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峪村造像
东峪村造像,也称丈八寺石刻造像。位于晋城市沁水县东90公里东峪村。原有寺庙1所,称丈八寺。今存石佛造像1尊,高4米。左手下垂(已断),身着僧大边作折带垂纹。造像用整石刻成。莲座下刻有“北齐天统三年”字样。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造像现状
东峪村石佛造像,原为丈八寺内造像,现木构建筑全部被毁,只留石佛造像一尊。造像高达4米,站立于莲盆之上,右手下垂(已断),身穿僧祗大边作折带垂纹,莲座下刻有“北齐天统三年”字样,造型大方庄重,神态肃穆。由于年代久远,加之寺内木结构荡然无存,也无详细史料记载。
丈八寺重修
丈八寺始建于北齐,经历历代战火和风雨已断壁残垣,经历多次重修,距离最近的就是清代道光。有碑为证:
东峪丈八寺重修碑记
此碑在沁水县十里乡东峪村,于清道光四年(1825年)十一月十五日立制作所石。碑为石灰岩。由清儒学膳生员、沁水县人原三多撰文,清儒学副生、长子县人李德辛书丹。现碑无存,铭文录自民间抄本,供参考。
□□□□之前邑美弗彰,奠为其后虽盛月佳,前后相承亦重矣。东余丈八寺,于嘉庆十二年间兴工,社首柴公耀先见寺殿宇□□□基荒芜,山门狭小,目观心伤,因在本社照地捐资,四方随心募化。上则新起玉皇大帝、关帝两殿,下则重建钟、鼓二楼,铺院表墙工亦□奈天不假,社首则相继而亡,以致神像未塑,彩饰未施,半途而至,适慨也事。南社首柴公学增等,在伊本社捐钱,将关帝殿塑像完成。北社社首原世兴、张明发、李生枝,在伊本社捐钱,将玉帝殿塑像完成上色,报其庄严华美,而下仍未尝。后于□素工亦觉真不称也。维住持海亮等不惮勤劳,苦为募化,在本东社随意捐资,境外日夜募化,复将钟鼓二楼、山门彩画新鲜,戏楼瓦补坚固,工酬神恐湮众善,因余为序,以告文云耳。
本邑儒学 廪膳生员 原三多顿首拜撰
潞府长邑 儒学副生 李德辛沐手敬书
南社共收布施四十五钱七百
共出丹青匠 三十二钱
共外花费 十三钱七百
北社共收布施三十二钱零七十
共出丹青匠 三十一钱
共外花费 十千零八百
北齐佛造像
北齐的佛像样式大体比较简单,因为当时的国内战争动乱比较多,信仰偏向薄弱,但艺术却很发达,大多佛像样式外形雕刻流利简单,线条明了,简介大方为主。
北齐的佛像动作大多比较单一,一手掌心向外微微上扬,另一手掌心向外下垂,面带微笑。造像多为面型丰腴,衣纹简洁,服薄贴体,整体平润光洁,与面部宁静安祥的表情和谐一致。这类疏简淳润的佛像造像,无论从光洁的肌体或平滑衣物里,似乎都能感觉到内部筋肉的轻微变化。润泽的体面与舒缓下垂的线条,使形象在疏简平淡中流露出内在的气质。
同时,佛像衣纹更加贴体,线条流畅,动感性更强。帔帛两端搭在双臂折回的样式,也逐渐被直接绕双臂垂下的样式所取代。后期装束变得更加简洁,刻意突显菩萨身躯的线条,头戴宝冠叶瓣较散,宝缯呈波浪状绕冠叶上下内外穿梭,两侧冠叶雕圆环,宝缯从内穿出直接垂下,过去宝缯扎结扇形的样式逐渐减少不见。帔帛挎肩一端经过腹前,穿过对面肘部垂下;另一端下垂绕膝上搭在前者帔帛下垂、再绕膝上折穿过对面肘部垂下是这一时期新出现的样式。另外早期曾一度消失的帔帛挎肩垂至膝部上折缠臂下垂的样式也重新流行起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