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村窑址
扒村窑在河南禹州市浅井镇,是禹州市最大的古窑遗址。创烧于唐朝,终止于元代。文代堆积层分元、宋、五代十国、晚唐四层,五代堆积层较薄,同磁州窑产品极其相似,是我国北方金、元时期具有特色的一座民窑。出土的瓷器瓷片品种造型繁多,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产品多为白底黑花,次为翠青地绘黑花,釉色有黑、白、三彩、加彩等。其白地釉下黑彩与磁州窑属同一类型,黑彩浓而醇厚,笔调粗放简练。故有宋代墨瓷遗址之称。为研究宋代民间绘画和宋代民俗学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1963年,扒村窑址被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窑址概况
扒村窑址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市区北13公里的扒村。属民间窑址。遗址东起龙母奶奶庙,西至虎头山下,南起花果岗,北至扒村北,东西约 1500米,南北宽约800米,总面积百万平方米。遗址面积广达75.2万平方米。出土的资器瓷片品种造型繁多,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产品多为白底黑花,次为翠青地绘黑花,釉色有黑、白、三彩、加彩等。有宋代墨瓷遗址之称。是我国北方有特色的一座民窑,属磁州窑系。其白地釉下黑彩与磁州窑属同一类型,黑彩浓而醇厚,笔调粗放简练。主要品种有白地黑花、白釉、黄釉、黑釉和青釉,器型有碗、盘、枕、瓶、罐等等。扒村瓷的风格有点像磁州窑系的产品,但是它的纹饰笔调比磁州窑更加粗放凝练,黑彩也更加浓厚,它的装饰技法主要采用绘画和划花,分为釉下和釉上两种彩绘。扒村瓷胎质坚硬,但略微显得粗糙,胎有深灰和米黄两种,釉面没有光泽,白釉通常泛乳黄色。
1976年到窑址考察还能捡到瓷片标本,现在已难见到。在禹州我们到一个收藏扒村窑标本的朋友私人博物馆参观,在这里标本是可以卖的,不过比以前贵多了。扒村窑主要产品是白底黑花瓷器,特别是折沿花卉大盆最有特色。利用化妆土美化瓷面,釉色纯白或白中闪青。装饰技法主要采用绘画和划花,分为釉下和釉上两种彩绘。瓷胎质坚硬,但略微显得粗糙,胎有深灰和米黄两种。同时也烧青瓷、花釉、黑釉、黄釉、钧瓷和黑釉剔花、翠青地印花、珍珠地划花、白釉划花、宋三彩、白地绘红褐花等品种。绘画装饰多用花草、莲瓣、藻类、鱼、人物、鸟兽、荷花等。扒村窑白地黑花瓷虽与磁州窑相似,但也有明显的区别:一是黑彩浓厚;二是纹笔粗犷;三是支烧痕不同。磁州窑支烧痕为长条形,该窑支烧痕为不规则形。扒村窑瓷器以富有乡土气息与民间色彩而著称,在宋代瓷中别具一格。特别是画面装饰多取材于当时人们喜闻乐见的生活小景,极富有生活意趣。
地理位置
禹州市地处中原,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煤炭储量达22亿吨。铝钒土、陶瓷土、硅石、碳酸钙储量丰富,构成煤、陶瓷、建材三大工业优势。扒村位于禹州市城北(稍偏西)二十五华里的浅井乡。东与长葛市接壤,北与新郑市、新密市相连,西接本市顺店镇、苌庄镇,南靠颖河岸。地处伏牛山余脉,属豫东平原的过度地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北部的大鸿寨山,峰高达788米;山高水长,形成丰富的水资源。从东向西,依次有清潩河、扒村河、书堂河,均属颍河支流。扒村河从西部的虎头山下经龙母奶奶庙前转向北流去。扒村四面环山,矿产资源丰富。东部和北部的小山岗产瓷土,西部的杏山产煤。书堂山和赵老庵附近的灰灰莱沟,两处的元古界变质岩中矿体厚度均在100米以上,长度为3000米,总储量为2亿吨,是陶瓷原料中脊性优质原料。塑性原料中的高岭土、碱石在党沟、庄沟、扒村等地储量也很大,素有“北山毛土”之称。溶性原料中的方解石、瓷石矿、白云岩在浅井乡储量也很大。这些正是瓷场不可缺少的原料、燃料及自然环境。
建造背景
禹州市的古窑遗址多达一百四十多处,是河南省古窑址最多的县。但在《禹县志》上列出具体村名者,仅有神垕镇和扒村。《禹县志》卷十,祀典志四十一至四十二页载:“伯灵公庙有二:一在古东会立(文风里神镇)始建元孝,元延七年乡人常希重修;一在古东张镇(锡章里五申村镇)庙土已久,惟有一元碑残缺数字在山志。”
前一个窑址,就是以烧钧瓷为主,素以“钧都”之称闻名遐迩的神垕镇。古东张镇的扒村,便是以“白地黑花瓷”为主,磁州窑系中的明珠——扒村窑。
磁州窑是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它分布于河南省、河北省、山西省三省,而以河南为最多、为最早,禹州市扒村窑规模最大,制作最精。扒村窑的早期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唐代时以烧制白瓷为主,黄白釉量也很大,另外兼烧黑花、花瓷、青瓷,品类较多。宋代扒村窑仍然保持这个特点。此外,扒村窑的釉下黑褐彩器,在器表题写书画、诗句作装饰,极负盛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
扒村窑瓷器以富有乡土气息与民间色彩而见称,在宋瓷中别具一格。特别是画面装饰多取材于当时人民喜闻乐见的生活小景,富有生活意趣与幽默感,保存了宋代民间绘画和宋代民俗学的史料。从各地博物馆藏品所见,更能体现宋瓷新的仪态和风范。
特色产品
扒村窑址 - 丰富多彩的扒村窑产品
扒村窑烧瓷品类繁多,是为适应不同阶层、不同地区、不同需要的结果。从发现的碗残片上,署有“张”、“刘”、“秦”、“花”、“李”等标记看来,一个窑区可能同时有很多规模不大的制瓷作坊。他们生产同一类器物,或生产不同的品系,各个有专长。据禹州白沙宋墓壁画记载,扒村窑的大盆及碗,是作为女子洗盥用具的,既可供女子梳洗,又可供厨房洗菜、洗碗,用途多种多样,需要量自然很大。扒村窑场的规模之大,产量、品种之丰,由此可见一般。 .
扒村窑产品,制作讲究,善于利用化妆土美化瓷面。产品以白地绘黑花为主,其次有翠青地绘青花,瓷釉有白釉、黑釉、宋三彩、宋加彩等。扒村窑的釉,“白如雪、黑如铁”,至于三彩制品,更有“三彩之精,加彩之美”的赞语,有“红如朱、白如脂、黑如漆、绿如翠”的佳话。还有的使用红、黄、绿、黑、白等釉色,其中红彩尤为鲜艳,衬以浅绿色地,恰似“万绿丛中一点红”,成为艺术珍品。扒村窑的构图严谨而繁密,一般装饰多用花草、莲瓣,藻类、人物、鸟兽等纹样,线条流畅、生动盎然,富有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
扒村寨外西南至扒村河北岸,发现有宋三彩、宋加彩、翠青地绘黑花和白地绘黑花;虎头山以东至瓦窑沟以西,扒村河以南至岗坳,以白瓷、黑瓷为主;扒村河以南,瓦窑沟以东至禹州市到庄乡的公路以东,花果岗坳以北至扒村的大片范围内,以白地黑瓷花为主;钧瓷在老的周围有些许发现。这里的瓷片、窑具在田间地头、断崖一眼可见,有的堆积高如小山。
根据考察收集,分类如下:
1、白釉瓷
碗:有六式:
Ⅰ式侈口,口边较厚,口以下斜收,底心薄于碗身,圈足较厚,里墙外撇。
Ⅱ式唇口,厚边直削,浅腹,口腹及腹底相接处,各有一棱角,底心厚度与碗身相等,里心微突出一圈,浅圈足。
Ⅲ式口微收,半圆腹,圈足,底足微突出小鸡心。
Ⅳ式侈口,口处微凸起弦纹一周,腹壁斜收,底口较薄,圈足。
Ⅴ式唇口薄边,腹壁上部斜直,下部向内收敛。
Ⅵ式唇口薄边,半圆腹,圈足。
盘:口微敛,浅平腹,腹底分界不明显,盘心平滑或凹下弦纹一周,圈足。
碗、盘里部均施满釉,有支砂痕,外施半截釉,釉下挂有化妆土,胎色灰白或暗红,质地较粗,有的白釉呈现细密的开片。还有一些瓶、壶、盆、罐残片。
2、白地黑花 .
有碗、盘、罐、瓶、枕等,以碗、盆为多。大的在40——50厘米之间,小的与白釉中的Ⅲ、Ⅳ式碗大体相当,还有一种碗为唇口卷边,腹壁斜直,平底卧足,外部露胎,施半釉,造型别致。碗心多绘有花草文字,有支砂痕。小型碗,外多施半截白釉,在口外边或内边加绘黑色宽边线一圈或细圈线两周。底足露胎,圈足宽厚。
盆:板沿,平底,内部施满釉,外部多露灰黄色胎,有的挂黑色、蓝色釉,盆内和盆沿多绘莲瓣、荷花、水纹、鱼藻、花草或在盆中心书一“盆”字。口径多在40厘米以上。
罐:大口,直腹,外绘花草纹,里不挂釉。另有一种,圆肩,鼓腹,腹下渐收,圈足,上下绘莲瓣及回纹,腹部开光绘动物图案。图案茂密,十分精美,可谓扒村窑之代表作。
瓶:有梅瓶、花口瓶、玉壶春瓶。多绘花草、动物、文字等图案。玉壶春瓶小口而釉质细密,黑花似漆。
枕:有八角、腰圆形、伏虎形。纹饰多在边际加宽线一周。枕面开光,内绘花卉、动物、鸟类或书写诗词。
3、白地画花
量较大,有大、中型的碗或枕等发现。碗内画水纹荷花,外施半截釉。
4、黑釉天目瓷
有碗、盘、罐。碗口微内收,圆腹,玉壁式底,外部施釉不到底,釉质浓厚。有的出现油滴或兔毫等结晶现象。有的内为白釉,外施黑釉且满釉芒口为覆烧,制作精美,类似黑定。天目瓷盘与白瓷盘造型基本相同,只是口边直削,腹壁直向内收,盘心浅坦,里外施半截釉。有的内心呈星角型。
罐:多有盖,平沿,直削边,小口,凸心,起两周弦纹。盖顶有长方形桥纽,满施黑色亮釉,里部露胎。另一盖罐未凸起弦纹,纽为圆球式,上圆下尖,镶入盖内,制作颇为新颖。罐多为双系,罐身突起线筋三两一组,布满一周。
另外,有大量的萝卜尊(鸡腿瓶),小口似梅瓶,肩部一周无釉,施白色化妆土,弦腹,腹底渐收,下有小圈足,型体高大。整个器身形成凸凹式的弦纹,层层重叠向上。但黑釉制作粗糙。
5、翠青底绘黑花,翠青底印花
有小碗、大盆、瓶、枕。在白底黑花上罩一层所谓孔雀绿色的青色釉。但釉中碱性较强,常年被湿土侵渍,多剥落,露出黑色纹饰;有的则形成一块所谓“银釉”,甚至在黑花上面出现草绿色。图案有花木、藻类、鸟兽、人物、故事等。印花片不多。枕面图案多为杂花卷叶纹。
6、红褐底绘黑花
有红褐底绘黑花的大罐和虎枕残片,间有白釉画花。
7、绿釉
仅见到瓶和炉的残片,施草绿色铅质釉,釉薄且亮,多有细密开片及剥釉现象。胎质粗松,吸水性强,坯体较厚。
8、黄釉
仅见到罐盖及长方形枕,二者在胎质上有所不同。罐盖施黄褐色釉,釉上绘黑花,釉下挂有化妆土,胎质较坚厚。枕施密黄色釉,釉质似今日之琉璃,挂釉薄而有网状小开片。坯体较轻,胎色较白,吸水性较强。
9、宋三彩 .
有盘、瓶、枕,多为画花,纹饰有花草、荷叶、莲瓣、飞鸟等多种,以枕最精,釉薄而亮,有的出现剥釉现象,均施有化妆土。胎质甚粗,呈灰黄色,坯体厚且轻。
10、宋加彩
见红黄、红绿彩碗,杯较多。白釉较粗,彩色极艳丽。胎质粗黄,施有化妆土。图案严整、饱满。
11、黑釉、白釉、加彩玩具
有小壶、小碟、小罐及加彩人、猴等。
12、钧瓷
见有碗、盘瓷片。釉色有天青、灰青、灰褐色,也有带红紫相映斑的。施釉有的到底,有的不到底。胎质坚硬,呈灰白色。
窑具:
有匣钵、支具、垫饼、垫圈等数种。垫圈形状较为特殊,制作规整,多半圆形。堆积最多,可能是支烧盆、枕所用。
如果御用钧官窑器为大雅之雅,那么,距钧官窑二十五华里的扒村窑器无疑就是大俗之雅了。钧官窑素有“家有黄金万贯,不如钧瓷一片”、“雅堂无钧瓷,不可自夸富”之美誉,具有超凡脱俗,令人心驰神往的神韵;而扒村窑器则直抒胸臆,尽展民众情怀,虽是“下里巴人”,却在日常实用器物的造型上更贴近生活。前者追求雅韵意境,后者更关注美观实用。
文物价值
扒村窑遗址,东起龙母奶奶庙,西至虎头山下,南起花果岗坳,北到扒村村北,东西长约1500米,南北宽约800米,总面积约近百万平方米,是禹州市最大的古窑遗址。
艺术风格特点
追溯扒村窑瓷器装饰艺术风格的形成及特点,还得从唐、宋、元当时整个社会发展的状况谈起。
禹州是“吴道子墓“吴道子的故里。吴道子生活在李隆基时期,名道玄,字道子,阳翟人,“中未弱冠,穷丹青之妙,浪迹东洛时明皇知其名,召入内供奉。”他首创“白描”,在长安和洛阳市的寺院里,画了三百多幅壁画,画里的人物面貌各不相同,形象逼真,人物衣带飘飘若飞,人们赞说“吴带当风”。他开创了人物画的先河,后世称吴道子为“画圣”。唐以后,人物画的全盛时期已过去,继之山水画、花鸟画蓬勃发展,南北各派更是名人辈出。同时,宋代的陶瓷艺术也呈现出南北瓷业绚丽多彩的可喜局面。
北宋时农业经济进一步繁荣,工商业得到极好的发展。整个民族特别是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观,得到了确立与完善。在艺术活动中,他们大力提倡对韵味、神似和内省的追求,反映对审美的把握上,则强调“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这种审美情趣对传统儒学的超越,表现在陶瓷艺术上,便决定了“五大名窑”瓷器的内涵。“五大名窑”除钧瓷以绚丽多彩的窑变美夺得世人的钟爱,其它汝、官、哥、定均为单一釉色装饰,以青素淡雅的釉面重在“意”与“境”的感悟,力求“神”与“会”的妙趣。
于是,风行一时的绘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官方陶瓷业很难有立足之地。艺术家们对绘画在陶瓷上的表现只有另辟溪径。而磁州窑系的兴起,白地黑花在北方民间的广为流传,正好为民间艺术家们提供了一个广大的市场。
白地黑花的装饰,以黑彩代墨,以瓷坯为纸,因为北方瓷胎较粗,所以施过“化妆土”之后,坯胎成了书画创作的广阔空间。民间艺术家们可以在磁州窑系瓷器上描绘人物,寄情山水,抒发情怀,从而形成这种制瓷工艺与传统绘画艺术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并很快得到发展。
扒村窑作为北方著名的窑场,有传统绘画遗风的禹州民间艺人在白地黑花装饰上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笔者通过近十年来对扒村窑遗址的考察,收集了大量的瓷片标本资料。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