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毛诗

毛诗

《毛诗》是西汉鲁国毛亨赵国毛苌所辑和注的文言文《诗》,也就是现在流行于世的《诗经》。

在先秦古书中,《诗经》仅称之《诗》或《诗三百》。秦朝焚书坑儒之后数十年,《诗》《书》之类寂寞无闻,毛亨为了躲避“焚书坑儒”事件,走上了逃亡之路,经过艰苦跋涉,最终定居在武垣县北部。逃亡的路途中,毛亨一边熟记《诗经》,一边腹稿《诗故训传》,成书后便传于侄儿毛。后来,学术风气渐渐明朗,毛苌开始设馆讲学,主要内容即为毛诗。毛诗初期只在官野乡间流传,并未被确立为官学。西汉末期,在王莽、刘歆的支持下,毛诗学派的影响便逐渐有所扩大。东汉后期,由于马融较为推重毛诗,而其弟子经学大师郑玄又给毛诗作了笺释,这样毛诗的影响就开始超过其它三家,而逐渐成了传授《诗经》的主要学派,流传至今。

《毛诗》每一篇诗前都有一篇题解性质的短文,称之为《诗序》或《毛诗序》,《诗序》又有“小序”和“大序”之分。“小序”是指每一首诗前说明该诗主要内容的文字,《诗大序》是指《关雎》篇的小序之后的一段较长的文字。《诗大序》系统地阐说了诗歌的特征、内容、分类、表现方法和社会作用等问题,其中心思想是强调诗歌必须为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文中将儒家的诗教观念如教化说、美刺说、风雅正变说等都作了明确的阐述,是儒家《诗经》理论的代表性著作。

释义

《毛诗》是西汉鲁国毛亨赵国毛苌所辑和注的文言文《诗》,也就是现在流行于世的《诗经》。《诗经》最初称《诗》,被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也称《诗三百》。

历史发展

起始渊源

在先秦古书中,《诗经》仅称之《诗》或《诗三百》,据传由于孔子曾删定三千篇《诗经》成三百篇,所以称之《诗三百》。

秦朝焚书坑儒之后数十年,《诗》《书》之类寂寞无闻。至西汉前期,儒学渐兴,传授《诗经》的各种学派相继建立,即鲁国申培创立的鲁诗学派燕国韩婴创立的韩诗学派,齐国辕固生创立的齐诗学派,合称为三家诗。由于三家诗传授的《诗经》本子都是用当代流行的文字写成的,所以称之为今文经学派。齐、鲁、韩三家当时都被立为学官,得到官府的承认与支持,因而影响很大,所传授的学生很多;而两汉不少著名学者,如董仲舒孔安国司马迁刘向班彪班固扬雄张衡蔡邕等,又都是尊奉三家诗的,因而三家诗学派声势显赫,在两汉时期就总体而言是居主导地位的。另有毛亨毛苌创立的毛诗学派,毛诗的本子是用汉代以前的古文字写成的,所以称之为古文经学派。但由于毛诗当时只得到刘德的赏识,没有被官府立为学官,因而在两汉时期的总体影响有限的。

三国时期的陆机在《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记载:“孔子删书授卜商,卜商为之序,以授鲁人曾申,申授魏人李悝,克授鲁人孟仲子,孟仲子授根牟子,根牟子授赵人荀子,卿授鲁人毛亨,亨作《训传》,以授赵国毛苌,时人谓亨为大毛公,苌为小毛公。”毛亨为了躲避“焚书坑儒”事件,走上了逃亡之路,经过艰苦跋涉,最终定居在武垣县北部。逃亡的路途中,毛亨一边熟记《诗经》,一边腹稿《诗故训传》,成书后便传于侄儿毛苌。后来,学术风气渐渐明朗,毛苌开始设馆讲学,主要内容即为毛诗。

汉代四家

到了西汉末期,王莽由于其篡权夺位的政治需要,倡导复古,因而格外重视古文经学;而著名学者刘歆也顺势加以附和鼓吹,其轰动一时的《移书让太常博士》一文,就坚决主张把毛诗列于学官。这样,毛诗学派的影响便逐渐有所扩大。特别在东汉后期,由于著名学者马融较为推重毛诗,而其弟子经学大师郑玄又给毛诗作了笺释,这样毛诗的影响就开始超过了三家诗,而逐渐成了传授《诗经》的主要学派了。

毛诗传世

嗣后数百年内,《毛诗》学派日益兴盛,逐渐导致三家诗学派的衰微与失传。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晋,韩诗亡于北宋,只有《韩诗外传》幸存至今。但此书多记载先秦时期人物故事,而以《诗经》的一些诗句加以附会,对研究《诗经》本义价值甚微。至唐朝,《毛诗》已成为《诗经》流传的正统学派了。到了郑玄,他按着《诗经》中的国别和篇次,系统地附合史料,编成了《诗谱》,差不多给每篇诗确定了时代;《笺》中也更多地发挥了作为各篇诗的背景的历史。以史证诗,在他手里算是集大成了。

到了宋代,疑古思潮兴起,自欧阳修王质郑樵直到朱熹,都先后相继对《毛诗》《毛诗传笺》发动了攻击。到了清代,《诗经》研究的学派分为三派:一派是以姚际恒方玉润为代表的独立派,不卷入《毛诗》与三家诗学派之争;一派以胡承珙的《毛诗后笺》与陈奂的《诗毛氏传疏》为代表,确认《毛诗》是《诗经》研究的正宗,力图恢复两汉古文经学派的正统地位;一派以陈乔枞的《四家诗异文考》、魏源的《诗古微》与王先谦的《诗三家义集疏》为代表,确认三家诗是诗经研究的正宗,力图恢复两汉今文经学派的正统地位。

近代批判

“五四”之后,虽然粤语新诗以反传统的姿态流行于世,旧体诗渐趋式微,但《毛诗大序》的基本精神并没有完全割断,仍不时潜伏于新诗的发展之中,并持续地发挥作用。《毛诗大序》对今天的诗人如何认识诗,如何创作诗,如何保持诗歌的民族风格和气派,仍有极大的教育和启发价值。

衍生著作

毛诗序

内容概述

流传下来的古文经《毛诗》,每一篇诗前都有一篇题解性质的短文,后人称之为《诗序》或《毛诗序》。《诗序》又有“小序”和“大序”之分。所谓“小序”是指每一首诗前说明该诗主要内容的文字,如“关,后妃之德也”,“《葛覃》,后妃之本也”,“《卷耳》,后妃之志也”。《诗大序》是指《关雎》篇的小序之后的一段较长的文字。

《诗大序》系统地阐说了诗歌的特征、内容、分类、表现方法和社会作用等问题,其中心思想是强调诗歌必须为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文中将儒家的诗教观念如教化说、美刺说、风雅正变说等都作了明确的阐述,是儒家《诗经》理论的代表性著作。

影响

《毛诗大序》所提出的诗的“六义”传统对后世中国诗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历史上每当诗学偏离风雅传统,即有诗人起而救之。如唐朝陈子昂鉴于南朝唯美主义的绮艳诗风,重新提倡“风雅兴寄”传统,从而“一扫六代之纤弱”(刘克庄后村诗话》),成为唐诗革新的先驱人物。李白以风雅自居,感慨“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古风》其一);杜甫自称“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戏为六绝句》其六);白居易说:“为诗意如何,六义互铺陈。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读张籍古乐府》)历史上的伟大诗人,无不继承着《毛诗大序》所谓“六义”传统。以杜甫为例,他的诗真正做到了风雅所谓一国之事、天下之事“系乎一人之本”的要求。对于唐朝开元盛世,他热情歌颂“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喜米流脂玉蜀黍属白,公私仓俱丰实”(《忆昔》二首其一),这是真诚的颂歌。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等诗,表达了对人间疾苦的深切同情,这是典型的“下以风刺上”的风诗。杜甫诗或言一己之遭遇,或议国政之得失,他诗中的喜怒哀乐绝不仅仅是他个人的私情,而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的共情,是真正的风雅之作。

其次,《诗大序》基于儒家的视角,特别重视以政教为核心的诗的社会作用。所谓“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云云,正是指诗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教化作用。序文已认识到这种教化作用与情感之间的关系,所以说“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不过,序文将情感作用(如“动天地感鬼神”云云)与社会作用都夸大了。由于诗歌被视为一种教化的工具,在《毛诗序》看来,《诗经》中的每篇作品都是对某种教化观念的隐喻,如以“后妃之德”解《关雎》,这就未免牵强附会。同时,序文认为政治与诗歌既然是不可分的,那么时代政治之盛衰自然对诗歌发展产生极大影响,因而提出了“变风变雅”之说。后来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这与序文的观点是相通的。

再次,序文提出的“六义”说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后人对“六义”的具体解释不同,却大体上都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而赋、比、兴是诗的写作手法。文中没有对赋、比、兴作具体的解释,却为后来的诗歌创作论提供了极富启示性的一组范畴。序文对风、雅、颂作了重点阐发,其间所贯穿的浓厚的政教意味与全篇的基调是一致的。文中提出“主文而谲谏”,要求诗歌以委婉含蓄的方式达到讽谏的目的,这显然是儒家的“温柔敦厚”诗教观的另一种表述。不过,这一要求与艺术创作要求委婉含蓄却有相通之处。所说“发乎情止乎礼义”,在指出诗歌的抒情特征时,更进一步要求情感抒发严格接受儒家道德教义的规范。这一观点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很大,也很复杂。

毛诗传笺

郑玄的《毛诗传笺》(简称《毛诗笺》)和毛诗一样,都是研究汉代《诗》的直接可靠的来源,有助于理解毛诗序、传,为《诗经》的研究提供比较完善的借鉴。魏晋,郑玄之学与王肃之学的争论愈演愈烈。虽然王肃借用政治势力来辩驳郑学,但《毛诗传笺》仍然以其无可替代的影响力为郑学争取了一席之地。唐朝孔颖达李世民之命编《五经正义》,将《诗》学定于一尊,使《毛诗传笺》的主导地位更加巩固。宋代又掀起了一股疑古风潮,对《毛诗传笺》有一定的冲击和批判。随着明代中期复古之风和清朝考据学的兴起,毛诗也日益受到重视。段玉裁臧琳所作《经义杂记序》中说:“郑君之学,不主于墨守,而主于兼综;不主于兼综,而主于独断。”

毛诗传笺》作为郑玄注经的代表作,一方面,它代表了毛诗学说的早期发展状况,在阐明意义的同时还推动了毛诗的传播,扩大了其影响,使之更加普及,长盛不衰。郑玄由此平息了今、文言文之争,使学者“略知所归”,《毛诗传笺》成为通行本进而广为流传。另一方面,郑玄在注《毛诗传笺》时,丰富了古书注释的方法和内容,创新了“笺”注这种解经体裁,在保存大量古注的同时增添自己个人的见解,杂古今,使两汉经学注释逐渐走向和谐的局面。《训诂学要略》提道:“汉代的注家,一般都只注经,而不释注,只有郑玄毛诗传笺》以《毛传》为主,既注经文,又申明毛意,故焦循孟子正义》和方东树都认为《郑笺》是后世义疏的滥觞。他们的意见是比较可信的。”

毛诗正义

毛诗正义》是唐朝颁布的官书《五经正义》之一。包括汉毛公《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四十卷。汇集了魏晋南北朝学者研究《诗经》的成果,对理解《诗》毛传、郑笺等内容,有较大参考价值。但由于《正义》恪守“疏不破注”的原则,因而承袭了《传》、《笺》中的某些错误;对《毛传》原意,有时也作了误解。收入《十三经注疏》。

毛诗故训传

毛传为《毛诗诂训传》(一作故训传)的简称。《汉书·艺文志》著录三十卷。东汉郑玄诗谱》以为鲁人大毛亨所作,三国吴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以为毛亨所作,《后汉书·儒林传》则谓为毛苌作。为现存最早的《诗经》完整注本。其训诂大抵以先秦学者的意见为依据,保存了许多古义,为研究《诗经》的重要文献。

毛诗学派

毛公相传是文言文诗学“毛诗学派”的开创者。\u003c汉书·儒林传\u003e谓“毛公,赵人也,治诗,为刘德博士”,不著其名。郑玄\u003c诗谱》又分毛公为大毛公、小毛公,说:“大毛公为《故训传》于其家,河间献王得而献之,以小毛公为博士”。至陆玑\u003c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谓毛亨为毛亨,汉鲁国人;小毛公为毛苌,汉赵国人。事略参阅\u003c汉书\u003e卷88\u003c儒林传)、庸陆德明\u003c经典释文·叙景\u003e。

争议

出典争议

毛诗的出典大约最早始于《汉书》的记载。《汉书·艺文志》有《毛诗》二十九卷,《毛诗故训传》三十卷,但著作者名都只称毛公,不称名字。《后汉书·儒林传》说是赵国人毛长传《诗经》,所以称作“毛诗”。《儒林传》中“长”字也没有草字头。《隋书·经籍志》载《毛诗》二十卷,汉河间太守毛苌传,郑氏(玄)笺,于是《诗经》的“传”便开始称为毛苌所作。不过,郑玄的《诗谱》又有一种新的说法,以为鲁国人大毛亨为《诗经》作训诂传,在其家族中内部传授,汉河间献王得到了这个训诂传《诗经》的本子,而贡献给汉朝天子。汉廷觉得这个本子很好,很重要,便因此授予毛苌以博士职位,专门负责《毛诗》的研究和传授工作。陆机《毛诗草木虫鱼疏》也是这样叙述的:孔子删《诗》,然后传给弟子卜商,卜商作了一个序,大约就是现在的《毛诗序》,然后将《诗经》传授给鲁国人曾申,曾申又传授给魏国人李悝,李克又传回鲁国人孟仲子,孟仲子传授给根牟子,根牟子传授给赵国人荀子,荀卿就是那个叫荀子的儒家大学者,他又将《诗经》传给鲁国人毛亨,毛亨作训诂传,然后传给赵国人毛苌。当时人称毛亨为大毛公,称毛苌为小毛公。如果这些叙述可靠的话,那么作《诗经》传的人应当是毛亨,而非赵国人毛苌。孔颖达毛诗正义》也认同毛亨是《诗经》传的作者,但所以称毛诗却是因缘于小毛公。所以《隋书·经籍志》所称“汉河间太守毛苌传”者的说法是错误的。由于各种记载的不同,往往含有疑莫能名的错误发生,究竟谁是《毛诗》传的作者,各执一词,聚讼纷起。

《毛诗序》作者争议

关于《毛诗序》的作者,说法有二十四种之多,其中有两种影响较大:第一,卜商作。郑玄诗谱》认为:大序是子夏作,小序是子夏、毛亨合作。魏王肃、唐孔颖达干脆认为大小序都是子夏所作。第二,卫宏作。《后汉书·儒林列传》说:“初,九江谢曼卿善《毛诗》,乃为其训。(卫)宏从曼卿受学,因作《毛诗序》,善得风、雅之旨,于今传于世。”现代学者大多倾向于后一种,认为《后汉书》的作者范晔距卫宏的时代不远,所说一定会有根据。但我们认为还是子夏作更为可能。徐澄宇《诗经学纂要》的分析很有道理:“两汉名儒多引《诗序》。司马相如云:‘事未有不始于忧勤,而终于逸乐’,与《鱼丽序》合。桓宽云:‘莫非王事,而我独劳,刺不均也’,与《北山序》合。班固《东京赋》‘德广所及’,与《汉广序》合。诸人并在卫宏之前,此序出于卫宏以前之明证也。”

参考资料

杭州孔庙丨碑石在线2:南宋太学石经毛诗.杭州网.2024-02-08

这么多年的《诗经》背错了?真相其实是…….央视网.2024-02-19

孔子的“十大贡献”.宝鸡政法.2024-02-19

《毛诗》与《毛诗图》.中国教育新闻网.2024-02-19

《毛诗大序》与中华诗学传统.中国青年网.2024-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