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淇县黄洞省级森林公园

淇县黄洞省级森林公园

河南省淇县黄洞省级森林公园位于鹤壁市淇县境内,在淇县县城西北20km处,浚南公路(S305)从景区中间穿过。

地理环境

森林公园距郑州市130km,距鹤壁市15km,规划总面积7500公顷,地理坐标介于东径113°19′23″~114°08′08″,北纬35°40′40″~35°45′31″。公园范围东至老虎寨、大黑脑,西至纣王殿三县脑与林州市交界,南至温坡行政村南岭,北至黄洞行政村北岭。2011年10月被成功认定为省级森林公园。

公园处于太行山山脉近南端东沿,主峰三县脑海拔1019m,山势雄伟壮丽,植被极为茂密,幽草青苔,云雾缭绕。

地质地貌具有“雄、险、幽、奇、秀”的自然特色,森林景观优美,山水资源特色鲜明。景区大小山峰189座,有的壁立万仞,奇峰插天;有的错落有致,柔和美丽。谷壑幽幽,流水潺潺;草树连连,花色芳香;森林风涌,百鸟鸣啭:其情其景,绚丽如画。

区域内植物丰富多样,约有114科,300属,462种。其中木本植物91种,分属35科。

公园内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共有陆栖脊椎动物157种,其中哺乳纲15种,鸟类129种,两栖纲4种,爬行纲9种,录属于24目40科。其中有国家级保护动物16种,一级6种,二级11种。

主要景观

三县脑位于纣王殿村西,故名思义,是位于三县交界处全县最高的一座山峰,海拔1019m。三县脑林木葱郁,山石嶙峋。站在山顶,可以俯瞰淇县林州市卫辉市全境。更为奇特的是:三条象巨龙一样的山脉,互成120°在三县脑交汇,把三县成“品”字形夹裹着,于莽莽峦峰中将三县脑拱托起在茫茫云天中,犹如“三龙戏珠”,其状气吞山河,雄伟状观。

云岭烟雨三县脑附近常见的一种自然气侯景观。在三县脑下方的山谷中,由于海拔较高,森林茂密,每逢夏季高温多湿天气,山谷中云笼雾罩,茫茫无际,森林、绵亘的山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飘渺迷离,犹如仙境。人于其中,云雾飘浮左右,触手可及,宛如置身于洞天仙府。

仙人洞位于纣王殿行政村马军峪西南石壁上,洞深30m,高7m,为典型的钟乳石石洞,洞内钟乳石造型奇特,金黄明亮,非常壮观。

五门洞位于纣王殿遗址马军峪南山半腰,洞深仅100多m,洞门竟有有五个,大小不一,进入洞门,岔道众多,犹如迷宫。洞内钟乳石形态各异,极有观赏价值。

钟乳石壁纣王殿遗址高山沟尽头有一钟乳石石壁,其宽20m,高50m,整个崖壁上乳石林立,形象奇特,或如龟,或如虎,或如群龙飞舞,或如飞鸟翔天。崖下一潭,清澈透亮,笋石倒映,玲珑剔透,为一奇观。

青龙洞位于鱼泉行政村南山,在水库石崖下方,高3m,宽10m,深不见底。传说古时有一青龙在此洞盘踞,守护一方,当地人民常于洞前祈雨,且非常灵验。直到现在仍有许多人到此祈求风调雨顺,家人平安。

鸡冠山位于西掌行政村西南,海拔高688m,因远观山峰,形如“鸡冠”而得名,此处山峦气势巍峨,沟壑幽深苍翠,景色气象万千,令人流连忘返。

轿停山象形峰位于纣王殿遗址高山河边,山形奇特,绵亘起伏,远望如四个轿夫抬着一顶花轿行走在茫山峻岭中,形象逼真,浑然天成。

石少女位于马军峪中,为一块巨大象形石,高70m,宽30m,远处观望,状如一妙龄少女,眉毛、下巴、鼻子、颧骨清晰可见。传说少女随帝辛入山习武练兵,年深日久变成石少女。

一线天位于纣王殿遗址铜炉沟内,林木葱笼,鸟啼婉转,风景秀丽,两侧山石陡峭如切,壁立千仞,犹如垂直兀立的一座石门,石门宽仅3m,高300m,深500余m,站在门内,天穹一线,令人生畏。

三人石在纣王殿遗址铁炉沟内,一帘瀑布倾泻而下,前方的山峰上,兀立着三块巨石,犹如三个巨人相向而立,其中一老二少,老者高挽发髻,身着长袍,双手贴身而垂;二少身着箭衣,腰系带,低头聆听老者训话。据传当年帝辛在此练兵,三人奉命到此地监管兵器,两少者总是跑来跑去,疏于职守;老者十分生气,把两少叫来严加训导。老者是个絮叨嘴,翻来覆去训个没完没了,一直训了三千多年,迄今还在训话。真可入“絮叨者”之吉尼斯世界纪录。当地人风趣地称之谓“老叟训童子”。

阴阳洞位于纣王殿遗址铁炉沟内,又名透气洞,,从山的阳面进去,可从山的阴面出来,故称之。阳坡洞口在半山坡上,洞高4m,宽3m,进深80余m,洞内曲折迂回,凉风习习;阴坡洞口在峭壁之上,洞上怪石嶙峋,洞下万丈深渊,令人不寒而栗。

石老公与石老母在黄洞乡石老公行政村南山悬崖下,横立一大象型石。一长石孤立兀立,其形犹如一老公公,老态龙钟般地仰首望着北方,与黄洞行政村北山峰下石老母(一形如老婆婆的孤立长石)遥遥相对,石老母慈眉善目,形象逼真,远远观之,似石老公和是老母相敬如宾厮守着爱情神话。

文化传统

历史遗迹

淇园位于公园入口处,曾是我国第一座皇家园林所在地,相传为西周公国卫武公所建,此处,林木蔼蔼,峰峦亘绵,碧水悠悠,风景优美。南梁述异记》曾记载:“卫有淇园出竹,在淇水之上,《诗》云‘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是也。”明代《淇县志》记云:“淇园在县西北礼河社淇水之澳,卫人美武公之德赋绿竹为兴即此,至今民怀其惠不能忘也。”明代尚书杜臻的《武公祠碑记》中云:“武公祠建于淇县西北,山行六七十里,峰回路转,若天设而地藏之祠,东北岸建有斐亭,为淇园故址。”淇园多竹,从这里到桃胡泉二十多里的沟壑间全是竹子,武公祠是下竹林,石老公是中竹林,桃胡泉为上竹林。

武公祠位于鱼泉村东2km处,为世人怀念姬发所建。该祠屏山腰起堂,背靠千丈青崖,面临泉池瀑布,山青竹翠,岚光树影,奇石怪洞,红月映,峰回路转,若天设地藏之祠。

千佛洞位于鱼泉村东2km处,所建年代不详,洞深3米,宽2.5m,高2.5m,洞内石壁上雕刻佛像上千座,神态各异。由洞向西5—60m,石壁上刻有一佛,名“后来佛”。传说古时有一神仙下凡,见此处山水旖旎,风景秀丽,在此凿洞为家。每晚借助神力将凿之碎石,用淇县口乡原本庙村某大户家的马拉至南山,天明时归还。大户家每天早上只见马身汗水淋淋,却不知为何原因。石壁上的后来佛,据说是西天“如来佛”,一天在此举行神仙大会,所有神仙都按时到会,只有一位神仙骑了一匹骡子姗姗来迟,众神问之,才知是骡子在半路上“生”了,众神不由地埋怨骡子“你就不能不生”,从此骡子再也不会生育。这位神仙也因开会迟到,洞中没了位置,只好在洞西五六十米处为他留下了这尊佛像。

安乐窝在鱼泉村东2km悬崖峭壁下,有一大石洞,相传为大忠臣比干之子林坚的出生地。洞口开阔,洞身幽遂,洞中有洞,洞洞相连。洞口上方,镌刻“安乐窝”三字。洞口前有一石人,高大威武,形似一威风凛凛大将军,重盔厚甲,怒目圆睁,警惕地守护着洞口。洞口下方石梯(人称“仙人梯”,因石阶立陡,并常有云雾伴绕,人于其中,如入仙境,故而称之)险陡,直达崖底。相传,商朝良臣比干遭妲已所害,其妻陈氏在此避难,并生下林坚。林坚成为林姓的始祖。

摩崖石刻在武公祠水库一面石壁上,有一方摩崖石刻,字体遒劲有力,据说字体突出的方位随年景变化,字体突出的方向,就会风调雨顺。

九龙寺遗址位于鱼泉行政村后山,横立一山岭,岭有九峰,形如九龙,山前有寺,故称九龙寺。寺院占地十亩,建筑规模宏大,殿宇雄伟。相传明朝嘉靖,该寺院内方丈、僧人杀人越货,无恶不作。有一日,朱厚熜微服私访到此,被困寺中;鱼泉村一位姓牛的农民来到寺中,嘉靖帝暗在他的手掌心盖上御印,让他到京城搬兵。此人不负皇命,星夜搬来救兵,救出嘉靖皇帝。嘉靖皇帝令在后寺“四亩地”将该寺所有僧人埋在地里,只露人头,然后用耙全部耙死,这就是“四亩地耙和尚”的传说的由来,并一把火烧了该寺,现该寺仅存遗址。

帝辛殿遗址位于纣王殿村南海拔700m的寨岭上,相传纣王早年为平靖东夷的骚扰,扫除建立一统霸业的障碍,把军队拉到纣王殿进行封闭式训练,建有马军峪、步军峪,在此屯兵练兵,同时建有铜炉沟、铁炉沟,在此修造兵器。纣王在这里屯兵长达12年之久,训练出了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威武之师,不仅平靖了东夷,还征服了八方,把疆域拓展到了江淮、浙赣、四川省、内蒙一带。

泰山位于黄洞行政村西北一山包上,山下松柏苍翠,林木森森;山上拱脊飞檐,殿宇恢宏。相传玉皇大帝巡游天下时曾在此驻。玉皇顶庙宇大殿三进,并配有分殿,停车场,建设已初具规模。

革命纪念地

“八一”林位于武公祠水库北坡,面积500余亩,为鱼泉村共产党员、拥军模范、全国劳模靳月英老人数十年所营造。“八一”林旁建有“八一”亭和“靳月英先进事迹展览馆”。此处背靠青山,面临碧水,风景秀美,已成为全县拥军爱民基地、全县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和全县山区绿化宣传教育基地,也是进入公园观光游览的一个靓丽景点。

民俗风情

公园地接中原,民俗风情既有地方特色,也多受中原及城市的影响,生活习惯与地方风俗具有双重性:

居住房屋住房多为具有两层石木结构的古民居,很有古典风格。但随着山区经济的发展,砖混结构住房比例上升,混凝土楼房也渐成为住房的追求。

饮食习惯以面食为主,其中“面条”和“蒸馍”是当地人们的家常饭。有名的地方特色饭菜为“大锅煎饼”和“酸菜糊涂饭”。

服饰打扮年轻人服饰样式与城里人没有多大差别,只是在选料和质量的考究上稍差一些;部分老年人还有穿粗布(自织布料)的习惯。

婚嫁礼节在姻亲上,男女配偶一般有相亲、订亲和典礼三个过程,订亲男女双方要互换信物(多以衣服为主,现多有戒指和项链),典礼时男方要到女方家迎娶,并宴请宾客。

丧葬风俗形式为土葬。丧葬日一般为五至七天,期间要为死者糊纸扎(用纸和竹子糊成马、牛、房屋及各种生活用品),请民间吹打班子挽悼亡魂。丧葬后100天内,逢单七和百日,为亲人祭祀日;百日过后,要办周年进行纪念,为期三年。在每年的清明节和农历的七月十五、寒衣节分别祭奠,亲人要到坟上烧(送)纸钱。

节气风俗大的节日有春节、无宵节和中秋节,其余有龙抬头(龙抬头)、端午节、消寒节、腊八节小年夜小年夜)等。另外,当地人十分注重建房和乔迁的喜庆,建房上梁日和搬入新居,亲戚朋友都要祝贺。

史事传说

中竹林寺(腾空寺)传说相传很久以前,黄洞乡石老公村竹子很多,西到桃胡泉,东到鱼泉村,竹苞松茂,村南头有个寺院叫中竹林寺(上竹林寺在桃胡泉,下竹林寺在鱼泉),寺院建筑恢宏,香火鼎盛。

一日,有一十岁孩童眉清目秀,全身赤裸,只戴一红兜肚,早出晚归,连日独自在寺院玩耍,问之家住哪里,姓甚名谁,概不作答。和尚们甚是惊异。告之方丈,方丈也百思不得其解。仔细观之,其童齿白唇红,骨格奇异,疑是天仙下凡。为弄清此童的来龙去脉,方丈把和尚们叫到跟前,如此这般地吩咐了一番。

次日,孩童如常到寺院玩耍,两个小沙弥热情陪同,等到此童将走时,乘其不备,将连着线团的针偷偷地别在了他的兜肚上。孩童走后,方丈和和尚们顺着线找到峭壁石后,针已深入地下,方丈急命和尚顺线挖撅,在四五尺深的山石下,掘出一个拳头般大小白嫩红润的“人娃娃”(人参果)。

老方丈喜之不禁,忙用红丝线拴缚(据说人参果用红丝线拴缚后就不会脱逃),心想:人说吃了人参果可以长生不老,这下可省下多少坐礼佛。回到寺里,方丈忙忙命起炉灶,投锅煮之。可不曾想,人参果还未煮熟,守和尚跑来禀知,让老方丈即刻到上竹林寺聚会。

看看未熟的人参果,老方丈一百个不情愿,但也不敢违误聚会的时刻,无奈只好严厉吩咐和尚们,看好锅灶,人参果要等他回来后才能共同享用。

老方丈走后,和尚们望着煮熟香味四溢的人参果,真乃馋涎欲滴,眼巴巴地互相吞咽着馋涎,见方丈迟迟不归,馋痨难忍,终于抵不住“肉”香的诱惑,你一点,我一块,霎时将人参果吃了个净光。

且说那老方丈在上林寺聚会,心烦意乱,馋心难捱,好不容易等到聚会结束,急如星火地赶回寺里,一看,锅灶还在,可人参果已被众僧吃了个净光,顿时火冒三丈,气急败坏,端起人参汤泼到了当院。这一泼不打紧,只见青烟翻滚,炸雷样“轰隆”一声,整个寺院连人带房腾空而起(由此人们又把中竹林寺唤作腾空寺),从此繁华的寺院只留下一片赤地。

不知是寺院对故土的留恋,还是人们对寺院香火兴盛的怀念,在寺院消失后的许多年里,每年除夕之夜人们还能看到寺院原貌在此地海市蜃楼般地出现。

驼泉传说在黄洞乡驼泉自然村村后,有一清泉,泉水清澈甘冽,久旱不涸,淙淙泉水常年涌淌,终年滋润一方水土和人民。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一年山区大旱,驼泉村所在的地方溪涸井枯,庄稼绝收,为了活命,不少人背井离乡,外出逃荒。一天,八仙之一的“铁拐李”受玉皇大帝派遣到下界私访,路过此地,人们争先把从十几里外担来的水让给他喝。他深深被山区人民勤劳善良的高尚品格所感动,当他看到驼泉村人因缺水而生活艰难的情景,就顺手把骆驼背上的贮水驼峰“丢”在了这里。第二天人们惊奇地发现,就在丢下驼峰的地方,一股清泉喷涌而出,再也没有干涸过。从此驼泉村彻底摆脱了缺水的困境。因此,人们恭敬地称此泉为驼泉,所在的村也称为驼泉村。

甘泉县传说纣王殿遗址马军峪有一山泉泉,水质清洌甘甜,故名甘泉。相传,此泉原在马军峪南坡,一来自南方仙人听说该泉水质好,就偷偷来到此处,用一凤眼莲盗走此泉。因人困乏,便倒在北坡荫凉下小憩。正好这时,纣王殿村一牧羊人驱赶羊群到此处饮水,见水泉被盗,不由火冒三丈,又见盗泉人正在鼾然而睡,水葫芦就放在旁边,更是怒从心头起,使足劲一脚将水葫芦踢翻在山坡上,葫破处泉水翻涌,从此,此泉从南坡移到了北坡,也成为附近山区唯一的阳坡水泉。

参考资料

纣王殿遗址.淇县之窗.2013-08-22

黄洞玉皇顶.大河网.2013-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