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阳镇
城阳镇(现名城阳街道)位于莒中平原,莒县县城驻地。远在五千年前这里即有东夷先民--莒部落在此繁衍生息,商为姑幕候国,周封莒国之国建都于莒,后因西汉刘恒置莒地为城阳郡而得名。城阳区不仅有渊源流长的寺庙文化,而且历代文人辈出,学者沓至,文化积淀深厚。画家赵原、于疆辰,女诗人夏云英、纪映淮等均是城阳人,曾子、卜商、叔文、孟子、李白皆在此驻足,“勿忘在莒”、“莒人二度救齐”等典故发生于此。状元林、国士桥、漏湖、金龙河等名胜古迹和水拖蓝、西湖烟雨等景观更是闻名遐迩。
历史沿革
汉代设城阳国。 1929年属第一区。1944年属城阳区。1951年改称第一区。1952年由一区析立城关镇。 1955年一区改为大湖区。1956年大湖区撤销,分归于城关镇、竹园区和阎庄区。1958年3月复名城关镇,同年9月改称红旗人民公社。1959年改称城关人民公社。1963年改称城阳区。1971年更名城阳人民公社。1981年12月更名城关镇。1984年改称城阳镇,面积41.51平方公里。现面积52.33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 城阳镇位于莒县县城驻地,东与店子集镇、陵阳街道相邻,北与闫庄镇交界,西与浮来山镇接壤,南与长岭镇、刘官庄镇相连。
刘恒元年(前179年),初置城阳国。
赵祯延二年(1315年),莒县邹家庄子村人邹继新中恩科状元。
清康熙八年(1668年),莒地发生八级以上大地震,城廓民舍俱毁,死亡2万余人。
雍正八年(1730年)5月上旬,阴雨连绵达40余日,6月24日,洪水横流,25日,冲毁城墙城门,北关只存房屋7间,淹死五、六千人,沧桑尽变。
光绪六年(1880年),县城南关“刘家木匠铺子”开号业主刘奎,为莒县较早专营木器名作坊。
1912年, 土门首李堂买来1台缝纫机为鞋店加工鞋,在其前,县城及方圆几十里无缝纫机。
1930年,东关徐建堂在城南关护城河东路南开办私营“公聚昌”机器油坊,为莒县历史上第一家机器生产厂家。
1930年,姚福亭在城里果街顶创办第一家印刷厂--新华印刷厂。
1931年冬,以戴秀瑜(又名戴铣军,城阳镇大果街人)为首的莒县中学进步学生组织发动抗日救亡签名运动,在学生中组织抗日义勇军,动员一致抗日。
1932年秋,中共莒县城关支部成立。杨作舟任书记,宫文忠任组织委员,辛廷楷任宣传委员,王玉贵任交通员。
1933年7月,中共莒县城西街支部成立。刘秉韬任书记。
1938年2月22日,日军惨杀大湖村居民48人,烧毁房屋500多间。23日,日军占领莒县, 惨杀城里、城郊群众723人,城里被害466人,仅在后营一个防空洞里就惨杀43人。
是年9月,中共莒县一区委员会建立。
是年10月, 莒县少年队在史庄子成立,翌年1月为摆脱中国国民党的控制,少年队离开莒城,奔赴岸堤八路军山东抗日军政干校学习。
1944年11月,中共莒县城阳区分区区委建立,白复文任书记,曹伯贤任区长。
是年11月14日,发起解放莒城战役。
1946年1月9日, 国民党新编第六路军总司令郝鹏举在台儿庄区前线率所部2万余人起义,不久,奉命至莒县于家庄、张家围子一带改编。
1951年3月,城阳区联村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成立,是年秋,更名为城关镇供销合作社。
1953年4月, 以刘星垣为主,用投股方式组成城阳私营印刷局,1955年转为集体所有制单位,1956年更名为莒县印刷厂,转为国营。
是年12月, 以南关赵会祥为主,自愿投资入股组成城阳公利皮业组。1955年6月转为集体所有制,称城阳皮业生产合作社,1975年转为合作工厂。
1954年2月,由12名个体户合伙集资组成城阳鞋业生产小组,1956年1月,转为城阳鞋业生产合作社。
是年3月,4名个体缝纫户和8名鞋匠集资组成城阳缝纫鞋业生产组,1956年l月转为城阳缝纫生产合作社。
1956年10月1日,城关镇搬运合作社成立。
1958年6月, 莒县陈家楼水力发电站建成,装机容量30千瓦,因水源不足,发电15天后停机。
1959年2月,城阳镇建广播站,同年建文化站。
1963年,城阳公社组织5000名民工对北起赵家屯南至高家庄的淤泥河进行疏浚治理,完成土方11.4万立方米。
是年, 城阳刺绣被服厂建成,初由职工自带8台缝纫机租用民房进行生产。1980年更名为莒县刺绣厂,为外向型乡镇企业。产品主要有床罩、枕套、台布等各种绣花装饰生活用品120多个花色品种,远销欧美、日本等国家。
是年, 城阳镇河亭子村河桂珍在山东省第三届少年田径运动会上夺得女子200米第三名,并创地区记录。
1973年,邱方德等人办城阳工艺美术厂。同年,改建为莒县工艺美术厂,产品主要有书画、挂扇、屏风等,远销东南亚、日本等国家。
1977年3月,城阳文具厂建成,生产文具产品。
是年,城阳丝织厂筹建,1979年10月投产。
是年, 莒县第二水泥厂建成,占地2.6万平方米,系镇办企业,产品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其中普通硅酸盐425#水泥被农业部评为优质产品,现年生产能力35万吨。
1982年4月,钱家屯西周遗址出土文物300件。
1987年7月10日18时40分, 城阳镇部分街道、村庄遭龙卷风袭击,毁坏房屋1267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000公顷,直接经济损失80多万元。
1988年,城阳镇文具厂转产标志服装。
1989年,山东标志服装厂成立。是年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503工厂(服)莒县分厂,前身为城阳文具厂。
是年6月29日下午4时许,城阳镇遭受风暴袭击。
1992年4月26日,全国政协常委于洪亮(城阳镇大果街人)参观莒县博物馆。
1993年8月25日至26日,副省长张瑞凤到山东省标志服装厂视察。
是年11月30日,3503工厂(服)莒县分厂进行股份制改造,更名为山东省标志服装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8月15日,经山东省人民政府审批成为规范的股份制企业。
是年5月10日至12日, 联合国人口基金组织驻北京代表处项目官员白迪娜女士由中国计生协会、山东省计生协会有关人员陪同到城阳镇潘家屯村考察计生协会工作及“三结合”项目。
1996年9月15日,国际计生协检查团到岳家村检查计划生育工作。
1997年3月3日,中国驻土库曼斯坦商务参赞梁生银一行到山东省标志服装股份有限公司考察访问。
是年8月8日,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主席陈慕华到城阳镇视察,并参观了护城官庄。
1998年10月28日,山东省标志服装股份有限公司召开成立10周年新技术新产品观摩交流大会。全国公、检、法、工商、税务等部门有关领导,省部分厅、局及本省各市领导,各地商界、厂矿和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内外友人,计1500多人参加了大会。全国著名演员侯耀文、歌唱家宋祖英等到会演出文艺节目。
2000年3月20日, 山东省标志服装股份有限公司与法国皮尔·卡丹公司合作签字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纺织工业部部长杨波、法国驻华大使出席了签字仪式。皮尔·卡丹先生和公司董事长王庆龙分别在合同上签字。
是年4月23日, 城阳镇第一个外资企业--日照市东辰食品有限公司建成投产,年产值1200万元,出口创汇50万美元。
是年5月12日,省中华全国总工会来标志服厂慰问全国、全省劳模,并举行大型歌舞晚会。
是年5月,在教育部、中国教育电台联合举办的“全国星火行动2000研讨会”上,城阳镇中心小学作为山东省唯一代表在会上交流了卫星远程教育情况。
是年7月13日~14日, 公安部在山东省标志服装股份有限公司召开全国公安系统被装管理技术工作会议。
城阳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连续多年名列全县乡镇第一名。镇获得的荣誉称号主要有:日照市市经济强镇、日照市小康镇、日照市乡镇企业明星乡镇、日照市个体私营经济先进乡镇、日照市强乡镇、日照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镇、日照市模范镇政府、日照市科普工作先进乡镇、日照市六好乡镇党委、日照市文明单位、日照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乡镇、日照市社会文化先进乡镇、日照市红旗单位、山东省计划生育协会先进单位、山东省体育先进乡镇、山东省民政工作全优乡镇、齐鲁乡镇之星、山东省小康乡镇、山东省百强乡镇、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自然资源
该镇地处平原地带, 地势平坦。 东西最大距离5公里, 南北最大距离12.5公里,全镇占地面积52.3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00公顷。主要河流有沭河、柳青柯,境内流长21.4公里,流域面积为52.3平方公里。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 水稻、玉蜀黍属。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大豆等。全镇植被面积2334公顷,覆盖率44.6%。
全镇辖67个行政村,总人口5.3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全镇少数民族有回、满、朝鲜族等,少数民族总数为201人,占全镇总人口的0.37%。全镇有张、刘、王、李、陈等106个姓氏,其中张姓最多。
经济
2006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55.6亿元,企业总产值51.3亿元,实现利税4.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实现2680.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80元。先后荣获日照市经济强镇、日照市文明乡镇、平安山东省建设先进基层单位、日照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等荣誉称号。
产业
1、建筑建材业:现有建筑安装企业16处,其中,城阳建筑公司、通力建筑公司为建安二级企业。机械化施工能力达到90%以上,工程创优率达85%。能承揽民用建筑、大型建筑物施工及室内外装修等。莒县城阳水泥厂年生产优质水泥140万吨,带动水泥预制厂30处。建筑、装修专业村有6个。
2、食品加工:现有文心食品、东森果蔬、中绿食品、通力食品、昌泰食品等涉农企业26处,产品出口日本、韩国、欧盟等十几外国家和地区。现有蔬菜、果品等面积2.5万亩,其中优质大蒜基地5000亩,无公害蔬菜6000亩。
3、服装、抽纱业:以山东省标志服装股份有限公司为主的服装加工业发展到15处,年加工服装300万套;以莒县超逸抽纱公司为主的抽纱加工点60个,从业人员3000余人,其中,莒县超逸抽纱公司2004年出口创汇120万美元。
4、纸制品及印刷业:已有莒县板纸厂、莒县彩印有限公司、日照华银彩印有限公司、莒县包装材料有限公司等18处。
5、机械制造业:现有日照建兴铁塔有限公司、莒县铸钢有限公司、莒县球铁铸造厂、莒县金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机械业,其中,建兴铁塔有限公司年生产塔机300台、各种通信塔电力塔2.5万吨,铸钢公司、球铁铸造年加工各种铸钢件3.5万吨。
第一产业
新中国成立初, 粮食亩产仅为78公斤,总产135万公斤。1978年,平均亩产320公斤,总产1.25亿公斤。2000年,亩产444公斤,总产达1.92亿公斤,大力实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双增工程”,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全镇形成了六大特色产业,即大棚养蚕、花卉、食用菌、瓜菜、畜牧养殖、果品栽培。
全镇发展经济作物面积1067公顷, 其中瓜菜720公顷,有蔬菜大棚2000余个,桑园133.3公顷,花卉苗圃33.3公顷,食用菌13.3公顷,果园167公顷,养殖小区44个,年存养量30万只。
2000年,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1.08亿元,其中种植业6887万元,畜牧业1930万元,林果业1872万元,渔业72万元,粮经作物产值比为4∶6。
第二产业
工业:新中国成立前,所办工业均为个体手工业,仅有榨油、食品、服装加工、木器加工等零星私营工业。数量少,规模小,从业人员仅有百余人。新中国成立初,大多停办。50年代,开始发展社队工业,先后建起皮业、鞋业、缝纫等生产合作社。自1963年以来,先后建成了刺绣厂、水泥厂、美术厂、服装厂、农修厂、铸钢厂等14处镇办企业。进入80年代以来,村办企业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发展到290处。90年代后,共投入21亿元进行技术改革和开发新项目,共有38处镇村企业成功进行了改制, 同时,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步伐,共利用外资220万美元,建立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逐步形成了以建筑建材、服装轻纺、机械加工、纸制品、抽纱、工艺美术品、塔吊为主的7大工业体系,产品达12类650多个品种,其中城阳水泥厂生产的普通硅酸盐425#水泥被农业部评为“优质产品”,山东省标志服装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森姆”牌西装被评为“国际金奖”,建兴铁塔有限公司生产的系列塔吊被机械工业部评为“部优产品”,超逸抽纱有限公司生产的刺绣产品远销欧美、日本等国家。 2000年全镇共有工业企业185个,从业人员1.16万人,完成工业总产值11.8亿元,实现利税1.2亿元。
建筑业:新中国成立前,建筑工匠均系个体劳动者,散布于城区乡间,其建筑技术落后,工具简单,全由手工操作。1963~1965年,经三年经济调整后,工农业生产有了发展,建设工程增多,全镇建筑业也逐渐兴旺发达。70年代后,各村(街)纷纷成立了建筑队,规模较大的有土门建筑队、大湖建筑队、北关建筑队、钱家屯建筑队、坝上建筑队等。 1977年,城阳镇建筑公司成立。至2000年,全镇共有建筑队8支,从业人员2833人,完成产值1.5亿元。
社会
文教科技民国初年,限制私垫,发展新教育,学堂改称学校。1913年,创办崇德女子学校,为城阳区第一所正规学校,校址在县府以东(今县公安局驻地),有房屋16间,初收初小一个班, 学生20余人。 1917年, 又增设高小班,1919年,附设师范班。1928年,该校同县立高等小学、区立完全小学、乙种农业学校合并为县立第一小学。
县立第一小学,1928年由崇德女子学校、县立高等小学、区立完全小学、乙种农业学校合并组成。校址在金龙河南岸,有初小班10个,高小班4个,学生400余名,第一任校长张秀甫(莒县店子集镇张家围子人)。1938年,日军侵莒,学校停办。
1930年南关耶稣教堂牧师刘福田创办惠文小学,校址在南关耶稣教堂 (现县农机局仓库驻地)。1938年停办。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空前发展,幼儿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展开。1985年, 建农民文艺技术学校;1996年建成教学中心;2000年,全镇共有小学9所,在校生5869人, 中学1处,在校生2146人,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及学校设施均达到省级标准,先后为国家输送大中专生1254人,其中本科生103名,专科生326名。近年来,全镇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学校设立了军乐队、武术队、舞蹈队等,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培养了学生能力。1997年,镇中心小学被评为省级规范化学校。
2000年, 全镇共有科技人员2356人,共取得各类成果236项。1999年,被评为日照市科普工作先进乡镇。
城阳镇历史悠久,数千年来,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书法、绘画、工艺品制作等民间艺术代代相继。新中国成立后,群众文化更加活跃和繁荣,1959年2月,建广播站,同年建文化站。近年来,各村(街) 都建立了图书阅览室和电教室,方便了群众学习科技知识。
新中国成立前,境内医疗条件较差,只有几名中医和几家药铺,人民群众生病时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后西医医术逐渐发展,20世纪30~40年代,有西医诊所10余家。1946年2月,利民药房在县城东二门里路北(城阳镇政府址)设立利民药房门诊部。利民药房后发展为今县医药公司。新中国成立后,私人中西医药堂(铺)通过联合诊所、区卫生所等形式,大多逐步加入公立卫生机构,后通过三员 (卫生员、保健员、财产员)培训,农村卫生医疗机构普遍建立。
1952年12月18日, 城关镇卫生所成立,人员8人。1958年,大部分私人诊所和联合诊所转为生产大队卫生室, 同年10月,城关镇卫生所改称人民公社中心卫生院,1963年改称区卫生院,1984年6月改称镇卫生院,属集体事业差额补助单位。1994年,城阳镇卫生院投资360万元,新建门诊楼、病房楼,安装暖气,购置B超机、雾化治疗仪等医疗设施,改善了医疗条件,设立“椎体病雾化治疗”和“血管炎治疗”专科门诊,完善了具有40多年历史的“镶牙矫齿”特色专科。从1996年起,进行了乡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和农村合作医疗试点。2000年,有镇卫生院1处,便民门诊部5处,村级卫生室25处, 医护人员236人, 病床100张,年诊疗8.37万人次。镇医院先后被评为“一级甲等医院”、“爱婴医院”、市“农村卫生工作先进集体”和县级“文明单位”。
人民生活 新中国成立前,广大群众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生活水平很低。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服装由原来的单一色调发展到五彩缤纷,款式越来越新颖;食物构成由过去的杂粮食品糠菜变成了精米白面鸡肉蛋;居住条件不断改善,绝大多数居民将住了几辈子的旧草房换成明亮宽敞的大瓦房,部分户住上了高档楼房。东大街一街、东关一街、东关二街、护城官庄、西大街、岳家村等村(街)均建起了住宅楼和2层楼,入住400多户。全镇人均住房面积达22平方米。家用电器也逐步讲究起来,黑白电视机、电风扇、自行车等在全镇得到普及, 彩电、电冰箱、摩托车、VCD、电话等高档消费品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个别家庭拥有私人轿车。全镇电话装机总量达6200余部,移动电话1000余部,闭路电视普及率75%, 家庭用车562辆。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由过去单一听书、看戏发展到现在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人民的衣食住行用的水平均有明显提高。社会福利事业有了很大提高,70%的农民加入各类社会保险,集体公益事业建设进一步完善。镇敬老院先后被评为省“模范敬老院”、“文明敬老院”、市“十佳敬老院”,现有51名老人在此安度晚年。1993年城阳镇被评为“小康镇”,1994年被评为山东省“百强乡镇”。2000年,全镇人均纯收入3072元。
镇村建设
该镇地处平原,水源充足,出入方便,因而村庄集中、人口稠密。镇内村落的形成多在汉代以前。村民建设依靠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而各具特点,房屋院落一般坐北面南,一户一院。
民国初,农民生活贫困,居住条件差,村中除少数富户居有深宅大院和部分聂氏宗祠、店铺为砖瓦房外,其余百姓住房均为土坯草房。房舍、街巷布局杂乱无序。1944年,莒城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部分无处栖身的贫苦农民分得了住房,但至1949年,村中新建房很少。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村庄规划的实施,住宅建筑、公共建筑、生产建筑和基础设施逐年增多。农民居住条件有了较大改善。至70年代中期,镇村建设随着农田基本建设的开展有较快发展。1978年后,农村落实生产责任制, 农民经济积累增加,修建房屋、改善居住条件成为农民的普遍愿望。1983年, 镇驻地和村庄进行统一规划,镇村建设开始走上有组织、有步骤、稳步健康的发展轨道。 至1990年,全镇人均居住面积比1978年增加了4.1平方米,达16.2平方米。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32年,沂水县苏村小学教员王光伟(王赞堂) 和肖作亭(莒县城西肖家官村人) ,介绍莒县中学学生宫文忠(城阳镇宫家园村人)加入共产党,王光伟、宫文忠又介绍南关小学教师杨作舟入党,接着,宫文忠、杨作舟又发展小学教师辛廷楷(辛明)、莒县中学学生刘秉韬(刘应斗)、戴强生(戴秀瑜)、王玉贵、李振玉入党,推选宫文忠、杨作舟、辛廷楷、王玉贵组成莒县城关党支部。
中共城关党支部建立后,首先在莒县中学的学生中发展了一批党员。1933年春节后,在王光伟的支持下,成立了莒县中学党支部,刘秉韬任书记,戴秀瑜任组织委员,王家增任宣传委员,成立了党的外围组织--“读书会”。
1938年9月, 建立第一届中共莒县一区委员会。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基层建设不断加强。近几年来,该镇始终把加强基层班子建设作为各项工作的支撑点,实行调整与管理、监督相结合的方针,加强支部班子建设,共调整充实了26个党支部。至2000年,全镇党员人数发展到2605人,共有13个党总支, 113个党支部,镇党委先后被授予日照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基层政权建设 1940年3月,一区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959年,成立城关人民公社,行政机构称人民委员会,实行政社合一。1984年建立城阳镇人民政府至今。
中共领导下的群众组织妇女团体,在抗战时期称城区妇女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1947年改为妇女联合会,新中国成立后改称民主妇女联合会,50年代又称妇女联合会 (简称妇联) ,“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活动,1973年组织恢复。现有85个妇代会。
青年团体在抗日战争时期称青年抗日救国会, 简称青救会, 1945年7月, 改称“民主青年联合会” ,1949年,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城阳区委员会,1957年7月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城阳区委员会。 1983年7月,全县第一个个体劳动者协会在城阳镇成立。1987年,城阳镇计划生育协会成立,会员5500人。1994年10月,城阳镇消费者协会成立。1986年4月,城阳镇蔬菜研究学会成立,有会员26人。1989年3月,城阳镇果树研究学会成立,有会员26人。1998年,城阳镇花卉研究学会成立,有会员65人。
代表人物
张莘卿(1110~1179) 字商老,金朝城阳(莒县)人。金天德三年(1151年)得中甲科第二,被选为国史馆编修官,又入选翰林,参与修《金太祖实录》,并著有文集十卷。
邹维新(约1287~?) 字仲德,元莒县邹家庄子人,家世业儒,7岁丧父,长而就学,聪慧过人,元皇庆二年(1313年) 乡贡进士。延祜乙卯(1315年)进士第一(见《山东通志》)。累仕至亚中大夫同。太常礼仪院事。有文集若干卷,《重修莒志·艺文节目》称文集十卷。其存世之作莒地仅见《马山祀雨显应碑记》。
夏云英(?~?) 女,明代莒城人。擅诗文,精于书画,才女之名闻于莒城。著作有《端清阁诗集》、《法华经赞》。
陈赡(1705~1789) 字倚霄,清莒城东街人。10岁能做诗,故有神童之誉。17岁考中秀才。其著作甚多,有《荣烛堂随笔》12卷、《虚谷集》12卷、《莒志述遗》等。
罗仲选(1906~1942) 又名贤敬,莒县城阳镇大果街人,抗日烈士。1937年8月,参加“十字路抗日游击大队”,并任该队三连文书,先后任连长,营长等职务。当地百姓称仲选连为“神兵连”。
辛明(1914~1952) 原名辛廷楷,城里人。1932年入党,历任临郯海赣区支队政治部主任、赣南行署副主任、日照县长、渤海行署粮食局长、国家粮食局办公室主任等职。1952年逝世,葬于北京八宝山烈士陵园。
参考资料
城阳镇.山东省情网.2022-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