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下的毛主席小屋
《秦巴山下的毛主席小屋》是广东宝葫芦影业有限公司、土丘影视文化工作室出品的剧情,由王世兵执导,乔学敏、门砚萍等领衔主演。影片于2007年在中国大陆上映。
剧情简介
故事发生在80年代的中国秦岭和大巴山脉交接处的落后农村里,1980年秋,秦巴地区的一个僻静小山村,一户姓李的人家生下了第三个孩子,取名“三娃”。三娃的爷爷在解放前,被抓壮丁迫害的精神失常。父亲是全县的劳模,曾经受到过毛主席的嘉奖。母亲是封建的农村妇女,大姐是纯朴的山村小姑娘,二哥是家庭里唯一的知识分子。一家人开开心心、无忧无虑地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大山里。一个月后,村里开始响应计划生育……
1985年,爷爷精神恍惚的离家出走;山村集市上收药材的老光棍看上了大姐,媒婆前来说媒;为了大姐的婚事,二哥和父亲争吵.1986年,二哥终于考上了大学;在光棍汉金钱的诱惑下,父亲同意了姐姐的婚事;大姐结婚的那一天,二哥回来闹婚;父亲赶走了二哥;大姐简简单单的嫁了出去;村子开始通电……1987年,大姐添喜了,生了个女娃;村子里有了电视;为了家里的生计,父亲和姐夫加入挖金矿的队伍……
1988年,金矿倒塌,父亲侥幸的活了下来,但也染上了重病……姐姐和姐夫的婚姻发生矛盾。最后,被婚姻逼的无路可走的姐姐谋害了姐夫。几年后,父亲病逝。母亲带着三娃住到了外婆家;三娃来到父亲的坟前,他开始回忆……
幕后制作
从本月初,一个电影摄制组打破镇安县灵龙乡尹家山的宁静。他们正在这儿拍电影,电影的名字是《秦巴人家》。据编剧/导演王世兵介绍,故事片《秦巴人家》主要通过“我”——一个从农村走出去的大学生的眼光,审视秦岭深处普通农民家庭十年间改变的曲折历程,反映改革开放后,秦巴山区广大农民生活艰辛而痛苦的变化过程。在当地老百姓的指引下,记者翻山越岭来到拍摄现场——一个“V”字形山沟阳坡半山腰上。白墙黑瓦的农家小屋,屋檐下吊着串串柿子饼,门前的柿子树上,红彤彤的柿子挂满枝头。正值上午,太阳从山头照射过来,对面山坡上,漫山红遍栎属叶子在微风中摇摆,鸟鸣声和对面山上羊群的“咩咩”声不时传来,一群穿着时尚和刻意老土的人从屋里出出进进。在屋子下面的斜坡上,摄制组的工作人员分工井然有序。编导王世兵打着手势,不时发出口令。剧中“姐姐”身着破烂的衣服,正背着背笼,顺着篱艰难地爬上山坡。一媒婆从“姐姐”身边绕过,用复杂的眼光打量并审视着“姐姐”。在另外一场景中,“父亲”穿着破烂的中山装,胸口还挂着那个时代的特殊产物——毛泽东像章。如果不是演员脸上浓重的油彩和破烂的有些戏剧性的服装,一般人根本看不出这是在演戏。剧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导演王世兵以前在陕西广播电视台拍摄一些电视剧,一直想拍一部反映农村题材的影片参加国际电影节。剧本写好了,发愁找不到原生态的拍摄场景。暑假,他和工作人员在秦岭山里度假、游玩的时候,发现了这个地方。由此就决定要在这里拍电影了。一些演员告诉记者,他们有的从西安市,也有的是从北京市来到山里的,条件虽然有些艰苦,但天天“农家乐”,吃纯天然绿色食品,山里的秋景让他们开心,山里空气新鲜,好像进入了一个天然的大氧吧。明年暑期,剧组还要再次来到这里,拍夏天部分。
播出信息
获得荣誉
入选2007年荷兰鹿特丹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
2007年德国慕尼黑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2007年釜山广域市国际电影节新浪潮大奖;
2008年中国香港国际电影节等;获得荣誉
入选2007年荷兰鹿特丹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
2007年德国慕尼黑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2007年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浪潮大奖;
2008年中国香港国际电影节等
演职员表
职员表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