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汝新
刘汝新(1808~约1875年),字焕初,号锦川,广东省信宜东镇圩锦里人。幼年苦学,18岁中秀才;爱新觉罗·旻宁八年(1828年)中戊子科第六十二名举人;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戊戌科进士。始任澄城县,后改任淳化县知县。在任期间,曾镇压当地白莲教起义。不久调到奉天省(今辽宁省),先后任广宁、盖州市知县。盖平地方偏僻,文化落后,他为帮助当地人提高文化,多方组织办教育,并亲自授课。清咸丰七年(1857年),刘汝新辞官归家,在乡间设馆授徒。
简介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三水区天地会陈金率起义军进入信宜,以信宜城为陈金釭首府。同治二年(1863年)二月,刘汝新往广西北流市招募兵勇,拟偷袭县城,没有成功。
刘汝新在乡间设馆授徒十余年,学生称他为锦川先生。他的书法效王羲之、王献之,非常遒劲,得者以为宝。他最喜欢写诗,居官、居家及咸丰十一年(1861年)避居梅都吟咏不辍,被称为“晚清高州三大诗人”之一。著有《藏云阁诗集》二卷,吴川状元林召棠、钱塘学使汪鸣銮作序。
人物经历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炮声,震动了正在昏睡的中国。三元里抗英、太平天国革命起义等一系列历史事件,使一向远离政治漩涡的岭南,变得动荡起来。信宜市,成为凌十八起义的策源地和陈金“大洪国”的首府。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使不少文人陷入迷惘之中。他们感到封建王朝“挽不回”地衰败了,十分怀恋过去的“盛世”。这种怀旧的情调,在刘汝新的诗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以刘汝新的《铜鼓歌》为例。诗人借出土的铜鼓发一番幽思,从平定岭南的伏波将军,想到南征沪水的诸葛亮。然而,伏波也好,诸葛亮也好,皆已成为古人,他们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独有这面铜鼓,深埋数千年后,却重见天日,“余响至今绕云”!刘汝新中进士后,当过几个县知县,后辞官归家。作为一个受过“皇恩”,领过“俸禄”的封建文人,哀叹封建王朝的衰败,怀念过去的“英雄”,是很自然的。但他没有再做“补天”之梦,而只愿象铜鼓那样长期隐居山间,“郁郁饱挹山川秀”。
刘汝新的诗,深沉凝炼,富有韵味。除《铜鼓歌》外,他的《藏云阁诗集》二卷520多首诗,受到著名文人林召棠和汪鸣銮的激赏,林召棠赞他的诗云:“音节兴象,逼真古人,当于陈射洪、张九龄求之;近体气清骨挺,结藻精美,七古大笔力,时有奇响。”然而在信宜市流传最广,至今脍炙人口的,是他的七绝《游虎跳》:“杜鹃啼血染花丛,临水争妍石峡中。笑我寻春春寂寂,问花开处为谁红?”情调与《铜鼓歌》一致,但更为含蓄。就艺术而言,他的诗作确实达到了非常成熟的地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