天他的所有亲戚都要在这一天早上在他家族的祠堂里,给故去的人拜年。这一天不能到过去的一年中家里没有去世亲属的人家的家中去的,去了就是忌讳,是诅咒别人来年不好。因此,是日一般不互相串门拜年,避免不吉利。但是似乎与福建省东南沿海,福清、莆田市等地风俗相似。
鄂东南地区有"接太公"习俗,亦称"土主会"或"接大王",一年一度,同一姓氏的同宗同族的抬着祖先神像全村巡回至家家户户,最后至祖祠,随从人员们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旗帜招展,人山人海。如鄂州梁子湖地区与黄石大冶市地区年初时会有"接太公"习俗。是当地重要的传统节日,其民俗文化活动还具有祈求农业丰收,祈求人丁兴旺、繁衍子孙的功能。这与潮汕地区的年初的"游神会",即与潮地区的游神赛会相似。
鄂东南地区农村里中元节烧包袱的习俗,一年一度的农村习俗,家家户户烧纸钱给已故祖先。
婚庆习俗
订婚和结婚有一定的习俗,包括定亲、谢媒、亲家过门、女婿上门、报日、款媒、迎亲等程式。
定亲:由介绍人介绍,或男女双方自愿定亲。
谢媒:订婚时说合的媒人,有坐媒和跑媒之分,亲事一定,男女双方都要备办酒席,媒人坐首席,内外“三 党”作陪,男方办早餐,女方办中餐,名为喝“毛准蛊”,表示婚姻已定。当年腊月,男家还要差人给媒人送去礼物,以作酬劳。次年正月,男女双方都要办春酒,名为喝“大准蛊”,表示谢媒之意。
亲家上门:男女双方亲事确定后,先是女方父亲到男方家作客,男方办酒席,请“三党”作陪,亲家坐首席。有的地方,时兴岳父给女婿封“见面礼”,后由女家请客,过程相同,但见面礼要双倍。
女婿上门:由男方选择良辰吉日,由媒人领到女家上门,并随带一些礼物。女婿回家时,女方也要“打发”礼物。此外,从订婚到成亲前,每年四时八节,男方都要给女方送节礼,遇有红白喜事,男、女家互相送礼。
报日:娶亲之前,由男方向媒人提出,经媒人征得女家同意后,决定喜期,并用红纸写好“报日书”,送到女家,名曰“报日”。报日时,男方一般要向女方送去食品、首饰、衣料等礼物,还要给女方的亲戚、亲房送去鲜肉和饼子等礼物。到出嫁时,女方的亲戚、亲房都要回送衣料、钱物等。报日后,由女方开出礼单,男方办齐礼品〈或礼金)送给女方,并要再次重谢媒人。
款媒:迎亲前夕要盛款媒人,款媒是由男方办酒席,请媒人坐首席,由内外“三党”作陪。餐后,男方将备办好的红纸包和香烟送给媒人,名为“谢媒”
抬嫁妆:嫁妆主要由女方备办,也有的由男方各办部分送到女家。迎亲的头天或当天,媒人带领女婿和抬嫁妆人员到女方家,女方将箱子的锁匙交给女婿,女家为抬嫁妆的人“封礼”后,再把嫁妆抬往男方家里。
迎亲:迎亲喜日一旦选定,风雨无阻,不可更改。亲属和伴嫁的人“哭嫁”。第三天,新娘在新郎的陪伴下回娘家探亲,名为“回三朝”,但当天要返回婆家。如果男、女两家相隔较远,也有“回六朝”或“回九朝”的。
过去,男女青年结婚,大多选择农历的二月花朝、四月八、中秋节、腊月八等时日,在元旦节、腊月,国际妇女节、国际劳动节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结婚者较多,有的举行集体婚礼,有的外出旅行结婚。旅游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