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丰古猿
禄丰古猿(学名:Lufengpithecus lufengensis),又称禄丰古猿禄丰种,是禄丰古猿属下的同名种。
发现
禄丰古猿的化石最早发现于1975年,位于云南省禄丰市城北9公里处的石灰坝村。1965年修筑成昆铁路时,石灰坝村东面的坡积物推去后暴露了大量含褐煤矿的堆积物,当地居民在挖煤时发现了动物化石。1975年,禄丰县文化馆的王正举在庙山坡南的褐煤层中发现了一枚古猿牙齿化石,随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云南省博物馆、禄丰县文化馆联合进行了十次大型发掘。在此期间,发现了多个重要化石,包括1975年10月发现的雄性下颌骨(PA548),1976年10月发现的雌性下颌骨(PA580),1978年12月16日发现的雄性颅骨(PA644),以及1980年11月发现的雌性颅骨(PA677)。到21世纪初,已发现5个较为完整的头骨、57件头骨和下颌骨残件、29件上下齿列和600多枚牙齿以及肩骨、锁骨、桡骨、股骨、跟骨、两节指骨等头后骨骼。此外,还发现了多种哺乳动物化石,称为“禄丰哺乳动物群”,计83属100种。PA644是保存最完好的颅骨标本,被确定为禄丰古猿禄丰种的正型标本,也是雄性颅骨的典型标本。PA677的保存较为完好,被作为禄丰古猿雌性颅骨的典型标本,以及禄丰古猿禄丰种的副型标本。禄丰古猿的发现地于1988年1月13日被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登记名称为“腊玛古猿化石地点”,遗址的保护设施正在逐渐完善,未来将建设集文物保护、科学考察、科学普及、观光游览为一体的大遗址公园。
形态特征
禄丰古猿的化石包括颅骨5个、下颌骨10个,颅骨破片6件、上、下颌破片41件,上、下齿列29件,单个牙齿650枚,指骨2根,肩胛骨和锁骨各一块。雌性个体颅骨的主要特征是形态比较纤细,尺寸也较小。脊较弱,左右分离呈弧形,颅骨不具矢状脊或极其微弱,枕外隆凸很小,面部比较窄眶上脊很弱,左右分开,其间隔有宽阔而凹的眉间区,颧骨浅,额蝶突较狭窄。犬齿小,犬齿轭不显著,犬齿窝浅。雄性标本显示出与雌性的有较大差别,主要表现为它具有强烈突起的“V”字形的颞脊和矢状嵴。面部短而宽,整个面部带有向上翘起的上颌前部,颧弓明显向外张开。犬齿大且明显突出于齿列平面,出现显著的犬齿轭。研究后认为禄丰古猿在形态上表现出同种性双形的性质,它们是同一个种的雌雄个体,先订为禄丰西瓦古猿(西瓦古猿 lufengensis)。在1987年研究者认为禄丰市西瓦古猿与巴基斯坦和土耳其的标本存在明显的不同,把禄丰的标本修订为禄丰古猿属禄丰种(Lufengpithecus lufengensis)。它们可能是向南方古猿和非洲猿类方向进化的一种类型,或与之接近的类型。
科考成果
1975-1980年发现于云南禄丰县石灰坝煤场的第三纪褐煤矿地层内。经过多次的发掘,发现不少腊玛古猿化石,包括一具残颅骨、若干个颌骨和上百颗牙齿。其形态比西瓦古猿进步,更接近于人类的早期形态。这种古猿化石在世界上尚属首次发现。与古猿化石共生的有三趾马属、剑齿虎、无角犀、河猪等中新世和上新世的动物化石。化石所在地层的时代,为中新世的晚期或上新世的早期,距今约800万年。
探秘
人类的进化纷繁复杂,争论不一,学术界现今较为主流的观点是“走出非洲”,即生活于非洲大陆的南方古猿(南方古猿:约500万年-150万年前)是现代人类的祖先。然而,在云南省大地却有着一条比南方古猿更早且较为完整的古猿进化链条,业界将它命名为“禄丰古猿”。即禄丰古猿开远种(1400万年-1200万年前)、禄丰古猿禄丰种(约800万年前)、禄丰古猿保山种(约500万年前)、禄丰古猿元谋县种(约400万年前),当前国际学术界对禄丰古猿持两种观点,第一种认为禄丰古猿与现代人类没有关系,仅仅是现代猿类的祖先,但另一种观点认为,禄丰古猿是比南方古猿更早的人科成员,是人类的老祖宗。如果后一观点得到更多证据支持,那么以这一特定时限向前推演的话(禄丰古猿早于南方古猿),人类源于非洲的理论将被改写。倘若更多的证据支持禄丰古猿就是比南方古猿还要早的人科成员,那么,也许人类的起源就在中原地区,就在云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