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伯华
孔伯华(1884年-1955年),现代医学家,原名繁棣,号不龟手庐主人,山东曲阜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孔伯华医术高超,名列中原地区四大名医之一,倍受各界人士尊重。
孔伯华幼年时攻读经书,随其父宦游各地,后又因母病,于是立志学医。1900年,他移居至河北易州行医,与名医狄虎堂等人交善。1905年,孔伯华在北京外城官医院任职,与当时名医张菊人、陈伯雅等共事,切磋学问。 1930年,孔伯华与萧龙友合力创办了北平国医学院(院址在西单北白庙胡同),萧为董事长,孔为院长。1937年七七事变后,伪政权企图接管北平国医学院,软硬兼施,威胁利诱,1943年,孔伯华与萧龙友毅然停办学校。1949年,他担任中华医学会中西医学术交流委员会副主任,是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1955年3月10日,他在出诊过程中身体突然感到不适,便回家调养,一病不起,享年71岁,周恩来总理亲自担任治丧委员会主任委员,亲往寓所吊唁。
学术上,孔伯华主张病必求其本,临证注重湿与热,以善治温病著名,更以善用石膏一药,为医林所景仰。孔伯华与萧龙友、施今墨、汪逢春三人并称为京城四大名医,对中医发展做出了贡献。孔伯华的著作有《传染病八种证治晰疑》《孔伯华医集》等。1985年,为缅怀孔伯华对中医学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在全国政协礼堂隆重纪念祖父诞辰100周年活动,参加会议的有全国政协副主席杨静仁、北京市副市长白介夫、卫生部副部长胡熙明等领导同志及知名人士于若木、朱仲丽等及亲属等200余人。
人物经历
孔伯华,孔子第七十四代后裔,是我国近代一位具民族气节的中医学家和中医教育家,京城四大名医之一。先生于1918年率队深入农村开展防疫工作,成绩卓著;1929年赴南京与汪精卫取消中医进行斗争;同年在北京与四大名医之一萧龙友先生合力创办北平国医学院,艰苦办学、历时十三载,培养学生700余名,多成为中医骨干人才。
二十五岁时起就应邀在北京外城官医院出诊。1929年,汪精卫反动政府意欲消灭中医,他便联络同道在京师创办了医药学会,奔走呼吁,被推举为联合会主席到南京请愿谈判,终于使政府取消了前议。同年,孔伯华与萧龙友共创中国第一所医学高等学校“北京国医学院”,邀请各地名医并肩作战,辛苦操劳,在沉重的中外当局压力下培养出了大批的下一代中医人才,这些学生也都是成绩卓著的栋梁之才,在其后中医元气大伤的情况之下,承担起了继承和发展中医的重任。
解放后,孔伯华因医术高超,名列中国四大名医,更因高风亮节,倍受各界人士尊重。党中央选定孔伯华担任毛泽东的保健医生。
在1955年3月10日,他在出诊过程中身体突然感到不适,但仍勉强为6位病家诊治。其后便回家调养,不料从此一病不起,享年71岁。孔伯华逝世以后,党中央、毛主席深切关怀,日理万机的周总理亲自担任了治丧委员会主任并亲临寓所吊唁,对家属慰勉备至,特别关怀先生后代的培养和教育问题。中央卫生部更予以人力财力的大力相助,中医司的领导郭子化、吕炳奎等同志,一连数日,亲临先生住所,主持襄理丧葬事宜。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学术上,主张病必求其本,临证注重湿与热。以善治温病著名,更以善用石膏一药,为医林所景仰。
他认为中医在临床上不仅是单纯地看其局部的病,而且应该照顾到病人的整体,特别强调“元气”。辨证论治全凭纲要。纲者:两纲,曰阴、曰阳;要者:六要,曰表、里、寒、热、虚、实。“两纲六要”,不能平列。在治学方面,首先应熟读《黄帝内经》,参悟经旨,不泥于古,抱着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在诊断方面,脉贵于神,意在匀和。在病机方面,在正气受伤的原因中,他首先强调脾为后天之本,以及脾胃与肝的关系,尤其重视肝脾关系,主张脾胃有病必系肝,肝病必系于脾胃。临证注意脾湿和肝热。在外感温病方面,认为人体内的郁热伏气(久郁之热和潜伏之气)是感受温热病的主因。
擅用石膏,是从躁、渴、喘、呕四处着眼,在他的著作《时斋医话》中讲述很详:“诸石膏之疗能,其体重能泻胃火,其气轻能解表肌(解表清热),生津液,除烦渴,退热疗斑(皮肤上出的小红点成片就叫斑),宣散外感温邪之实热,使从毛孔透出。其性之凉并不寒于其他凉药,但其解热之效,远较其他凉药而过之。治伤寒之头痛如裂、壮热如火,尤为特效,并能缓脾益气,邪热去,脾得缓而元气回;催通乳汁,阳燥润,孔道滋而涌泉出;又能用于外科,治疗疡之溃烂化腐生肌;用于口腔而治口舌糜烂;胃热肺热之发斑发疹更属要药。”
用药特点
孔伯华先生用药的特点,可以总结为“虎啸龙腾”。他遣方用药必先辨证精详,对证用药,并无门派的偏倾。他认为不论是祛邪还是扶正,都是为达到恢复和补养元气的目的。扶正即为祛邪,祛邪亦可扶正,孰前孰后,应因人因地因时而决,不可先有主见。他认为只要辨证准确,则“参、术、硝、黄俱能起死;芩、连、姜、附俱可回生”。要对症下药,不可执于成方。若固执于某方以治某病,则是犯了“冀病以就方,非处方以治病”的错误。他的药方,亦如虎啸龙腾一般气势恢宏。先生擅用石膏,有用之达数斤者,虽用量惊人,却常有起死回生之妙,足见其辨证极其精准,而且对病情的把握也能做到成竹在胸。他喜用石膏,还为此药专门讲座,纠正了世人以为其药大寒,常规避之,以恐伤肠胃的错误观点。他认为该药性质凉而微寒,其味咸而兼涩,凡内伤外感,病确偏热者,投无不宜。并考证了《神农本草经》《伤寒论》等书中对“石膏”的介绍与应用方法,从各个角度加以分析,论述十分精辟。
论文著作
著有《时斋医话》《传染病八种证治释疑》《孔伯华医集》《脏腑发挥》《孔伯华养生十二字诀》。
社会任职
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解放后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中西医学术交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中西医学术交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北京中医学会顾问等职。
学术著作
中国大陆地区第一部以知识共享协议发布的医学专著《孔伯华中医世家医学传习录》,收录了孔伯华先生生前所著“时斋医话”“脏腑发挥”等学术论文及孔老生前各科门诊遗留验方,孔伯华先生后人、部分弟子及孔伯华再传弟子的部分医案,全书50余万字,内容涵盖中医各学科,可供广大中医医务工作者临床指导。
后世纪念
2019年12月27日下午,纪念孔伯华诞辰135周年学术研讨会暨寻找北平国医学院传承人启动仪式在京举办,会议主题为“守正出新,行以致远”。
中华孔子学会儒学促进委员会会长、世界孔子后裔联谊总会会长、孔子世家谱常态化续修工作协会荣誉会长孔德墉,中国药膳研究会会长杨锐,海淀区卫健委副主任赵成芳,朝阳区卫健委中医科科长冯传有,海淀区卫健委中医药管理办公室主任袁学勤,西城区卫健委中医科科长卫巍等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孔伯华之孙、北京伯华国医传承发展中心理事长、孔医堂创始人孔令谦,孔医堂副总裁孔令联合主持。
参考资料
京城四大名医之孔伯华.北京中医药大学博物馆.2024-03-06
孔伯华.中国中医科学院.2024-03-06
京城四大名医:施今墨家族的学派传承,用科学的方法整理中医.网易.2024-03-07
京城四大名医之孔伯华.中国保健协会.2024-03-06
中医泰斗孔伯华逝世50周年 孙子撰文忆述其生平.中新网.2021-12-03
孔伯华 简历 - 名人简历.名人简历.2022-01-05
《孔伯华养生十二字决》-时代教育网.www.21eg.cn.2019-08-01
纪念孔伯华诞辰135周年暨寻找北平国医学院传承人启动仪式在京举办.中国网.2021-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