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郭湛

郭湛

郭湛黑龙江省海伦人,1945年生,哲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著有《人活动的效率》、《哲学与社会》、《主体性哲学》等,研究方向:认识论、历史观文化观。

人物简介

1964年考入吉林大学哲学系本科哲学专业,1969年毕业。曾先后在黑龙江省伊春市师范学校、伊春教师进修学校、中共长春市委党校任教。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8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论实践的效能、效果和反馈》发表于《哲学研究》1983年第7期。留校任教后,参加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等的编写工作。1984年起为在职博士研究生,1989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人活动的效率》1990年在人民出版社出版。2003年至2009年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主编。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哲学学部委员、学部秘书处秘书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认识论分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历史观和文化观。

主要奖励

1.2009年,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2.2006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

3.2002年,《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哲学理论创新丛书”之一)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

4.1997年,《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修订本)》(参编)获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5.1997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四版)》(参编)获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6.1995年,《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修订本)》(参编)获第三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国家教委一等奖

7.1995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四版)》(参编)获第三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国家教委一等奖

8.1995年,《思维世界导论:关于思维的认识论考察》(第三主编)获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

9.1994年,《思维世界导论:关于思维的认识论考察》(第三主编)获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10.1991年,获中国人民大学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

11.1988年,《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第三副主编)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2.1988年,“人的主体性的进程”获中国人民大学科研成果优秀奖

13.1984年,“论人心所向”(与李秀林合作)获光明日报优秀理论文章二等奖

14.1983年,《简明哲学原理》(参编)获全国首届通俗政治理论读物二等奖

著作论文

专著

1.《社会公共性研究》(主编,人民出版社2009)

2.《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3.《哲学与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思维世界导论——关于思维的认识论考察》(主编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5.《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主编之一,人民出版社1990)

6.《人活动的效率》(人民出版社1990)

论文

1.“公共性的样态与内涵”(与王维国合作),《哲学研究》2009年第8期

2.“论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互动”(与宋洪云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3.“社会运行中机制的特点及优化途径”(与曹延莉合作),《河北学刊》2009年第2期

4.“从社会利益机制看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互动”,(与谭清华合作),《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7期

5.“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方向引导机制”(与王锦刚合作),《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6期

6.“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动力机制”(与王洪波合作),《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7.“公共利益:卡尔·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解读”(与谭清华合作),《哲学研究》2008年第5期

8.“从主体性到公共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走向”,《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23期转载

9.“论马克思的社会自我批判思想”(与谭清华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10.“实践、历史、方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维度”,《理论视野》2008年第2期

11.“文化的相对性与文化相对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2期转载

12.“解决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几点思考”(与宋洪云合作),《理论视野》2007年第4期

13.“实践的权利和实践批判的权利”(与万林艳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1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批判理论”,《哲学研究》2006年第7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21期转载

15.“构建和谐的社会有机体”(与王文兵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16.“文化自觉与社会秩序”(与王文兵合作),《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17.“文化: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19期转载

18.“从社会有机体看和谐社会之构建”(与王文兵合作),《唐都学刊》2005年第4期

19.“反思‘热点’现象”(与韩娜娜合作),《学术界》2005年第4期

20.“哲学视域中的公共性及其当代诠释”(与曹鹏飞合作),《齐鲁学刊》2005年第1期

21.“公共性论纲”(与王维国合作),《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22.“人才的培养、使用与人的全面发展”,《中国人才》2004年第3期

23.“主体性是人的生命自觉的一种哲学表达”(与王文兵合作),《唐都学刊》2004年第2期

24.“《大学》的经济哲学与当代大学使命——《大学》探微”(与刘克苏合作),《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25.“学报之路与大学之道”(与武京闽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26.“哲学对公共活动领域的关注”(与王维国合作),《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27.“从主体性到交互主体性”,《理论前沿》2002年第12期

28.“哲学社会科学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与周笑冰合作),《新视野》2002年第5期

29.“理解文化及其可持续发展”(与田建华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30.“无法消解的主体性”,《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CUPA)》2002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2年第4期转载

31.“论人类主体及其主体性”,《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32.“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的新定位”,《高校理论战线》2001年第9期

33.“论社会群体及其主体性”,《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6期

34.“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35.“信息与网络时代的主体”,《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36.“反思物质需求:无限还是有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37.“认识的基础、对象及与实践的关系”,《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38.“公共领域的哲学:新的生长点”,《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39.“世纪之交哲学的走向”,《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40.“人的认识的主体性”,《长春市委党校学报》1999年第2期

41.“确定实践标准的实际意义与哲学内涵”,《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6期

42.“尊重感觉:现代文明的基本要求”,《世纪论评》1998年第5-6期

43.“大文化观念:一种理解和行为的依据”,《世纪论评》1998年第1期

44.“只要人类在思考,就会遇到哲学”(与吴汉民合作),《新视野》1997年第6期

45.“认识的进步与效率”,《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46.“认识的效率意义与有效率的认识”,《哲学研究》1997年第4期

47.“哲学与社会文化理想”,《长白论丛》1996年第5期

48.“转向大文化观”,《新视野》1996年第3期

49.“哲学的本性与前途”,《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4期.

50.“中国发展道路的特色与品格”,《新视野》1995年第1期

51.“社会组织与道德建设”,《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新华文摘》1994年第12期转载

52.“名牌的生成:一种特殊文化的创造”,《社会科学辑刊》1994年第4期

53.“从涡流到势流:走向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5期

54.“论建设和创造的主体性”,《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5期,《新华文摘》1993年第12期转载.

55.“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景——从社会价值取向看21世纪中国文化的走向”(与曹明德合作),《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

56.“思维操作及其偏差的校正”,《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

57.“人的活动效率规律寻踪”,《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1期

58.“社会意识的功能”,《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5期

59.“人的活动方式与效率”,《现代哲学》1990年第2期

60.“人的活动与效率”,《哲学研究》1989年第6期

61.“论活动的展开和有效性”,《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9年第6期

62.“制约活动效率的因素”,《天津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

63.“论人的活动效率观念”,《高校理论战线》1989年第3期

64.“有关人活动效率之诸关系”,《社联通讯》1989年第3期

65.“论人的活动效率观念”,《高校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

66.“解放探索实践”,《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5期,《新华文摘》1988年第12期转载.

67.“哲学的分化与综合”,《江海学刊》1988年第3期

68.“哲学研究中的假说方法”,《现代哲学》1988年第2期

69.“社会系统中的被动效应和主动效应”,《天府新论》1988年第1期

70.“理性的哲学与哲学的理性”,《教学与研究》1987年第5期,《新华文摘》1988年第2期转载.

71.“略论哲学基本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新华文摘》1987年第8期转载.

72.“人的主体性的进程”,《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2期,英文版1987年第4期

73.“略论从物质和意识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的和逻辑的演进”(与李秀林合作),《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2期

74.“哲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启迪——读艾思奇同志抗战前期一组文章随笔”(与萧前合作),《教学与研究》1986年第3期

75.“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再认识”(与肖前合作),《天津社会科学》1985年第4期,《新华文摘》1985年第12期转载

76.“现代化潮流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研究》1984年第6期

77.“论实践的效能、效果和反馈”,《哲学研究》1983年第7期

78.“论人心所向”(与李秀林合作),《光明日报》1983年3月21日,《新华文摘》1983年第5期转载

79.“论唯物辩证法的‘斗争’范畴”(与萧前李德顺合作),《哲学研究》1981年第11期,《新华文摘》1982年第1期转载.

80.“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问题”,《教学与研究》1980年第6期

81.“试谈实现祖国统一的途径”,《美洲华侨日报》1980年3月31日

82.“假左真右的一大‘发明’——评所谓‘知识公有化革命’”,《吉林日报》1978年3月28日

83.“也说知识的功罪——驳所谓‘知识越多越反动’”(与刘云平合作),《吉林日报》1977年11月15日

教材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教程》(第一主编,人民出版社2008)

2.李秀林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哲学素质培养》(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李秀林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四版)(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5.萧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6.汪永祥主编《马克思主义原理纲要》(试用本)(参编,企业管理出版社1993)

7.肖前等主编《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修订本)(参编,人民出版社1991)

8.李秀林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三版)(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9.肖前等主编《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修订本)(参编,人民出版社1983)

10.杨焕章主编《简明哲学原理》(参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项目

1.2008年,教育部理论研究委托课题:改革、发展、稳定、和谐互动机制研究

2.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985工程”重大攻关项:马克思的实践和实践批判理论

3.200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人的活动的公共性及其限度研究

4.200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中原地区复兴论:一种历史哲学和文化

书评/短论

1.“化为素质和能力的唯物辩证法——谈李瑞环《辩证法随谈》”,《改革内参(决策版)》,2009年第10期

2.“《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方法论研究》评介”(与谭清华合作),《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6期

3.“道不远人在学与用——写在李瑞环《学哲学用哲学》出版之际”,《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4.“诚信的结果是双赢”,《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2年第3期

5.“文化的追求与反思”(与杨悦合作),《学习时报》2001年11月12日

6.“与其虚拟‘上帝’不如诚信为人”,《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0年第3期

7.“科学精神是增强科学素质的深度要求”,《前线》1999年第11期

8.“改革开放:创造力的激发和引导”,《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

9.“治国与治国方略——来自《中华治国方略文库》的启示”(与刘敬东合作),《当代学术信息》1998年第5期

10.“面向特区现实的理论思维──读周文彰《特区导论》”(与刘克苏合作),《哲学动态》1997年第3期

11.“人生难得是恬淡”,《现代交际》1997年第3期

13.“如水之交”,《现代交际》1994年第11期

14.“关于个人问题的哲学沉思——《马克思主义个人观引论》评介”(与曹明德合作),《当代学术信息》1994年第2期

15.“创造:21世纪中国的主旋律”,《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1期

16.“《广义认识论原理》评介”(与曹明德合作),《哲学动态》1992年第10期

17.“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

18.“小体系的年代——关于哲学发展的一点想法”,《光明日报》1986年4月28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