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西果园村

西果园村

西果园村位居山东省城阳区流亭街道西北部,距办事处6公里。东靠胶济铁路,西邻胶州湾畔,南与苇山村相连,北与城阳街道接壤。相传古代不其城南(今城阳区)有一片果园,元明时期(约公元1365年)果园西处有石、段、王三姓居住。明万年间(约1640年)牛姓八世祖稼率一支由城阳迁此,因居果园以西,故名为西果园,延用至今。

历史沿革

西果园村,1949年6月建立村政权。新中国成立前后隶属即墨县城阳镇;1951年4月隶属青岛市崂山办事处流亭区;1956年7月隶属青岛市崂山效区流亭乡;1958年9月隶属崂山效区仙家寨人民公社;1961年10月隶属崂山县仙家寨人民公社;1984年4月隶属崂山县流亭镇;1988年11月隶属崂山区流亭镇;1994年6月隶属城阳区流亭镇;2001年至今隶属城阳区流亭街道办事处。

1949年,全村土地总面积1230.75亩,其中农用地659.7亩。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农用地不断减少,2002年建设用地增加到632.7亩、农用地减少到286亩。域地均属平原,土势平坦,土壤肥沃,最适宜种植小麦、玉米、蔬菜等农作物。其中70年代的早春的大棚黄瓜,亩产值超千元,居青岛市之首。

2002年全村共有550户,1577人,自然增长率为11‰,皆为汉族。姓氏有牛、尹、盛等10个,其中牛姓最多,共400户,占全村的73%,尹氏次之65户,占全村的12%。

文化

历史起源

明万年间(约1700年),村东建倒座庙一处,总面积360平方米,四周垒以院墙,可能与名称有关,大门与正房的门均面向北。庙大门宽1.5米、高3米,高木坎,木结构,朱红漆。

正房五间,东西15米,南北6米,园木顶柱,出檐约2米,红漆细加工。庙的外墙、房顶经几代修缮,到40年代末均为青砖青瓦。庙内正中央塑有南海大师泥塑像一座,左右有两女神保驾,其次是十箭金神左右各五位排立,东西墙壁画有教育后人道德做人的壁画。距院西北向有一钟古楼,内有铸铁钟一个,直径与高均为1米,八个角。据后来看庙人所述,每逢初一、十五给南海大师烧香烧纸,平日里有还缘的男女烧香。逢年寒节人们来烧香拜佛,络绎不绝。

在倒座庙的北面修牛家祠堂一座,牛家祠堂占地约750平方米,四周院墙,前后两排房。古式风格建筑,每排房均五间,长15米、宽6米,屋内木结构、红漆,中间有大型茶几,东西墙壁有字画,院内有3棵参天柏树,直径约1米。

院外有两排马尾松黑松,到深秋季节,林内鸟语成片。每逢年寒节,牛家支向的人们前来烧香拜祖。平日里有喜事丧亡之事也前来拜祖。到建国前后,前排房成为临时学校。柏树也相继砍伐,到破四旧的60年代,庙宇聂氏宗祠相继逐步拆除,文革时—夷为平地。

西果园村是一个普通村落,但广大农户以勤劳朴实、团结善良、尊老爱幼的美德而闻名方圆。其中江风美就是典型一例。

代表人物

江风美,女,1936年6月生,流亭镇双埠村人。1961年与西果园村丧偶的牛银裕结为夫妻。全家四代10口人。1964—1992年间,老公公、大公公、婆婆、丈夫先后患上了偏瘫食道癌骨折瘫痪、脑出血引起偏瘫等多种疾病。其间,她一人承受了给老人看病就医、侍奉老人,照顾丈夫前妻留下的2个孩子,维持全家人生活等各种困难,她操碎了心,但她无怨无悔。

前妻留下的2个孩子,在其料理下分别于1978、1980年“成家”。她的家庭美德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美。1998年,青岛广播电视台为她作了专题报道。1999年被评为全国敬老好儿女金榜奖。

经济

农业

西果园村历代以耕为业。1949年建国初期,农业生产仍在传统的耕作中徘徊,产量低,经济收入不高。1956年农业合作化后,生产条件有了改善,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并开始试种蔬菜,且种植面积逐年扩大。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西果园村被青岛市确定为蔬菜专业队,粮、菜结构调整为3:1,即粮田195亩,蔬菜地460亩,每亩平均产量分别达到450公斤和4000公斤。1984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种植技术进一步提高,蔬菜品种进一步增多。是年蔬菜面积增到500亩,建蔬菜大棚200个,小拱棚300个,蔬菜品种增到20多个,全部利用机灌,亩产值超千元,总收入达50余万元。加之其他农业收入,全村农业总收入达60余万元。进入90年代,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建设用地不断扩大,蔬菜种植面积不断减少,到2002年全村共有种植蔬菜面积286亩。随着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种植技术不断提高,蔬菜单产总收入达300万元。

工业

西果园村办企业起步较早,1958年成立了青岛市第一个农民建筑队——西果园建筑队。是年有专业技术人员3人,建筑工人80人,固定资产3万元。后规模逐步扩大,到1970年,专业技术人员扩大到12人,建筑工人达到200人,固定资产达20万元,年创收70万元,居当时崂山县农村之首。1965年办起了第一个村办工厂—面粉加工厂。承接村民粮食加工、粮面兑换和对外服务。后又相继办起了机械加工厂、铸造厂、镀锌厂、大棚厂、预制构件加工厂等,使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到1983年,村办工业产值达280万元,实现利税20万元。进入90年代,发展经济走招商引资之路,村委筑巢引凤,优质服务。1996年村投资100万元建厂房2000平方米。是年第一家外资企业—韩国韩永箱包有限公司落户西果园村。到2002年,共引进外资、内资公司8家,年产值达亿元,实现利税一千万元。

商业

二产的发展给三产带来了商机。到2002年全村先后办起饮食服务、百货店、理发店、家电维修等20余家,实现利税30余万元。2002年全村一、二、三产业总收入14500万元,村可支配财力80万元,人均收入4350元。经济的发展,给广大农户带来了实惠,1992年村两委为村民办理了社会养老保险,是年参保人数达180人,到2002年参保人数增到了310人,村为每人每年补贴24元,2001年为60岁以上老人发放生活补贴120元,并每逢重阳节春节等节日,发给一定数量的粮、油、蛋等生活食品,深受人们的赞誉。村两委尊老爱幼,十分关心独生子女的成长,自1991年至今,全村独生子女备用金由村支付,累计达10万元,对义务兵家属每年支付2万元,2002年每人补贴达到6000元,对生活困难的村民,定期研究,给予不等数额的生活补助,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西果园村两委十分重视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的治理。生活用电和动力用电充分定时。1965年村建自来水引水到街入户。1983年投资180万元,引用青岛二水厂标准水。1976年村投资150万元,在全山东省农村率先建四层居民楼,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5个楼座,容纳170户,680人入住。1985年村委投资10万元,新建幼儿园一处,占地2500平方米,融学习、娱乐、活动为一体,被命名为青岛市一类幼儿园。1993年至1996年,村两委相继投资180万元,修建村级柏油路600米,面积12000平方米,硬化道路500米、砌水沟1200米,安装路灯40盏,道路两侧植树500余株,栽种月季、冬青等供人观赏的花木上千株。现今漫步西果园村给人以全新的感觉。

获得荣誉

村两委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使精神文明建设结出丰硕之果。1998年起先后被青岛市命名为“文明村庄”“青岛市依法治理示范单位”,“城阳区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受到各级政府的肯定,村两委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以“三个代表”为指针,开拓创新,在近几年内,把西果园村建设成经济强大、环境优美、居住高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