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享仪制
清代规定,对于有功的臣子,宗室郡王被供奉在太庙东侧,而文武大臣则在西侧。怡亲王爱新觉罗·胤祥被安置在东侧,这确立了王公配享的仪式规范。雍正八年(1730),怡亲王允祥成为首位配享者,随后制定了亲王配享的礼仪。
仪制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配享的人员也有所增加。乾隆,东侧增加了博尔济吉特·策棱,西侧则是西林觉罗·鄂尔泰和张廷玉。到了爱新觉罗·旻宁三年(1823),配享的人数增至十二人,包括瓜尔佳·费英东等人。同治四年(1865),配享人数达到十三人,其中包括爱新觉罗·礼敦等。
祭祀程序
雍正二年,确定了功臣配享的祭祀程序:先在太庙举行祭告仪式,然后在指定日期,安排彩亭和行列,由大臣负责将神主送往太庙西阶,在台阶下方行三跪九拜礼。完成后,将神主归位,再次行一跪三拜礼。雍正八年,对亲王配享的仪式进行了细化,由郡王主持,使用彩亭和行列,将神主送至太庙东阶,在台阶上方行礼。其余步骤与西侧相同。每逢太庙祭祀,皇帝会在正殿上香,分献官则在配位前上香,各自完成三次献礼后退出。这种仪式与合祭时的仪式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