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
鞠躬,著名神经生物学家,专长神经形态学,为国内现代神经形态学奠基者之一。早年从事中枢神经系束路学研究,在技术上推动了国内神经解剖学的发展。影响最大的为其在背根神经节递质共存、终纹床核的结构、脑下垂体前叶的神经调节及神经形态学技术等方面的研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解放军总后勤部授予其首届“一代名师”称号。2001年4月,鞠躬被授予同济大学名誉教授。
生平简介
鞠躬,1929年11月22日生于上海市。空军军医大学技术一级、文职特级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1952年鞠躬毕业于湘雅医学院(后改名为湖南医科大学,最近与中南大学等院校合并为中南大学并恢复湘雅医学院的校名)。在北京协和医学院解剖学系张鉴、张作丁两位教授及其他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全国高级师资班一年的训练后,被分配到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解剖学教研室。解剖学并不是他的选择,毕业时他选了生理、微生物及病理三个志愿。最后分配了到西安市。
1953年,任教于空军军医大学。198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1992年创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神经科学研究所并任所长。鞠躬教授多年来主要从事束路追踪、神经内分泌学、大脑边缘系统及化学神经解剖学的研究。鞠躬教授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成果奖6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1995年获“八五”全军后勤重大科技成果奖。1996年获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家庭背景
父亲索非(笔名)是一位忧国忧民、有志于社会改革之士,他的朋友们主要是当时国内文学界的巨擘。鞠躬从他们的言行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的影响是:为人的正直、真诚以及疾恶如仇。母亲是位善良的妇女,她给予儿子的是尊重他人、多为他人着想的品德。至于鞠躬从小立志学医则是受他父亲医学救国的思想影响。
主要科研成果
神经系统束路追踪技术
在20世纪60年代初与同事一起摸索、掌握了当时最新的神经系统束路追踪技术——Nauta氏选择性变性神经纤维染色方法,进行了国内第一批用Nauta法的束路追踪研究,奠定了他在国内神经解剖学界的地位。三十多岁,鞠躬所从事的科研因文化大革命耽搁达13年之久。20世纪70年代初在神经系束路追踪技术上有一大发明——过氧化酶(HRP)束路追踪法,鞠躬却混然不知HRP为何物。奋起直追是唯一出路。他与同事们每天工作到深夜,五六年内在中国解剖学报、中国科学、中国科学通报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确定了他在国内神经解剖学界的声誉。
1985年,一个十分偶然的机会使鞠躬得以在56岁的“高龄”首次踏出国门,赴瑞典卡罗琳斯卡学院T.Hkfelt教授实验室访问。Hkfelt教授是国际权威专家,他对神经元递质共存的研究改变了近一个世纪的传统概念。鞠躬在国内已是思维敏捷的较有成就的科学家,在Hkfelt实验室进修基本上是一看、一点即通的,短短8个月已受益匪浅。有一个小故事:虽然鞠躬在去瑞典前已有60余篇大小不等的论文,因为全部在国内发表,其国际影响几乎为零。Hkfelt实验室中无人听说过鞠躬,估计年过半百,已是副教授身份,却无论文一篇问世,多半只是空话连篇的货色。好在鞠躬在国内一直在实验室工作,动手能力强,又好钻研,加上英语相当好,语言交流无障碍,一头扎在实验室中,尽管用的是无甚经验的新技术,不久后做出的一项工作却大受赞赏,居然让Hkfelt教授在全组会上再三表扬说,他实验室中从来未曾有过如此漂亮的结果。在Hkfelt实验室,鞠躬主要从事背根神经节的递质共存工作,发表的论文有很大影响,被引用600余次。
1986年6月离开斯德哥尔摩,应神经科学顶尖的综合性杂志之一《Neuroscience》的主编阿尔兹海默症Smith教授的邀请赴牛津大学访问一个月。也有一个小故事:在出国以前,鞠躬领导了几位青年学生用HRP技术追踪了下丘脑向垂体后叶的投射。论文于1985年年底投于《Neuroscience》杂志上。到牛津后,Smith教授邀请鞠躬作一学术报告,他报告了他在国内做的下丘脑的研究。Smith教授认为鞠躬的研究很出色,英语也很好,因此,在报告后驱车请鞠躬共进晚餐,途中提出了请他任《Neuroscience》编委的邀请。于是鞠躬就成为《Neuroscience》的第一位中国编委。牛津大学访问后即飞抵加利福尼亚州San Diego的Salk研究所,在L.W.Swanson教授实验室访问6个月。去Salk研究所也有一个故事:80年代初,世界银行委托Swanson教授去首都医科大学检查贷款成效。同时,北京大学医学部解剖学教研室请Swanson 教授讲授神经免疫组织化学讲习班。当时北医解剖学教研室主任许鹿希教授,是鞠躬在协和高级师资班的同学,因此鞠躬应邀参加了讲习班的学习。讲习班的通知上注明不设翻译,但半天下来后,许多人叫苦连天,英语听不懂。如增设翻译则不是讲课时间延长一倍,即讲课内容删去一半,两者均不可取。许教授和鞠躬商量后决定讲课依旧但同时录音,课后由鞠躬翻译。在一次翻译过程中Swanson教授路过教室门口,好奇地探头望了一阵,恰巧这场课比较难懂,鞠躬在黑板上绘图加以说明。Swanson教授其后在把鞠躬介绍给他的朋友们时多次笑谈此遇,并说鞠躬比他了解听众的水平,讲得更清楚。所以,1986年的访问就颇受欢迎了。在Salk研究所从事了终纹床核的研究。终纹床核是脑内边缘系的一个重要结构,但当时对其分部的认识一粗二乱。鞠躬花了6个月研究了其细胞及化学构筑学,将大鼠终纹床核分为十几个区。细胞构筑学的分区是否均有功能意义,历来认为是成问题的。令人惊讶的是,Swanson实验室后来的研究证明鞠躬所作的每一分区均有特殊的纤维联系。
从1985年10月出国至1997年1月从Salk研究所返回西安市,历时一年零三个月,对鞠躬其后的事业有很大的影响。一年多,一个故事接一个故事,当然都是偶然的机遇,但也是渠成待水到。
在研究工作方面,按鞠躬自己的说法,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他做着三个梦。
第一个梦是关于脑下垂体前叶直接神经调节的研究,又是因偶然发现引起的一个长梦。1987年他有一个学生正从比较解剖学角度研究垂体后叶内的神经。在研究猕猴的垂体后叶时发现其前叶内也有一定数量的神经纤维。引起鞠躬注意的是这些神经纤维大多缠绕在腺细胞周围,这和通行的几十年的垂体前叶受体液调节的学说不符。脑下垂体是悬垂在大脑下方的一个内分泌腺体,其前叶是调节整个内分泌系统的主腺体。关于垂体前叶如何受脑的调节在20世纪初有过热列的争论,焦点在垂体前叶能否受神经的直接调节。有一些学者用不同染色方法在垂体前叶中染出了许多神经纤维。在三四十年代出现了两项研究,其一是发现以往染出的神经纤维大多是一种假象,其二是G.Harris证明了垂体前叶受脑内一些神经细胞分泌的激素的调节。因此,几十年来通行的是垂体前叶受体液(激素是一种体液)调节的理论,垂体前叶内仅有少量支配血管而非腺体分泌的神经纤维。这个理论对内分泌学的理论及临床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是现代内分泌学的基石。因此,当鞠躬在显微镜看到在垂体前叶腺体周围有较多神经纤维时大吃一惊,并立即意识到此发现潜在的重要性。于是,他组织人力从免疫组织化学、超微结构研究、内分泌腺切除后垂体前叶内神经的变化以及神经纤维对前叶分泌的影响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明确无误地证明了哺乳动物垂体前叶可接受神经的直接调节,并提出了垂体前叶受神经—体液双重调节的假说。这个梦一做十几年,已基本成真,今后他将深入做下去,但终其余生也是做不完的,好在会有更多的人接着做下去。
第二个梦是关于脑对免疫系调节的研究。人体中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是两大头等重要的系统。以往认为他们是彼此独立的,近年来发现两者间有密切的关系,并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形成了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神经免疫调节学,其核心问题是研究脑如何调节免疫系统。早在60年代初,苏联就开展了脑对免疫系调节的实验研究,有过一些非常出色的成绩,可惜以后没有更大进展。纵观全球,至今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尚不多,其原因是缺乏神经科学家的投入。此课题非常重要,是一块肥沃但难以垦殖的半处女地,又是神经科学家的责任,鞠躬又再次渐入梦境。他组织了一个小组试探了一下,觉得可以长期深入研究下去,于是建立了一个神经免疫调节学研究室,已经有一些创新性成果,例如发现催产素可能是一种免疫激素等。
第三个梦是脊髓损伤修复研究。中枢神经系是由数以百亿计的神经细胞以其长短不等的突起(神经纤维)互相联络成一复杂的网络,并辅以各种胶质细胞。神经细胞不能分裂、增殖,除个别脑区在生后有新的神经细胞补充外,神经细胞不能再生。但神经纤维被切断后可以再长出来。例如,四肢神经被切断后,可以将两端缝合起来,再生的神经纤维可以以每天约2mm的速度逐渐长出来。但中枢神经系的纤维被切断后却不能有效地再生,这在20世纪初已有充分证据,一个世纪以来作为一种定论指导着临床实践。一个脊髓严重创伤致双下肢瘫痪(截瘫)的患者,无望康复,将终身困于轮椅。我国有几十万截瘫患者,其个人及家庭的痛苦,社会的责任、负担之巨,可想而知。其实中枢神经系的神经细胞是具有纤维再生能力的,只是中枢神经系的环境不利于再生。鞠躬在50年代就开始做这个梦了,此外,他还有过以后被他人证实的设想,但因为条件、学识等问题没有进行具体研究。到90年代中期,国际上在这方面经过了几十年的研究终于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已能使脊髓完全切断的大鼠恢复下肢步行功能,脊髓损伤可以再生、修复已成为共识。鞠躬在这方面也有较多的思路,于是组织了一个研究中心,集中了二十余人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已经有一些扎实的进展。尽管他们已能使脊髓全横断的大鼠获得爬50°坡的功能恢复,但距较理想的功能恢复还需做很大的努力。这个艰难的梦将继续发展下去,有一点可以肯定,不会是一个梦魇。
同时做三个梦似乎超出了一般科研常规。为什么不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而要分散在几个方面呢?鞠躬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他在垂体前叶直接神经调节方面已有相当的国际影响,论文被广泛引用,曾应邀赴11个国家(地区)31所学院作报告4次,应邀在国际会议上作全会报告(Plenary Lecture)等,如集中精力深入研究,他将可能有更大的国际声誉。但他同时又以发展军队及国家的神经科学研究为己任。他虽年逾古稀而仍精力充沛,其心态、步态以及思维能力均不显衰老,但他明白夕阳总是夕阳,他更重要的责任是为后人创造条件、开拓研究方向。这是他在大我和小我之间作出的选择。也许他脑中正蕴酿着第四个梦,“科学家的生命在于不断地更上一层楼的追求”是他的座右铭。
鞠躬的论文的国际引用率,大体可以反映出他的成就及国际影响。从SCI检索到2000年年底,他以第一作者或通讯著者的论文在国际上被他引1807次;2000年美国科学信讯研究所(ISI)进行了一项调查,从1981~1998年十八年间有高影响的76998篇论文中,找出全部由中国人在国内进行的研究计47篇,其中神经科学类仅有一篇,其通讯作者是鞠躬。
工作履历
1953~ 任职于空军军医大学
1953~1983年 第四军医大学解剖学教研室任职,离任时的称职为副教授
1983~1985年 第四军医大学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副教授
1985~ 第四军医人学神经生物学教研室教授、主任
1993~ 第四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1991~ 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院士
主要论著
1.鞠躬,舒斯云,左才杰。大白鼠耳蜗核在听觉传导路上的投射。解剖学报,1965,8:332~342
2.鞠躬,舒斯云猫中缝核至脊髓后角之体定位投射——辣根过氧化物酶法研究。解剖学报,1979,10:56~62
3.鞠躬:家兔下丘脑与腰髓间的直接联系.中国科学,1984,B(3):219~226
4.Ju G. Liu SJ and Tao JH. Projection from hypothalamus and its adjacent areas to the posterior pituitary in the rat. 神经科学, 1986, 19: 803~828
5.Shu SY, Ju G, Fan LZ. The glucose oxidase-DAB-Nickel method in peroxidase histochemistry of the nervous system. Neurosci. Lett., 1988,85:169~171
6.Ju G and Swanson L: Studies on the cellular 建筑 of the bed nuclei of the stria terminalis in the rat: I. Cytoarchitecture. J. Comp. Neurol., 1989, 280:587~603
7.Ju G and Liu SJ: Substance P—immunoreactive nerve fibers in the pars distalis of the anterior pituitary of macaques. J Chem. Neuroanat.,1989, 2:349~360
8.鞠躬。我的父亲索非。中国科学小品选(1934~1944),叶永烈主编,天津市: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9.鞠躬。我的神经科学家生涯。生理科学进展,1997,28:97~100
人才培养
学生培养
截至2018年11月,在长达65年的从教生涯中,鞠躬培养了67名博士、65名硕士,还有众多本科生,他的学生张旭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鞠躬于2010年招收的研究生樊洪在博士毕业后,通过特殊技术,为已经断裂的脊柱两端搭建起一座桥梁,使营养和神经得以通过,这一创新举措填补了国内神经解剖学的空白。
培养理念
在学生培养方面,鞠躬一直要求极为严格,甚至为研究生定下规矩:但凡违背科研道德的一律开除。“与真理为友”,是鞠躬常用来激励学生的话语,他的创新思维使一代又一代学子获益。
平台建设
1985年,鞠躬创建了国内首个神经科学教研室。
鞠躬创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神经科学研究所已建成神经形态学研究室、神经超微结构学研究室、神经生理学研究室、细胞及分子神经生物学研究室、神经免疫调节学研究室、神经内分泌学研究中心及脊髓损伤修复研究中心,并且拥有属于研究所的共聚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该研究所已成为国内院校中综合研究能力最强的神经生物学单位之一。
重点事件
1987年年初回国以后,鞠躬做了几件事:
脑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多学科综合性研究的重要性自20世纪80年代初已日渐突山。鞠躬于1985年就在空军军医大学建立了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其后,于1993年开始创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神经科学研究所。现已建成神经形态学研究室、神经超微结构学研究室、神经生理学研究室、细胞及分子神经生物学研究室、神经免疫调节学研究室、神经内分泌学研究中心、脊髓损伤修复研究中心、转基因及基因剔除动物实验室,包括具有共聚焦显微镜的显微镜室及电子显微镜室。该研究所已成为国内院校中综合研究能力最强的神经生物学单位,形成一些开拓、创新意义很强的研究方向并已产生较好的国际影响。
荣誉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鞠躬:更上一层楼的追求.央视网.2024-03-28
鞠躬.同济大学.2024-03-28
神经生物学家鞠躬的成长之路.科学网.2024-03-28
鞠躬院士简介.同济大学校史馆.2024-03-28
《军旅人生》 20180522 军中院士风采录 鞠躬:更上一层楼的追求.央视网.2024-03-28
神经生物学家鞠躬的成长之路.科学网.2024-03-28
生命的鞠躬.豆瓣读书.2024-03-28
鞠躬院士简介.同济大学校史馆.2024-08-12
鞠躬院士:一生为科研鞠躬尽瘁.百家号.2024-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