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换取的孩子

换取的孩子

《换取的孩子》(日语:取り替え子(チェンジリング),罗马化:Torikaeko(Chenjiringu))是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的小说作品,于2000年创作,2002年4月由时报文化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是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英文译本由黛博拉·博利弗·博厄姆翻译,并于2010年由美国Grove Press和英国大西洋图书出版。

创作背景

《换取的孩子》是大江健三郎对其妻子的兄长伊丹十三日本知名导演)的自杀而感悟出的新作。伊丹十三与大江在高中时代即是亲密好友,两人对艺术创作的共同热情使得这段情谊延续了半个世纪。伊丹自杀前留下了30卷录音带,成了大江怀念挚友的管道,他试着与死者的灵魂沟通。

内容情节

本书中,一位名叫Goro Hanawa的电影制片人自杀身亡,尽管他看起来很快乐。他的好友、也是小说家的长江古义人发现了这起自杀事件,是通过Goro录制并寄给他的40盘录音带。Goro的妹妹、长江古义人的妻子千㭴也得知了Goro的死讯。古义人听了录音带,发现的是一连串关于从他们在1950年代青少年时期的友谊到Goro对艺术和生活的想法,他们对兰波的共同钦佩以及一些过去秘密的漫谈。

作者介绍

大江健三郎(1935~)日本作家。出生在爱媛县森林中的一个小山村,1954年考入东京大学文科,热衷于阅读萨特阿尔贝·加缪威廉·福克纳安部公房等人的作品,于1957年5月发表《奇妙的工作》。在这一年里,大江还相继发表了习作《死者的奢华》《人羊》和《他人的脚》等短篇小说。自此,大江作为学生作家开始崭露头角,1958年又发表了《饲育》和《在看之前便跳》等短篇小说,其中《饲育》获得第39届芥川龙之介奖,使得这位学生作家被视为文学新时期的象征和代表;而稍后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摘嫩菜打孩子》,则更是决定性地把他放在了新文学旗手的位置上。1959年3月,大江从东京大学法文专业毕业,同年,作者接连发表了长篇小说《我们的时代》和随笔《我们的性的世界》等作品,开始从性意识的角度来观察人生,试图表现都市青年封闭的内心世界。

对于大江健三郎的创作生涯来说,1963年是个非常重要的年头。在这一年里,他的长子大江光出世了。原本这应该是一桩喜事,却给这位28岁的青年作家蒙上了厚厚的阴影——婴儿的头盖骨先天缺损,脑组织外溢,虽然治疗免于夭折,却留下了无法治愈的后遗症。也是在这一年的夏天,大江健三郎还去广岛市参加了原子弹在广岛爆炸的有关调查,走访了许多爆炸中的幸存者,可以认为,这两件都与死亡相连接的事给这位作家带来了难以言喻的苦恼和极为强烈的震撼,使他把小的“死”(残疾病儿大江光的死的威胁)与大的“死”(全人类所面临的核武器爆炸的死的威胁)联系在一起,认为死亡的危险正经常性地显露出来。这种思考又使得作者在生活中不得不时时意识到死亡,并且将这种生活态度自觉不自觉地与文学创作结合起来,发表了《个人的体验》(1964)和《核时代的森林隐遁者》(1968)等一系列以残疾人和核问题为主要题材的作品,具有较浓厚的人道主义倾向。就其文艺特色而言,在更成熟地借鉴西方现代派文学技巧的同时,充分运用日本文学传统中的想象,把现实与虚构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还有《日常生活的冒险》(1964)、《洪水淹没我的灵魂》(1968)等长篇小说。此外,大江在随笔和文学评论领域也非常活跃,著有《广岛日记》(1965)、《作为同时代的人》(1973)和《小说方法》(1978)等作品和文论。

作品评价

《换取的孩子》在国际上也受到了关注和评价。《洛杉矶时报》的斯科特·埃斯波西托姆认为这本书“证明了这位日本大师已经重新站稳了脚跟”。然而,《卫报》的克里斯托弗·泰勒指出,因为西方读者可能没有日本读者所具有的背景知识,所以对他们来说,从这部小说中获得满足感可能会更加困难。

角色介绍

长江古义人:主角,名字“古义人”是对勒内·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一词的引用,古义人的形象基于大江健三郎本人,他的儿子则基于大江健三郎的儿子Hikari Ōe。

吾良:电影导演,古义人的姐夫和好友,形象基于大江健三郎的姐夫伊丹十三

长江千㭴:Goro的妹妹,古义人的妻子。

Daio:古义人父亲领导的一群年轻右派分子的独臂领袖,直到1945年。

Peter:1952年在日本服役的美国同性恋军官。

Mitsu Azuma-Böme:一位年长的日本女性,在柏林寻找古义人。

长江アカリ:古义人的儿子,一位残疾作曲家,形象基于大江健三郎的儿子Hikari Ōe。

Ura Shima:Goro在自杀前一年在柏林的青少年情人。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