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莒国

莒国

莒国(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431年),周朝诸侯国,赢姓,子爵,故也称莒子国,共传30世,享国600余年,是东夷土著建立的大国之一。

莒国的国号有来源于乐器和图腾两种说法,莒国的族姓共有曹姓、赢姓、己姓莒姓四说。莒国历史悠久,大约在夏朝前后古莒国就已经存在,莒国在殷商时期为东夷强国,时而与商朝对立,时而听命于商朝。西周初年,姬发封兹舆于莒国,莒国定都介根(又称计斤,今山东省胶西县西的三里河附近)。西周后期,莒国南迁莒地(今山东省城阳莒县)并趁周代衰微之际,先后攻打向国杞国齐桓公即位后向东方扩张,莒国转向进攻西、南两方的鲁国曾国周定王二年(公元前605年),鲁、齐联合平莒及郯,讨伐莒国夺取向地,莒国于是依附晋国。后于姬贵三年(公元前542年)联合邾国侵略并最终消灭国。周景王十三年(公元前532年),鲁国伐莒并攻占,此时莒国国君去疾死后,蒲余侯杀公子意恢,从齐国迎回了去疾之弟庚舆成为国君,此后莒国成为齐国的附庸。周景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23年),莒想摆脱齐国的控制,两次导致齐国的攻击。至周贞定王元年(公元前468年),莒国内乱频仍,国力逐渐衰弱,最终于姬嵬十年(公元前431年)被楚国灭亡,之后土地被齐国占有。

在内政方面,莒由国君、卿大夫、国人和奴隶四个阶层组成,莒国国君多以地名为号,国君家族内部频繁发生动乱,卿大夫阶层也多荒淫残暴,国人大多无官无爵,但享有政治权利,但底层的奴隶处境非常悲惨。外交上莒国时常遭大国侵伐,经常把希望寄托于霸主的保护。但莒国手工业发达,特别是陶器、青铜器、金、石、漆等工艺技术品的制造方面。此外莒国保留着事鬼敬神的文化传统,同时也存在独特的音乐文化和墓葬文化。

国号由来

乐器说

莒,古时曾被称为,源自一种用竹制成的器具。莒国位于大汉口文化与龙山文化交汇之地,这里的陶器技艺精湛。最初,陶器是通过将泥土涂抹在竹木编成的筐子上,再经火烧制而成。因此,周边部落便以筥来称呼这种工艺,久而久之,筥成为了光荣的象征,莒国人民便以此作为国家的名称。为了方便书写,后来才将筥字改为现在的莒字。

图腾说

《说文解字》中提到:莒,齐认为芋为莒。即莒国最初是以莒(芋)作为图腾,随着部族的形成和发展,最终演变成了国家。古代莒地盛产细叶姑婆芋,是采集社会的重要生活来源,因此,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很自然地将芋作为氏族的图腾来崇拜。

族姓考证

莒国的姓共有以下四说:曹姓、赢姓、己姓莒姓

曹姓是夏、商时期莒国的姓,《路史·国名纪三》记载,莒国,曹姓,周灭莒国以后封少昊之后在莒地,同书《后纪七》有相似记载;赢姓是西周春秋前期莒国的姓,《世族谱》和《汉书地理志》都标明赢(盈)姓的莒国是“少昊之后”,而少昊之后乃西周初年所封,赢姓是西周初年灭掉曹姓之莒后新封莒君的姓;三说己姓,春秋中期莒纪公以后莒国的姓。根据史书记载这一时期莒女称“戴己”、“声己”或“己氏”。《世本》记载:己不知谁赐之姓。莒纪公的改姓,是由于某个权威人士的“赐姓”,或发现了某件家谱,恢“复”他原来的姓;四说莒姓。《史记·秦本纪》赞曰:“秦之先为羸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苔氏、……黄氏、江氏、……秦氏。”但“以国为姓”乃“以国为氏”之误莒国之莒是其氏而非姓。

以上四说除了“莒”是氏非姓外,其他三姓都是真实的,它们存在于莒国史上的三个阶段。莒国由曹姓变为赢姓经过灭国和封国的更迭,君室宗族发生改换;由赢姓变为己姓,其君室宗族并未更改,只是君室主观上的“赐姓”或“复姓”。

历史沿革

建国前期

莒国的建立是从少昊部落开始逐渐形成的。大约在夏朝时莒国就已经存在。商朝时期,古莒国的所在地是曲阜市附近的费县一带,莒国和商王朝基本对立,由于莒国为东夷土著强国,时叛时服,曾屡遭商王军队的征伐,也曾被卫戍和册命。商代末年大规模征伐东夷,莒国就是其主要目标。西周初年,姬发依靠诸方国联盟乘机击败殷商,建立西周后周武王采取分封制,分封殷商遗族和旧贵族以稳定局势。莒国作为东方古老部族,也在被封之列,周武王封莒王兹舆于莒国,定都介根(今山东省胶西县西的计斤一带)。姬诵初年爆发管、蔡、霍国三监之乱,莒国与其他国家也参与了此次叛乱。

对外扩张

西周晚期,莒国将首都从介根迁至莒地,并频繁对外扩张。姬宜臼统治时期,莒子迎娶向国的女子向姜为妻,但向姜因不满莒国的生活而返回向国。周平王五十一年(公元前720年),莒国军队攻入向国并抢回向姜。此时莒国和相邻的鲁国有隔阂,之后纪国的国君子帛和莒子在密地结盟以谋划讨伐鲁国。姬林二年(公元前718年),莒国灭掉向国后转而进攻北方,并采用蚕食战术占领了杞国的牟娄,三年后鲁国与莒国在浮来缔结盟约。

周桓王二十年(公元前700年),莒子与鲁侯、杞子在曲池结盟,十四年后齐国齐桓公逃至莒国,不久之后小白先入齐即位,是为齐桓公,莒国因此被齐国重视,并得以和鲁国抗衡。姬阆十七年(公元前660年),鲁国公子庆父政变杀害鲁闵公后逃往莒国,鲁国为求交出庆父二而贿赂莒国,但事后却未履行承诺,致使莒国与鲁国交战但遭受失败。次年莒国再次向鲁国索求贿赂,但遭到鲁国的反对,甚至莒国军队在郦地被鲁军袭击,莒弟拿不幸被鲁国俘虏,之后莒国又被卫国侵略。

四处结盟

周襄王十七年(公元前635年),莒国大夫庆遂与鲁侯、卫侯在洮地缔结盟约,次年莒子兹平公又与鲁侯、卫宁速在向国结盟。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莒子与晋、鲁、齐、宋、蔡、郑、卫八国诸侯在践土举行盛大的盟会。同年冬天,他又参与了包括晋、鲁、齐、宋、蔡、郑、陈、八国诸侯及秦国代表在温地会盟,并擅自召集周襄王在河阳作见证人。周襄王三十二年(公元前620年),徐国进攻莒国,莒国紧急向鲁国求援,希望缔结联盟。鲁国随即派公孙敖前往苔地主持盟会,次年公孙敖又亲自前往莒国巩固盟约。姬班四年(公元前609年),莒纪公庶其废黜太子仆,改立庶子季佗为继承人,同年冬天,被废的太子仆率领国人起事并杀死纪公,之后他携带一块宝玉投奔鲁国,随后季佗和渠邱公相继继承鲁国的君位。

周定王二年(公元前605年),鲁国与齐国联手意图平定莒国及郯国,但莒人坚决不从,鲁国因此出兵讨伐,成功夺取了向地,莒国从此转投晋国,不再臣服于齐、鲁两国。周定王八年(公元前599年),鲁国发起对邾国的战争,次年鲁、邾两国联军转而攻打莒国。第三年,楚国在“”地战胜晋国,齐国见莒国失去盟友和援助,于是在第四年再次出兵侵略莒国。此后十年间,齐国自恃强大,不仅欺凌鲁国,还侮辱了晋国派来的使臣,国际形势发生剧烈变化。周定王十八年(公元前589年),晋国联合鲁、卫、曹三国,共同讨伐齐国,并在“邲”地大败齐军,莒国因此得以休整。周简王二年(公元前584年),楚国出兵攻打郑国,莒子积极响应,与晋、鲁、齐、宋、卫、曹、邾、杞八国诸侯共同救援郑国。同年八月,各国在马陵缔结盟约,莒国还参与了由晋国主导的马陵之会及蒲之会,进一步巩固了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

依附晋国

自周简王十年(公元前576年)至姬贵三年(公元前542年),在这一时间段前期,晋悼公领导的东晋重新称霸。晋国势力重新强大之后,30年之内,举行了大会盟24次,莒全部参加。由于多次参加盟会,莒逐渐以大国自居,又开始对外用兵,和邾国联合,共同侵略曾国。鄫国在莒国的西南,离鲁国比较近,便向鲁国求援。但是鲁国被打败,鄫国终于为莒所灭。周灵王七年(公元前565年)至周灵王十一年(公元前561年),莒国三次进攻鲁国。姬泄心十七年(公元前555年),以晋为首的12个国家联合讨伐齐国,莒国曾要求以“车千乘”从东南方向袭击齐国。这一次,齐兵吓得不敢出战,晋绥军焚烧了辛店。12个诸侯国的属下之兵后来到达了齐国的南方边境。齐军坚守城池,未导致很严重的惨败。

内忧外患

姬贵四年(公元前541年)至周贞定王元年(公元前468年),史书记载有展舆、着邱公去疾、庚舆、郊公以及狂五位君主。此时晋国内部纷争使其无暇他顾,莒国因而失去外部依靠,这导致莒国的疆土多次被齐国和鲁国侵占,国家力量逐渐衰弱。同时,莒国内部的纷争也愈演愈烈,展舆即位后剥夺了诸公子的权力,诸公子召回在齐国的公子去疾并立其为新君,展舆则流亡至吴国,而他的党羽务娄等三人则投奔齐国,并带走了大庞、常仪靡两邑。牟夷又前往鲁国,将牟娄及防两邑割让给鲁国。姬贵十三年(公元前532年),鲁国发兵攻打莒国,成功占领了郠地,此时莒国内部的纷争仍未平息。国君去疾去世后,蒲余侯杀害了公子意恢,并从齐国迎回了去疾的弟弟庚舆,使其成为新的国君,此后莒国成为齐国的附庸国。周景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23年),莒国试图摆脱齐国的控制,却因此引发了齐国的两次攻击,至此莒国的国力远逊于周边国家。

莒国灭亡

战国初年,莒国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国力日渐式微。姬嵬十年(公元前431年),楚简王即位,后派遣熊婴齐率军讨伐莒国,并最终将莒国消灭。

关于莒国的灭亡,古文献有两种不同的记载:《战国策》中的《西周策》和《齐策》均指出,莒国最终为齐国所灭,时间大约在姬扁二十一年至二十六年(公元前348年-前345年)之间。《史记·楚世家》则认为莒国是在为楚国所灭。现代学者蒙文通等人提出齐灭莒说,并提出莒国“莒恃越而亡”的观点;而学者何浩、杜勇等支持《史记》和《汉书》所记载的楚灭莒说,对于出土的战国中期铜器铭文,他们采纳学者黄盛璋的观点,认为这可能是楚灭莒后,齐国又兼并了莒地,并任用当地贵族进行管理。莒公孙朝子所造的铜器并不能作为莒国必为齐国所灭的证据。

疆域

国都

姬发封兹舆于莒,初都介根而后迁都莒城。莒城呈正南正北走向,城墙南北、东西笔直延伸,平面形如“回”字,四重城垣皆近似方形,唯独外城的西北角稍显圆润。这种布局符合古代礼制,与周礼相吻合。在莒城内部,建筑布局遵循“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原则,既科学合理又功能齐全。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都城的面积普遍较大,而莒城在其中尤为突出。据《水经注》等史料记载,莒城外城周长达20千米,面积有25平方千米之广,这几乎是东周王城面积的两倍多。与其他诸侯国相比,莒城甚至比齐国都城临淄大近10平方千米,比南方强国楚国的纪南城还要大10.5平方千米。

莒国都城的城墙由夯土筑成,高达9米左右,宽达三四十米。莒城曾经拥有外城、内城和元城三重城墙,其中外城始建于春秋时期。根据考古勘探,外城的范围相当广阔,南北长约5.5千米,东西宽约4.5千米,周长达到了20千米。内城同样建于春秋时期,后来在汉代刘章刘章统治莒国时期得到了加固和完善。内城的城墙从原县水利局一直延伸到中医院,再向西至浮来春酒厂南,然后向北至老汽车站前,最后向东回到水利局,实测长度约为6900余米,与《水经注》等史料记载的“十二里”基本相符。至于元城,则是在元代至正年间由马睦火改建而成。

疆域范围

西周公国初年,兹舆期受封并创建新的莒国,其爵级为子,土地面积仅约五十里方。随着西周末期王室的衰落,莒国对外扩张并将首都迁移至莒地(今山东省莒县)。春秋时期,莒国占据了鲁东南的广大领土,其疆域范围北至今昌邑市东南,东北至胶县以西,南至江苏赣榆区北,东临黄海,西抵沂水县。这一区域内包括了安丘市、胶县、黄岛区诸城市五莲县日照市、沂水、莒县莒南县等众多地区。此外,从鲁襄公六年(公元前567年)莒国灭掉鄫国,到鲁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鲁国占领鄫国,莒国实际上控制了原鄫国的土地近30年。在东夷的众多国家中,就国土大小而言,莒国仅次于莱国,位列第二。而与其他春秋时期的国家相比,莒国的疆域也仅次于齐、鲁、宋、郑、卫等国。

政治

春秋时期莒国的政治阶层包括国君、卿大夫、国人和奴隶,莒国的国君以地名作为自己的称号,比如纪公、渠丘公、犁比公、著丘公、郊公、共公等,此外国君家族内部斗争频繁,比如莒纪公在位期间,太子仆发动政变杀死纪公并携宝玉逃往鲁国;莒国的贵族和卿大夫阶层多有荒淫残暴之辈,部分甚至选择背叛国家,比如公子灭明、莒务娄、牟夷等人;国人,即国都及其近郊的士、农、工、商等普通民众,主要由下层及上层庶民构成,他们大多没有官职或爵位,但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享有相应的政治权利;莒国的奴隶处境悲惨,据《左传·昭公二十三年》记载,莒共公庚舆每次铸成新剑,都会用奴隶来试剑,考古发掘证实莒国的奴隶数量较多,部分殉葬奴隶生前遭受过肢解或刖刑。

外交

莒国在春秋时期的外交活动表现出了三大特点:首先,莒国的外交并不独立。莒国曾参与的会盟中没有一次是由莒国主动发起主导的,多的是以附属国的身份参,在国际关系中的弱势地位。其次,莒国时常遭受大国的侵伐。尽管莒国也曾试图通过侵夺他国领土来扩张自身势力,但由于其国力弱小,最终往往成为周边大国侵略的主要目标。最后,莒国在应对大国侵略时,往往寄望于霸主的保护。因为大国之间的争霸往往是以牺牲小国利益为代价的,莒国这种依赖外部势力的做法增加了其被大国操控和剥削的风险。

莒国与鲁国

鲁国是周初的姬姓封国之一,因周公在周代建立与巩固中的卓越贡献,其地位在当时的众多封国中显得尤为突出。据《春秋》所载,在长达242年的春秋时代,众多小国纷纷向鲁国朝贡,以示敬意。但在这众多的朝贡国家中,唯独临近的莒国始终未曾向鲁国表示过臣服。鲁国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与莒国展开了对小国控制权的争夺,并多次试图侵占莒国的领土。对此,莒国自然不甘示弱,时刻准备着反击鲁国的侵犯。因此,在整个春秋时期,鲁国与莒国之间基本上处于持续的对立状态,彼此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始终未能化解。

莒国与齐、晋、楚国

齐、晋、楚三国,各自怀揣着控制莒国的野心,因此莒国时常受到这三国的讨伐与威逼。莒国与齐国接壤,自西周时期起便饱受齐国的欺凌,甚至首都的迁移也是由于齐国的侵略所致。在春秋初期,莒国一度依附于齐国,然而随着晋国势力的崛起与称霸,莒国转而倾向于晋国,此举引发了齐国的强烈不满与讨伐。面对齐国的强大压力,莒国不得不再次屈服于齐国。然而,随着齐国势力的逐渐衰弱,莒国再次改变了立场,转而依附于晋国。这一举动触怒了与晋国为敌的楚国,于是在晋成公七年(公元前582年),楚国出兵讨伐莒国,接连攻克了渠丘、莒、郓三城。面对三国的夹击与威逼,莒国只得在服从晋国的同时,又与齐国、楚国保持交往,以求自保。

经济

农业

原始社会时期莒地已经开始发展农业,窖穴中有储存的粟类作物,至夏商时期农业进一步发展,长期的土地耕作使得土壤更加肥沃,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同时人们不断总结农业生产的经验,致使农作物的栽种和管理更加科学合理。此外,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也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渔猎

商朝卜辞中记录了大量关于狩猎的信息,甲骨文中也有商人在莒地田猎的内容。莒地丰富的狩猎资源,结合东夷人民强悍雄猛的特点,使得狩猎业相当发达。同时,沂汶泗四条黄河汇聚流入淮河,使得南部与东部地区的渔业资源极为丰富。这些资源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还成为了与中原内地进行贸易活动的重要商品经济基础。

手工业

陶器制造业

在陶器制造业方面,莒国的陶器形制特征独特,精美的云雷纹装饰更是彰显了其制陶技艺的精湛。出土文物充分证明了莒国在春秋时期仍然保持着较为发达的陶器制造业。

青铜器制造业

在青铜器制造业方面,墓葬中出土了一大批精美的青铜器,其组合形式与齐鲁地区并无太大差异。莒国青铜器往往以鸟形作为捉手,这种形式的捉手在莱国及徐人和准夷墓中也有出现,可上溯到史前时期。这种以鸟造形为饰的风尚,东方沿海文化的传统。这些青铜器上多饰云雷纹,这种纹饰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象征着奴隶主及其国家的威严、权势,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统治秩序。

金、石、漆工艺品的制造

春秋时期已发掘的九座莒基都出土了一些比较精致的工艺品。如沂水刘家店子1号基出土嵌金漆勺,其工艺风格和西周时期的螺钿工艺基本相似。立体嵌件是早期金银嵌漆器的特点,说明早在春秋时期,莒国就有比较发达的早期金银嵌漆器工艺技术。莒墓还出土不少漆器残片,反映了莒国漆器手工业的发展。此外,莒基还出土不少的玉、石器。例如,刘家店子1号墓出土玉、石器300余件,计有玉戈、琮、块、、壁、贝、璇玑、石磬等,其中以玉戈、玉璇玑为最精致。

文化

鬼巫文化

与西周时期周人的“敬德保民”等思想相比,莒国深受鬼巫文化的影响,在春秋时期仍然保留着浓厚的事鬼敬神传统,并且对于沟通鬼神的媒介——太史仍保持其崇高地位。此外,莒国鬼巫文化的一种表现是人殉风气,人殉葬的习俗实际上源于一种鬼神信仰,即人们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会转化为鬼,继续存在于另一个世界中。这些鬼被认为具有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能够庇佑子孙或降灾于人世。因此,以人殉葬不仅满足了鬼在另一个世界生活的需求,也符合了活人希望通过尊鬼来祈求庇佑的心理。

音乐文化

莒地音乐始终存在自己独特的风格。莒地目前尚未发现夏朝乐器,但有少量商代乐器出土一一沂水信家庄商代遗址出土残碎石一件。周代大型墓葬中出土的乐器,如沂水刘家店子墓中的鎿于、钲、编磬、编缚、甬编钟、钮编钟等,种类繁多,制作精美,不仅彰显了莒地音乐文化的深厚底蕴,也体现了莒国在礼乐制度上的高度发展。至周朝,莒地确立政权且重乐之风盛行。尤其到了春秋时期,莒地音乐生活的丰富与礼乐文明的发达更是达到了巅峰。

墓葬文化

莒国墓葬文化习俗,既有其自身的特点,又有与东夷古国相同的习俗,还有与中原文化相同的因素。在自身特点方面,有室、器物库,将礼、乐器置于器物库内,而将墓主随身佩带的玉石装饰品放在椁室内,还有有数量较多的殉人,这在中原各国已经少见。由于文化渊源的不同,时至春秋,莒人仍保留一些东夷人的风俗。如在埋葬制度方面,较大的墓葬中除椁室之外,一般都有器物库;墓主头向东;殉人之风盛行;鬲、鼎并存;器物的形制和纹饰具有地方性特点等等;在某些方面,与同时代的楚器比较近似。在用鼎制度方面,鼎、的配伍与中原各国没有差异,但所用的牢鼎不是形制相同,大小相次的‘列鼎’,而是形制、大小都相同的鼎。”

君王世系

轶事典故

勿忘在莒

齐桓公、管仲、鲍叔牙宁戚四人共聚一堂,饮酒畅谈。酒酣耳热之际,桓公提议鲍叔牙为大家敬酒助兴。鲍叔牙闻言,随即举杯而起,郑重地表示希望齐桓公铭记昔日在莒国逃亡时的艰辛屈辱,管仲大夫亦不忘身陷鲁国囹的困苦,宁戚大夫则铭记昔日驾车牧牛的贫寒岁月。桓公听后从坐席上起身,再次向鲍叔牙深深一拜,表示自己与管、宁二位大夫,定将铭记鲍叔牙的箴言,这样齐国就可以与民众逢凶化吉,远离危厄。之后“勿忘在莒”一语便流传开来,用以警示人们铭记过往的教训,不忘初心,方能行稳致远。

千古一士

春秋时期莒国的史官柱厉叔,原本在莒敖公手下担任史官,但因感到自己的才能未被国君所识,毅然辞官,选择到海滨隐居,过着清苦的生活。但当得知莒敖公遭遇不幸时,柱厉叔却决定回归莒国,以死殉君。他的朋友对此表示不解,认为他既然因为国君不知己而离开,现在又何必为他而死,柱厉叔表示自己确实是因为不被赏识而离去,但是现在如果自己不为他而死,则证明他当时不重用自己是对的,现在为他而死,是为了让他感到惭愧,让他后悔确实不知自己,也为警醒后世君主不再怠慢忠臣。柱厉叔回归莒国后,在五孔桥上跳水自尽。因此柱厉叔被尊称为“千古一士”,而那座他纵身跳下的五孔桥,也被后人命名为“国士桥”,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国士。

孟女哭城

周灵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莒国士兵在莒城顽强抵抗攻击的齐庄公,由于齐庄公的大腿中箭,齐军被迫撤退,但齐庄公于当晚迅速调遣齐将杞梁和华还,命他们率领精锐战士通过隐秘的小路偷袭莒国首都,但莒国国君次日便亲率大军前往且于督战。莒国的主力在蒲候氏与齐国的小部队遭遇,莒子提出和谈,希望杞梁和华还能回去转告齐庄公,但这两位齐国将领坚决拒绝和谈,最终这支部队被莒国国君歼灭。消息传回齐国,杞梁的妻子孟姜得知丈夫阵亡,悲痛欲绝。她全身素,连续十日痛哭不止,哀痛之声震撼天地,竟使得齐都的城墙为之崩塌。孟姜的悲痛与忠诚,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而她也成为了秦朝孟姜女哭长城传说的原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