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杨小牛

杨小牛

杨小牛,男,汉族,1961年6月17日出生于衢州市浙江省龙游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信号处理技术专家,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

1982年,杨小牛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系,获工学学士;1988年,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通信与电子系统工学硕士学位;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小牛主要从事通信信号处理与分析,软件无线电等科研工作。

人物履历

1961年6月17日,杨小牛出生于州。

1978年10月—1982年7月,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系学习无线通信专业课程,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1985年9月—1988年1月,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学习通信工程,毕业获硕士学位。

1982年8月—1985年8月,在三十六研究所第五研究室工作。

1982年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98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党员。

1988年1月—1990年12月,在三十六研究所总体室工作。

1991年1月—1992年7月,担任三十六研究所第七研究室副主任。

1992年8月—1994年3月,担任三十六研究所第五研究室副主任。

1994年4月—1997年1月,担任三十六研究所第五研究室主任。

1997年2月—1997年3月,在三十六研究所总体室工作。

1997年4月—1998年12月,在三十六研究所总体室工作。

1999年1月—1999年7月,担任三十六研究所总师办主任。

1999年8月—2011年12月,担任三十六研究所所办副所长。

2011.12月,担任三十六研究所科技委主任。

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7年12月22日,受聘西安科技大学双聘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杨小牛长期从事通信信号处理技术研究工作。20世纪90年代初,杨小牛首次提出并成功研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宽带数字接收机,填补了中国国内该领域的空白;21世纪初,杨小牛主持研制了中国国内第一套综合电子信息控制系统,取得了显著的军事和经济效益;杨小牛作为某领域首颗卫星有效载荷研制总指挥,首次提出并指导实践基于软件无线电思想的多功能一体化卫星载荷新体制,有效解决原方案中存在单点失效故障的致命缺陷,并在后续卫星项目中获得全面推广应用,有力推动了特种军事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杨小牛率先提出军事电子信息系统新一代体系结构,并在多个重点型号中全面推广应用,使装备技术体系从数字化走向软件化,实现可重构,全面引领装备技术发展和体制转型。提出了“电磁环境利用”、“软件星”等创新思想。

学术著作

科技获奖

人才培养

教育理念

杨小牛在科研过程中,注重发挥青年科技增材的作用,将一些关键技术课题交给年轻人,并对其言传身教和悉心指导,鼓励支持其参加中国国内外各类学术交流,助其速成长。

杨小牛倡导同学们做“自燃型学生”,就算没有人来点拨没有人来推动,也要燃烧,发出自己的光芒,他说:“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工作,热爱工作是一种投资,能提升你的心志,能扭转局面,能获得幸福。”当谈起拼搏进取的重要性时,他教导青年大学生要脚踏实地、潜心学问、奋力拼搏,有自信有激情,内心执着坚定,向着新时代迸发新力量;杨小牛还教育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大学生要养成终生学习的好习惯,以免被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做淘汰。

讲座报告

2014年6月6日,杨小牛院士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宁波信息技术研究院建立了院士工作站,主持了“中海电——西电宁波研究院合作协议”的签约仪式,并为“中海电——西电宁波研究院智慧海洋联合实验室”揭牌。

2018年9月15日,杨小牛应邀在西安科技大学临潼校区骊山校园通信学院会议室作了题为《拥抱AI新时代,踏上SI新征程--信号情报深度学习体系架构的探索与实践》的学术报告。

2018年11月1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小牛参加了海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主办的以“网络空间安全专业思考”为主题的学术报告。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杨小牛任浙江省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留学人员联谊会(中国科学院欧美同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副会长、西安科技大学双聘院士、总装备部电子对抗技术专业组专家(组长)、中国电子学会电子对抗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兼职委员、通信对抗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军口863重大项目专家组专家、低截获概率信号侦测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

人物评价

杨小牛深耕中国国防信息安全领域,解决了多项重大技术难题,为电子信息装备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院士馆评)

杨小牛是通信对抗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知名专家。(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评)

杨小牛言传身教,用心播撒知识的种子,作为领域内的学术带头人和著名专家,他学风端正,治学严谨,在工作中经常为课题组出谋划策,寻求技术途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评)

参考资料

中国工程院.中国工程院.2022-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