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溪乡
沙溪乡,隶属于湖北省利川市,位于市境南部。北邻利川市凉雾乡,西接忠路镇、文斗镇,东连元堡乡、毛坝镇,南与咸丰县小村乡、活龙坪乡接壤。南北长60公里,东西宽20公里,总面积292.86平方千米(2017年)。
元明时属湖广施州卫忠路土司,明末置沙溪土司,雍正十二年(1734)入新设利川县,属忠路汛,1941年始建沙溪乡。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沙溪乡常住人口为21303人。
历史沿革
土司时期
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7)施州卫人黄中和从征贵州阳雀寨有功,授沙溪宣慰司。明末黄极承袭,其子黄天奇于康熙帝四年(1665)归顺清代,授沙溪宣抚司。其子黄楚昌承袭,设官学。楚昌子黄正爵于雍正十二年(1734)与鄂西十五土司一起自请改土归流,于是清朝以沙溪土司等地设利川市。
清代中后期
利川建县后,划为四汛,合沙溪土司、忠路土司为忠路汛,分别为兴仁里、怀德里,其后合为怀德里,共二十八保,今沙溪乡含忠路十六至二十二保。
民国
民国初属怀德里。1925年为十七区。1932年编查保甲,属六区(区署设忠路)。
1941年为沙溪乡,属忠路区。1946年撤销忠路区署,为沙溪乡公所。
新中国
1949年建国初属忠路区。1950年属第六区(文斗镇)。1951年增设黄瑞乡,属五区(忠路)。1956年沙溪乡属忠路区。
1958年属忠路人民公社,1961年属忠路区。1975年撤区并社,从忠路区分出和平、幸福、安全、民新4个小公社,成立沙溪人民公社;从马前区分出高峰、石门、桃园和毛坝区麻山4个小公社,组建黄泥塘人民公社。
1984年撤社建区,黄泥塘、沙溪镇合并为沙溪区,划桃园归元堡区。1996年12月撤区建乡,改称沙溪乡。
地理环境
国土面积
沙溪乡位于利川市南部。东与利川市元堡乡、咸丰县小村乡交界,南与咸丰县活龙坪乡毗邻,西与忠路镇、文斗镇接壤,北与凉雾乡为邻。地跨东经108°42'~108°52',北纬29°52'~30°01'。南北长60公里,东西宽20公里,总面积292.86平方千米(2017年)。
地形
地势整体上东北高、西南低,其中黄泥塘镇地处麻山镇东南,平均海拔1400米,最高点为麻山主峰(钟家湾)1841.4米;从石门至江口县为峡谷地带,最低点江口海拔469.5米。素称“七山一水两分田”。得益于海拔差距大,建有数座水电站。
气候
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由于县境海拔差距大,其东北黄泥塘为高山气候,一月平均气温为0.8℃,七月平均气温21.7℃,年均温11.4℃,无霜期约210天,年降水1844毫米;小沙溪的气候具有代表性,一月平均气温4.2℃,七月平均气温26.4℃,年均温15.9℃,年降水1393.2毫米,无霜期255天。
水文
沙溪乡属郁江流域,主要有以下两条河流:
干河沟,源于云头山,西流二十里至上石门,经中石门,至黄泥坝,过观音桥,为堰水,受响水洞水,其西合大沙溪水,经小峡入革井水,再留至大峡汇入忠路水,为郁江。
小沙溪水,源出观音山,西南流二十里,经香溪岩,又西北十五里至小沙溪场,再十五里至江口入郁江。
行政区划
土司时期
明末清初时为施州卫沙溪土司地,治所在小沙溪之石龙堡,大沙溪为分治处。
清代民国
雍正十二年(1734)改土归流,沙溪土司地入新设利川市,为忠路汛怀德里,含忠路十六至二十二保:十六保为小沙溪即集镇,十七保为石洞村等地,十八保为玉河村等地,十九保为椒园即大坪村、大沙溪等地,二十保为黄泥坝、张高等地,二十一保为黄泥塘村等地,二十二保为干河沟等地。
民国初年仍从清代区划。1925年划为18区,今沙溪乡为17区沙溪和14区黄泥塘西南部。1932年全县改为9区,沙溪镇属6区忠路。1937年全县划为4区,沙溪属第4区忠路。1939年,黄泥塘镇被划入新成立的黄瑞乡。1941年全县划为16乡,黄泥塘仍属黄瑞乡,该乡直属县政府;沙溪乡,辖7保,属忠路区署,至1946年忠路区署撤销,沙溪乡亦直属县政府。
当代
今沙溪乡西南部的大小沙溪等地,解放初属忠路区,1950年属第六区(文斗、沙溪、长顺),1953年为忠路区沙溪乡。1958年属忠路公社沙溪管理区,,1961年为忠路区和平公社,1975年撤区并社,由和平、幸福、安全、民新4个小公社组成沙溪公社,分为16个生产大队。
东北部的黄泥塘、石门、黄泥坝等地,解放初属城关区,1950年属毛坝区,1953年属马前区,1958年属马前公社高峰管理区,1961年属马前区高峰公社,1975年由高峰、石门、桃园、麻山4个小公社组成黄泥塘公社,共11个生产大队,其中黄泥塘、荷花、建设、石门、黄泥坝、繁荣等后划入沙溪乡。
1984年撤社建区,沙溪公社与黄泥塘公社合并为沙溪区,下辖5个乡(花嵌、大沙溪、玉河、石门、黄泥塘)1个镇(沙溪镇)、22个村委会、263个村民小组。
1996年撤区并乡后,沙溪乡面积331.1平方千米,人口3.1万人,辖江口、石洞、八银、天望坡、司城、石门、繁荣、高源、大坪、七旭坪、六一、玉河、新阳、大沙溪、群力、群英、新庄、花嵌、暗坎、荷花、建设、黄泥塘22个行政村。
经济
自清代乾隆起,乡境形成若干集镇:小沙溪场,在忠路十六保,今乡政府驻地;大沙溪场,忠路十九保下甲,乾隆四十八年(1783)始设;椒园场,十九保下甲,乾隆三十六年(1771)设,即今六一村(花椒坝);黄泥坝场;黄泥塘镇场,二十一保,又名双峰场,乾隆三十六年(1771)设。
全乡已建起优质烟叶、“三元杂交”生猪品改、板栗、“辣子王”朝天椒、优质莴笋、白术、花椒、山茱萸、生漆、精米加工等十大特色产业基地。初步形成了高山地区以烟叶畜牧、中低山地区以茶叶及水稻为主,蔬、林、果、药为辅,以大理石、煤、石膏等矿业生产加工为补充的产业体系。依托境内的旅游资源,初步形成了以荷花村古四合院院落、张高寨古盐道民居吊脚楼群、红三军英雄纪念碑、土司城遗址等为主的人文民俗民居特色旅游。
文化
沙溪乡辖22个村、263个村民小组、8735户,总人口34506人(其中农业人口33026人)。建起优质烟叶、“三元杂交”生猪品改、板栗、“辣子王”朝天椒、优质莴笋、白术、花椒、山茱萸、生漆、精米加工等十大特色产业基地。
交通
红沙线,自元堡乡红椿沟,经麻山、黄泥塘,至沙溪,全长63公里。1959年始建红椿至麻山段,1962年完工;1975年整修红椿至麻山段,并新建麻山至黄泥塘段,1977年通车;之后黄泥塘镇公社与沙溪公社各自承建境内公路,1980年1月28日全路段通车。
利沙线,自利川大塘,经凉雾乡,至黄泥坝与红沙线交汇,至沙溪集镇全长69公里。
社会
惠民工程
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38元,比上年净增260元。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种植烟叶6300亩,收购烟叶1.6万担,完成税收222.98万元。建成7500亩优质水稻基地,巩固药业基地6400亩,建500亩鄂马铃薯5号繁殖基地,种薯产量达90万斤,新建1500亩优质有机茶叶基地。粮食总产量达到2.57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达754.9公斤。全年生猪出栏52723头,存栏35617头,现存栏母猪3544头,生猪防疫注射密度达100%,卡耳率达100%。
综合财政预算、“收支两条线”、“罚缴分离”及政府采购等制度进一步得到完善。农村信用社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已任,全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存款余额达7400万元,人均存款达1900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00元,共投放支农贷款18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000万元;邮政汇兑资金1718万元。
一是投入资金260多万元对乡集镇自来水工程、黄泥塘集镇水厂进行了改造,解决了荷花新村、龙桥电站库区搬迁户人饮工程。二是投入280多万元,对新庄、石川坪、大坪、繁荣、群英、六一、花嵌、荷花等村组公路进行硬化及改扩建,全长395公里。三是投入资金12万元打造张高特色民居36户。四是投入资金23.5万元实施农村危房改造47户。五是启动了岸坎扶贫互助试点工作。六是完成上年建沼气池尾欠180口,经验收合格116口,申报484口,完善服务网点2个。
乡人民政府始终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三条保障线”得到落实,消除“零”转移农户260户,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就业35人,外出务工人员跟踪管理1200余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外出就业385人,培训农村科技明白人6007余人次;职工医疗保险、养老保险面达100%,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5%,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农村低保782户、1732人,城镇低保25户、52人,实施大病救助13人,分散供养五保老人42人,9名孤儿的生活得到保障,贫困户、受灾户生活得到救济,五保老人集中供养面达80%,福利院新院民楼今年4月底可竣工投入使用。林改工作顺利通过了市政府验收。
旅游
自然风光
石门。位于石门村,距利川市城区约60公里。为喀斯特溶洞群,清溪与悬崖相映。
堰水峡。该峡谷由于云口水电站的建成而成为巨大的生态湖泊,生活着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猕猴。
文化古迹
沙溪土司黄楚昌墓。位于旧司村,碑立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碑铭为:“皇清授沙溪宣抚使司黄公讳楚昌老大人之墓,原任贵州平远协都司。”
陈启凤夫妇墓。1987年公布为利川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黄泥塘老街之北,建于光绪三十年(1904)。墓碑集书法与雕刻艺术之大成,碑面上密布着戏文故事浮雕图案,以及以楷、草、篆、隶等多种字体精写而成的诗词歌赋。
何天秩碑墓。在小沙溪石龙堡,何天秩系明崇祯时监察御史何金枝之后,墓碑系民国元年(1912)何道正为其祖父所立。墓志详细记载了何金枝采办皇木因而定居的情况。
张高寨。位于雷音山下,系繁荣村一、二、三组,为传统古村落。该村原名石磐溪,清末时当地人名为张高者率众抵御白莲教立下功勋,村民因而改村名为张高寨。该地为咸丰县至云阳县的古商路,因而繁盛。该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单。清末时利川市知县在沙溪与咸丰的界山设若干关隘:雷音山之东为高洞卡,其西为张高卡,再西为小卡、大卡、雁坎卡(今崖坎村)。
清代时建有四座关帝庙,分别在小沙溪(爱新觉罗·旻宁四年即1824年建)、大沙溪、椒园、黄泥塘。又有寺庙数座:小沙溪灯明寺,建于南明,明监察御史何金枝写有《灯明寺记》:“沙溪黄檄,官凤翔总兵,夫人覃姓生子四,俱贵显。忽作出尘之想,为寺于林中,额曰灯明,长斋奉佛,处之宴如”;司城村大松寺;观音山寺;大沙溪把水寺。
大沙溪游击队成立遗址。遗址位于大沙溪街上关庙内,该庙坐北朝南,占地676平方米,关庙正面(即前殿)有房屋3大间,中间为朝门,两边各有一个大厅,并建有戏楼;中部为天井;后殿为神殿,供菩萨。整座庙宇规模较大,共有30多间房间。建国后一直作为大沙溪小学校舍,1997年因年久失修破败,被拆毁。1934年元月,大沙溪农民龙修银、龙修玉、邱金高、邱金旺在关庙内和红军领导人刘汉卿、花顺涛结拜为弟兄,投奔了红军,而后邱金高等在沙溪广泛发动群众,组建了一支地方游击队。
人口民族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沙溪乡常住人口为21303人。
参考资料
沙溪乡.行政区划网.2018-01-30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红黑统计公报库.利川市统计局.2021-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