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稽古
雷稽古(1529年-?),字汝征,号信庵,山东恩县人,明朝政治人物。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参加会试,成为举人。历任平阳府推官、监察御史、湖广巡抚、应天织造,最后官至应天府丞。曾任监察御使多年,被人称为“八府巡按”。
人物生平
雷稽古,字汝征。恩县雷集村人。
雷稽古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熏陶,十多岁即入恩县学宫读书。童年的雷稽古天资聪慧,且又十分顽皮,至今民间还流传着雷稽古给城隍披枷带锁“审城隍”,城隍被逼的到城外安家的故事。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雷稽古参加戊午科会试,得中举人。
明嘉靖三十八(1559)年己未科殿试,得中第三甲第十六名进士,被任命为平阳府(今临汾市)推官(文华殿大学士,相当于现在地方中级人民法院院长)。父亲雷电在儿子上任前给他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勉励他说:“廉、平、谨、恪、正,以忠成孝也。”清廉、公平、谨慎、恭敬、正直既是为官之道,亦是做人之本,可谓金石良言,字字珠玑。雷稽古能够在政治腐朽的明代晚期成为一名好官、清官与他所受的家庭影响是分不开的。在雷稽古被封为监察御史后,他的父亲雷电被追封为文林郎,母亲张姓赠孺人。
到任伊始,雷稽古即着手审理积压案件,在审理过程中发现包括前任已经审结中案卷中,有些案卷的人证、物证都不充分。对疑点多的案件,则予以重新审理。一些冤假错案都得到了及时平反,雷稽古因而得到了“雷青天”的赞誉。雷稽古的才干和政绩得到内阁大臣高拱的赏识,不久即被提拔升为监察御史(《恩县志》“狱多平反,监察御史”)。
隆庆三年(1569)春二月,雷稽古为湖广道监察御史巡抚湖南省、湖北诸省。在明代设十三道监察御史110人,为正七品官,分区掌管监察,称为“巡按御史”。巡按御史被称为“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主断,由于手中的参劾权力,而又可以风闻言事(根据传言向皇上报告),官位虽不高,但权势很重。雷稽古到任后在清查官仓备荒仓谷时发现多处屯粮数额与账册所记载数目不符,且短缺数目较大,甚至竟然发生地方官在谷仓下部铺垫稻草,上头再撒上谷子的做法来遮掩真相,企图蒙混过关。还有的公然违背律令,备灾用的储备粮食以银钱代收,这是和当时的征缴制度公然相违背的,而银两亦未足额征解到国库等弊端。地方官员极尽拉拢诱惑之能,但雷稽古不为所动。十二月初四日,雷稽古、刘(音:què)联名上奏:“所属府州县官积谷不如数者罚俸,少三分者罚俸二月,少五分者罚俸半年,少六分、七分者罚俸一年,少八分、九分者例应降调,姑罚俸一年。”不久朝廷即批复准许。隆庆四年(1570年)湖北、湖南省大旱,造成粮食欠收,灾民流离失所。据《荆州府志·灾异志》记载: “庚午(1570),春夏皆旱,禾尽槁枯,米价爆腾。至七月十五日始雨,饥民无数。”“天灾人祸”,天灾在前,人祸在后。天灾起于自然,有许多天灾的确是人类力量无法避免的,但更多的天灾则起因于人祸。灾情很快上达朝廷,朝廷颁发诏令开官仓赈济灾民,接到朝廷赈济灾民的指令以后,地方官员却阳奉阴违,背地里与粮商勾结,把官的粮食暗地里倒卖给投机粮商,趁机哄抬米价,从中牟取暴利,发起了国难财。灾民不堪忍受粮商的高利盘剥,引发了多起哄抢粮栈事件,并与前来镇压的官兵发生了械斗,引起明廷重视。七月,朝廷任命雷稽古再次巡抚湖广。雷稽古雷厉风行,明察暗访,掌握了地方官员贪污、收受贿赂、官商勾结倒卖官粮等多项罪证。于八月十一日将罪证上呈到都察院,弹劾按察司事樊仿,长洲府通判胡穆、襄阳府通判季文启、黄安知县李讲、长阳知县姚尚实、益阳市知县石震、汉川知县张崇德、应山知县龙希尹、蓝山知县吴国器、卢溪知县曾10人贪赃枉法。经都察院、刑部、大理寺三司会审做出判决:“樊仿等5人俱按贪例为民,石震等5人赃迹数多,通行巡按御史提究赃私下落,依例追遣。”判决结果上呈给皇帝,朱载坖朱载御批:“樊仿等着为民,石震等巡按御史提问俱奏(《高拱全集》)”。这件事在朝野上下引起很大震动,雷稽古的清誉不胫而走。雷稽古在任湖广道监察御史期间,还曾弹劾荆州市知府徐学谟徇私枉法。但由于徐学谟得到张居正的庇护将其调往江西省任职,此事不了了之。
雷稽古还曾先后巡抚云南省、河南省、安徽、湖南省、湖北、甘肃省、等地,在恩县民间有“八府巡按”之说。在雷稽古出巡甘肃时,时任吏部尚书杨博为雷稽古饯行时写了一首送别诗《送雷侍御出按关西》,被收录到《恩县志·艺文志》:
送雷侍御出按关西
绣斧西巡日,河关碧树齐。
九重勤一使,万里慰群黎。
回纥汗国识马,番戎谢鼓。
还知登望处,威振玉门西。
湟中形胜地,尚记昔年游。
匈奴失右臂,汉将得前筹。
为问乘槎客,何时到西州。
《恩县志》记载雷稽古“仕至应天府丞”。但没有记载任职和卸任的时间。《江苏省通志稿·大事志》记载:“辛卯即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南京大理寺右寺丞雷稽古为应天府丞。”两志对于在任应天府丞期间的政事、政绩却鲜为记述。雷稽古的仕途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雷稽古后来由应天府丞降职为应天织造,按照《恩县志》的记载,降职的原因是与当朝大学士张居正的政见不同而遭到排挤。《恩县志》记载“张居正执政欲陷杨麟洲,地拒弗与,迁南大理寻转应天织造”。但是按照《江苏省通志稿·大事志》的记载,雷稽古上任应天府丞是在1591年,而张居正死于1582年。雷稽古任应天府丞时已经是张居正死后9年发生的事情,任应天织造更是在任应天府丞之后,显然与张居正是没有关系的,遭到贬邸的缘由有待再行考证。《恩县志》记载,雷稽古在应天织造任上“公帑匮诎,悉心措办,无闲昼夜,遂以疾苦告归。”由于任应天织造期间,国库里的钱财非常紧缺,入不敷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只能不分白天黑夜的筹措资金,忙于政务,却积劳成疾。遂“以疾苦告归”。“以疾苦告归”大体相当于现在的因病修养或因病提前退休吧。雷稽古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
雷稽古虽然是回归乡里,在当地仍有很大声望和影响力,为了避免子侄们打着自己的旗号做出不法的事情,他把家中的大门紧锁(“扃钥如宦舍”),把来拜见的、托人办事情的、送礼的都统统关在门外,一概不见。并且立下了五条家规:“不举放私债,不嘱公事、不买卖官物、不告害平人、不吞谋田产。”把这五条家规写在墙上,时时警戒家人。雷稽古在“以疾苦告归”两年后病死于家中,死后葬于恩县西南雷家集村北。
轶事典故
城隍,天庭派往下界统管一城的神仙,相当于世间的知县知府,但又为知县知府所畏惧、敬仰。所以城隍起居、办公的场所——城隍庙都修在城内繁华之地。唯独恩县(1956年撤销建制,治所现为平原县恩城镇驻地)城隍庙位于北门外东侧,个中缘由还得从小雷稽古审城隍传奇故事说起。
嘉靖某年的一天,在县城上学的小雷稽古傍晚下了学蹦蹦跳跳回家。路上忽然灵机一动、心血来潮,就率领着小伙伴窜入城隍庙玩耍,上演了一场惊天大戏——“审城隍”。
小雷稽古号令小伙伴们捡来秫秸、草绳,扎成“千斤伽”给城隍带上,小伙伴充当“衙役”,小稽古自任“主审官”,于是好戏开始了!
“城隍老儿,鲸吞多少钱财,坑害多少百姓,一桩桩,一件件从实招来。不招棍棒伺候!”
“传证人!”
“人证物证俱在,还百般抵赖,重责四十。”
“还要抵赖,再重责八十。”
“今日天色已晚,择日再审吧……”
一时间,折腾得城隍庙宇一片狼藉,鸟不归巢,虫不啼鸣;拷打得城隍愁眉苦脸,皮开肉绽,衣袍褴褛。
夜深人静,苦不堪言的城隍爷无计可施,只好托梦给塾师先生,嘱其好好管教小稽古。第二天早学,先生问明情况,勃然大怒,狠狠地抽了小稽古二十戒尺。
怀恨在心的小稽古,放学后独自一人悄悄溜进城隍庙,恶狠狠地对城隍说:“给你打开锁,给你卸掉伽,不滚城外去,三天两头打。”城隍当然不愿离开城里,依然赖在原处不动。时隔几日,小稽古一看城隍依然未动,就怒气冲冲地爬上城隍肩膀说道:“城隍,城隍,我一脚把你踢到‘辽阳市地’”。说着一脚踹向城隍头部,只见城隍脑袋咕噜噜掉到了地上,小稽古还是不依不饶,说道:“拔光你胡须,抹黑你脸膛,从今再往后,没法见爹娘。”说完背起城隍头颅一溜烟跑出县城北门,往东一拐,把城隍脑袋扔在了“辽阳地”乱葬岗,与野鬼游魂做伴去了。
当夜,知县大人梦见有头无身的城隍向自己哭诉带伽受审,被踢到“辽阳地”的遭遇,并哀求说,雷稽古大富大贵之人,将来必在你我之上,万万不可得罪,只求在城外重修庙宇……知县醒来,半信半疑。天刚蒙蒙亮,就带领几名衙役,到了城隍庙勘察现场——城隍有身无头!慌忙到了北门外“辽阳地”,找到了城隍脑袋,才信以为真。赶紧在“辽阳地”乱葬岗旁重修了庙宇,重塑了金身,择吉日迎奉城隍爷新址安家。
民间传说,姑妄言之姑听之,但恩县城隍庙确实坐落在县城北门外一隅。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庙宇犹存,建筑尚好,只是做了拖拉机站。
历史评价
在恩县古城南门里南北大街立有一座明代牌坊,是为明嘉靖年间监察御史雷稽古所修建。牌坊横梁上刻有“敕造”和“河南安徽湖广道监察御史己未科进士雷稽古”字样木制匾额。牌坊设计结构精巧,施工用料考究,气势雄伟。提起御史牌坊和牌坊的主人雷稽古,居住在这一方的老人们有着扯不尽的话题。不仅由于他是从恩县走出去的一位大官,更因为他是一位好官、清官。可惜的是曾让恩县人引以为豪的御史牌坊经历了三百多年风风雨雨之后,在“文革”运动中被当成“四旧”的“罪证”推倒了。虽然石牌坊从人们的视野里永久的消失了,但是一代清官廉吏的政绩却载入史册。
雷稽古作为一个生活在政治腐败,官吏贪污成风、宦官当政的明代晚期封建官吏,能够做到体恤民情,廉洁勤政,忠孝两全也算是难能可贵了。民间称他为雷青天。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