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硬皮豆

硬皮豆

硬皮豆(Macrotyloma uniflorum),又称马铃薯豆、库尔蒂豆、加哈特、胡拉利或金奈豆,是豆科硬皮豆属下的一种植物。原产于热带南亚,以其独特的味道和口感而闻名,被广泛用于许多菜肴中。硬皮豆不仅作为马匹饲料,也用于人类食用和阿育吠陀烹,被认为是超级食品。在印度的许多地方,硬皮豆作为整颗种子、豆芽或整个餐食食用。此外,硬皮豆的医疗用途也已经被讨论,尤其在印度教的某些禁食日被允许食用。本种可作覆盖作物、绿肥及饲料。

形态特征

硬皮豆是一种多年生或一年生攀援草本植物,高达60厘米,具有根茎,茎每年从根茎上长出,被白色短柔毛覆盖。小叶3枚,质薄,卵状菱形,倒卵形或椭圆形,一侧偏斜,长1-8厘米,宽0.7-7.8厘米,顶端圆或稍急尖,基部圆,无毛或被短柔毛。花生长在叶腋中,通常成对或三朵一组,呈奶油色、黄色或绿色,内部常有紫色斑点。荚果线状长圆形,长3-5.5厘米,宽4-8毫米,内含多达十粒红褐色、斑点或黑色的种子。

分布范围

硬皮豆原产于热带南亚,并已在印度的考古遗址中发现,始于公元前2500年。现在热带地区已作为覆盖植物广泛栽培,包括印度、尼泊尔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并引入了西印度群岛。在中国台湾南部(屏东市)生于干旱的灌丛中,台湾的分布疑是逸生。

栽培

栽培技术

硬皮豆耐旱,也能承受盐碱或金属胁迫等恶劣环境条件。一般来说,种植时农业投入较低,无需除草。可以在不同pH范围的各种土壤类型上生长,即使在有机质和氮素供应不足的土壤上也可以种植。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0至30摄氏度(68至86华氏度)。霜温对其是致命的。由于其耐旱性,硬皮豆在降水量较低的地区(300-900毫米(12-35英寸))种植。在降水量较多的地区,硬皮豆通常在雨季结束时仍然可以种植。然而,硬皮豆不耐涝。这种植物不仅作为单作物种植,还可以与花生、高粱、芝麻、尼日尔、玉米、小米、大米、反枝苋、奇迹草或腰豆等作物进行间作或混作。此外,硬皮豆还可以与苦楝木银合欢刺槐等树木一起种植。

病虫防治

影响硬皮豆产量的疾病有炭疽病毛盘孢属 lindemuthianum)、黄花叶病毒以及白粉病。其他疾病有干根腐病(Macrophomina phaseolina)、锈病、空气性枯萎病(Rhizoctonia solani)和叶斑病(Cercospora)。豆荚蛀虫(Etiella zinckenella)和豆荚蝇(Melanagromyza obtusa)是最具破坏性的昆虫害虫。不同种植区域的产量差异很大:在印度,绿饲料产量在5-14吨/公顷之间,在澳大利亚约为4.4吨/公顷。印度的谷物产量约为0.13-1.2吨/公顷,在澳大利亚约为1.1-2.2吨/公顷。

文化

在印度,硬皮豆也被称为ulavalu、gahat、muthira、kulath、khollu或kulthi。它用于制作流行的菜肴,如Kulitan Saaru、Kulitan Upkari、Kulitan Ghassi(椰子咖喱制作)和一种类似于南瓜酵母糕(但不发酵)的准备,称为Kulitan Sannan。在特兰甘纳邦和安得拉邦,硬皮豆被用于治疗黄疸或作为利尿剂,并作为减肥饮食的一部分。它被认为有助于缺铁性贫血。Ulavacharu(硬皮豆汤)是特兰甘纳邦和安得拉邦的一道流行菜肴,在一些讲泰卢固语的人的婚礼和仪式上,它与煮熟的米饭一起食用。在达尔吉林和锡金王国,硬皮豆(尼泊尔语中称为gahat)被认为是一种药用食品。它被用于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儿童。人们认为用硬皮豆浸泡的水可以溶解肾结石。在喀拉拉邦,硬皮豆(马拉雅拉姆语称为മുതിര(muthira)听起来几乎像കുതിര(kuthira),马拉雅拉姆语中的马的意思),用于制作特殊种类的菜肴。在泰米尔纳德邦,硬皮豆(北部地区称为கொள்ளு - 'kollu',南部地区称为காணம் - 'kaanam')常用于泰米尔菜肴,包括kollu酱、kollu炒菜、kollu杂菜、kollu咖喱和kollu拉萨姆。在马哈拉施特拉邦果阿邦,硬皮豆(马拉地语中称为हुलगा)经常用于制作aamati、kulith usal、pithla和shengule/shevanti。在卡纳塔克邦烹饪中,ಹುರಳಿಸಾರು(hurali saaru)、ಹುರಳಿ(hurali)是主要成分。Hurali也用于制备usali、酸辣。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