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喀尔巴阡战役
西喀尔巴阡战役是苏德战争后期苏联红军发动的进攻战役。1945年1月12日至2月18日,由乌克兰第2、第4方面军实施。东喀尔巴阡战役后,苏军继续向西喀尔巴阡山脉进攻,1月19日解放科希策,2月中旬前出至俄斯特拉发工业区接近地,推进170—230 公里,解放波兰南部和捷克斯洛伐克大部,并从南翼保障了华沙-柏林方向的主攻。经苏军总参谋部1987 年审定,列为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的51个战略性战役之一。
背景
东喀尔巴阡战役后,“海因里希”集群沿着翁达瓦河和原捷匈边界与苏联红军乌克兰第四方面军对峙,近两个月的拉锯战已经让苏德战争双方疲惫不堪,冬季的来临使得斯洛伐克方向暂时平静了下来。德军为对付迹象已经非常明显的苏军对波兰的大规模进攻,11月,在杜克拉之战中表现出色的第24装甲军被调往驻波兰南部的第4装甲集团军“海因里希”集群中的三个装甲师(第1,第8和第24装甲师)也被陆续抽调前往匈牙利,用以解救被围困在布达佩斯的守军。到12月底,“海因里希”集群名义上还辖有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但属下已经没有一支装甲师,而山地师的数量却已占到“海因里希”作战师总数的约40%。
“哥特哈德·海因里希”集群序列(1944.12.31)
第1装甲集团军:
第11军:第253,第75步兵师,第100猎兵师,匈牙利第5后备师
第49山地军:第254步兵师,第1滑雪猎兵师,第97,第101猎兵师,匈牙利第2后备师
匈牙利第1集团军:
第17军:第208步兵师,第3山地师战斗群,第4山地师战斗群
匈牙利第5军:匈牙利第16,第24步兵师,匈牙利第1山地步兵旅
“海因里希”集群总预备队:第154训练师(由原第154后备师改编而成)
战争进行到1944年,德军在战略上已经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西线,盟军已经全线逼近德国西部边界。而在东线,情况则更为糟糕,种种迹象显示苏联红军对准波兰腹地和德国心脏地区的一次庞大攻势已经迫在眉睫。但阿道夫·希特勒却似乎没有意识到末日的到来,仍然固执的将德军最后一部分战略预备队投入到西线阿登地区的反击中。11月到12月份,乌克兰第2方面军(司令 罗季翁·马利诺夫斯基元帅)在匈牙利北部的步步进逼让匈牙利第1集团军的防线逐步内缩,到1月中旬,“海因里希”集群南部防线(即匈牙利第1集团军的防线)已经退到科希策以东的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的边界。
正当德军在西线发动阿登战役时,东线的苏联红军却在积极得厉兵马,为了策应即将在波兰展开的大规模攻势,11月底,苏军统帅部下令乌克兰第4方面军和乌克兰第2方面军一部准备向捷克斯洛伐克再次发动进攻。到1945年元旦,乌克兰第4和第2方面军,连同罗马尼亚和捷克斯洛伐克军队在内,共有65万1千七百人,9910门火炮和迫击炮,453辆坦克和自行火炮,1283架作战飞机。而驻守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军包括第17集团军的部分兵力,第1装甲集团军,隶属于A集团军群的匈牙利第1集团军,以及第8集团军和南方集团军群第6集团军的部分兵力,共有约55万人,近5000门火炮和迫击炮,330辆坦克,680架作战飞机。从这个对比上看,德军方面是明显处于下风的,但应当注意到由于此时布达佩斯战役正打得如火如荼,乌克兰第2方面军的很大一部分兵力被牵制在匈牙利前线,实际上在斯洛伐克方向德军的兵力劣势并非到了悬殊的境地,按苏联方面的资料,乌克兰第4方面军的人员比德军多0.5倍,火炮和迫击炮比德军多0.8倍,坦克和自行火炮多1.2倍,飞机多1.7倍。况且依靠地形复杂的山地作依托,哥特哈德·海因里希此时所面对的形势要远比在匈牙利和波兰的同事要好。苏联红军计划以伊万·叶菲莫维奇·彼得罗夫大将指挥的乌克兰第4方面军的3个集团军(38集团军-司令为基里尔·莫斯卡连科上将、近卫第1集团军-司令为安德烈·格列奇科上将、第18集团军)在空军第8集团军(瓦西里·日丹诺夫中将)支援下分别向克拉科夫、普雷绍夫和斯莫尔尼克发起进攻。而罗季翁·马利诺夫斯基元帅的乌克兰第2方面军则实施辅助突击,以2个集团军的兵力(第40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向多布希纳方向发展进攻,以切断普雷绍夫科希策德军集团的后路。由于苏联红军是在国外作战,所以两个方面军在党政工作中特别注意讲解苏联共产党和政府对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的政策,进攻就是在这两国领土上准备的。
过程
战役开始
1945年1月12日,随着苏军在波兰宏大战役的打响,苏联称为“西喀尔巴阡战役”的进攻也在这天爆发:乌克兰第4方面军第18集团军首先对德军第49山地军的防线发起了冲击。不过,和3个多月前的东喀尔巴阡战役开始时一样,最初的突击并不顺利,德军山地猎兵的抵抗异常顽强,而山林条件和恶劣的天气也让苏联红军吃尽了苦头,在最初的几天里“部队行进十分艰难”。
在北方,战况则顺利得多,1月15日,经过加强的第38集团军在“海因里希”集群和第17集团军的结合部展开了进攻,由于配备了强大的装甲突击集群,炮兵群和航空兵(在战役的头几天,空军第8集团军的几乎所有飞机都配属给了第38集团军),而且第17集团军正被乌克兰第一方面军的强大突击所挚肘,第38集团军很快就渡过了维斯瓦河,并在第17集团军党卫军第11军的正面打开了一个宽达16公里的缺口,苏联红军从这里潮水般涌入,在当天就向纵深推进了13公里。在其后的几天里,第38集团军势如破竹,在16,17日两天分别拿下了亚斯沃和戈尔利策。到17日日终时,第38集团军的先头部队已向西突进了60公里并进抵杜纳耶茨河。
西喀尔巴阡战役开始时苏联苏克兰第4方面军各集团军部分数据对比
资料来源:《苏联版12卷本二战史》
苏军在进行西喀尔巴阡战役时,参考了东喀尔巴阡战役的教训,没有贸然在冬季山林条件下在西喀尔巴阡山正面投入重兵强突,而是选择在地形条件相对较好的克拉科夫方向协同乌一发动主攻,这应当说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战役经过
为打退苏联红军第18集团军在第49山地军正面的进攻,德国人的注意力很快就被吸引到了这里,到15日,已经陆续向科希策方向增调了3个师。这给在北面的近卫第1集团军的进攻创造了条件,这个集团军的司令是曾在高加索战役中展露头角,具有丰富山地作战经验的安德烈·格列奇科上将。一月十八日,近卫第1集团军和配属旗下的捷克斯洛伐克第1军向沿翁达瓦河右岸的德军第11军发起了进攻。近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集团军的这次突击隐蔽而有力,致使德军防线大乱。两天里,近卫第1集团军就得以向纵深推进了30至50公里,一举攻克了德军的后方重镇巴尔德约和普雷绍夫。鉴于德军在普雷绍夫—科希策一线以东的守军有被包抄的危险,海因里希·希姆莱只得下令德军向西撤退,科希策也在19日落入苏联红军手中。
正当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的部队向波普拉德方向且战且退之时,海因里希发现苏军在波兰南部的闪电般的推进已经开始出现威胁整个“海因里希”集群的征兆。一月十八日,德军放弃了克拉科夫,次日这座古城便被苏第59和第60集团军的部队占领。克拉科夫城如此快的落入友军之手迫使乌克兰第4方面军改变部署,因为克拉科夫—维斯瓦河上游一线是乌克兰第1和第4方面军的战区分界线,克拉科夫被苏军提前收入囊中使第38集团军一下子失去了目标,如此一来,正在向克拉科夫急进的第38集团军只得改变进攻方向,指向别尔斯科-比亚瓦,防守斯洛伐克山区的“哥特哈德·海因里希”集群的侧后。到一月二十二日,第38集团军的前锋已前出到近卫1集和18集以西80公里的地方。此刻,乌克兰第4方面军的另外两个集团军也变更了部署:近卫第1集团军奉命开入波兰南部,沿第38集团军进攻路线的南侧向新松奇-日维茨方向进攻,斯洛伐克境内的作战则完全交由第18集团军和捷克第1军负责。乌克兰第4方面军的这个变更计划很大胆:用少量的兵力从西喀尔巴阡山正面牵制德军,而将主力用于西喀尔巴阡山北坡(这一地区位于“哥特哈德·海因里希”集群和第17集团军的结合部,防守相对薄弱,正是突破的好地方),直捣德军的深远后方,威胁俄斯特拉发工业区。经验丰富的海因里希是不会对这一变化视而不见的,在他的坚持下,一月二十四日,阿道夫·希特勒终于下令向贝斯基德山撤退,从而放弃大部分斯洛伐克。
1月下旬,随着东线德军形势的持续恶化,“海因里希”集群至少向相邻的第17集团军和第8集团军拨出了3个德国师,实力受到了相当削弱。(到一月二十六日,海因里希·希姆莱手下掌握的德国师只剩下了9个,这些师要么经过长时间的战斗已经元气大伤,要么就是由打残的步兵师重建的“国民掷弹兵师”,战斗力很差)另外一月二十七日,刚接替约瑟夫·哈尔佩大将出任中央集团军群(25日,原A集团军群改称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的费迪南德·皮耶希斐迪南·舍尔纳大将批准了第17集团军撤出卡托维兹的请求。这样一来,更为在向这个方向急进的第38集团军和近卫第1集团军扫清了障碍,1月的最后几天,这两个集团军已前出到别尔斯科—比亚瓦。要不是受阻于挡在他们与“哥特哈德·海因里希”集群主力之间的西喀尔巴阡山,“海因里希”集群早就被合围了。海因里希·希姆莱自己也清楚,西喀尔巴阡山始终只是一条静止的“防线”,因此他一面继续要求西喀尔巴阡山正面的守军死守阵地,另一面要求上级注意其危险的后方。为了稳定“海因里希”集群左派的局势,德军又不得不将原属第17集团军的第59军和党卫军第11军划归“海因里希”集群第1装甲集团军指挥。(但这两个军的此时的只剩下了1个步兵师,1个国民突击师和1个国民掷弹兵师的实力)这样哥特哈德·海因里希总算暂时阻滞了苏联红军向俄斯特拉发方向的突击,但苏军在西喀尔巴阡山正面攻势仍然没有停下来的迹象,28,29日两天,新塔尔克和波普拉德也先后落入苏军之手。海因里希·希姆莱只好率军撤往沿比亚瓦河和日维茨,雅勃朗卡,里普特,圣米库拉什以东高地一线的预设阵地。由于此时苏军已经进入西喀尔巴阡山区,部队经过3周多的激战也已疲惫不堪,德军终于才在这里站稳了脚跟,2月上中旬,乌克兰第4方面军唯一值得一提的战果只是拿下了别尔斯科—比亚瓦。而乌克兰第2方面军在兹沃伦-比斯特里查和班斯卡-希提亚夫尼查两个方向展开的进攻收效也不大——一个月的战斗中,他们只向前推进了14-20公里。
战役结束
2月17日,苏联红军最高统帅部鉴于在西喀尔巴阡山当面难于突破,而在俄斯特拉发方向占有有利战机的形势,下令从2月18日起,乌克兰第4方面军在斯特鲁缅、日维茨、雅勃朗卡、里普特、圣米库拉什一线转入了防御,将重点转移到俄斯特拉发方向,准备在3月发起俄斯特拉发战役,至此,历时一个多月的西喀尔巴阡战役落下了帷幕。苏军在这次战役中充分吸取了东喀尔巴阡山战役中的教训,并没有在山区正面和德军展开旷日持久的拉锯战,而是利用乌克兰第1方面军在波兰的强大突破将主力投入卡托维兹高地,直接威胁德军的后方,迫使德军自行后撤,从而有效减少了伤亡。和东喀尔巴阡战役12万人的高昂代价相比,在西喀尔巴阡战役中,苏联红军的伤亡减少到不到8万人。而在德军一方海因里希·希姆莱大将在各方面处于劣势且三面受敌的情况下,利用有利的地形气候条件,成功的迟滞了苏军的正面进攻和包抄,在那个小败即算胜利的时期,海因里希的表现应当说是相当不错的,加上他在东喀尔巴阡战役中的出色指挥,因此在西喀尔巴阡战役结束后半个月,3月3日,海因里希大将的骑士铁十字勋章上被加上了双剑饰,他成为了第136位双剑橡叶骑士铁十字勋章的获得者。
评价
此战,乌克兰第4、第2方面军重创敌5个集团军,前进170—230公里,(乌克兰第4方面军)解放了波兰南部地区和捷克斯洛伐克大部国土。战斗中击溃敌17个师和1个旅。乌克兰第4方面军在克拉科夫以南实施的突击从南面保障了苏联红军在华沙—柏林方向的进攻。乌克兰第4、第2方面军取得了在冬季条件下实施山地进攻的丰富经验。苏军42个兵团和部队被以“科希策”、“普雷绍夫”、“戈尔利采”、“波普拉德’、“亚斯沃”命名。莫斯科先后8次为乌克兰第4、第2方面军鸣放礼炮。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