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

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

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在西城区小黑虎胡同24、26号。始建年代不详。清顺治、乾隆爱新觉罗·旻宁年间几次重修。庙内原有四次重修碑记。

铸钟娘娘又在找自个儿的鞋了。尊她为“金炉圣母铸钟娘娘”。浑厚的声音中泛着“鞋……”的颤音。

庙宇简介

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在西城区小黑虎胡同24、26号。始建年代不详,清顺治重修,乾隆五十年(1785年)重修,道光年间两次重修。庙内原有四次重修碑记。

建筑特色

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一间,面阔4.30米,进深4.90米,硬山头脊筒瓦顶,砖券门石门额上书“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前殿三间,通面阔9.60米,通进深4.50米,硬山箍头脊,仰瓦灰梗,中殿三间,通面阔12.10米,通进深12米,硬山,二卷勾连搭,前为箍头脊,后为调大脊,配殿东西各三间,硬山箍头脊,后殿三间,通面阔12米,通进深8.40米,硬山调大脊筒瓦顶。

大钟寺收藏有一块石匾,石匾征集于北京德胜门城楼附近的居民区。石匾呈长条状,表面自右往左雕刻“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九个楷书大字,字体端正挺拔,苍劲有力。除九个大字之外,其上无其他装饰纹样。

附近有铸钟厂,是明代铸钟之所。铸钟娘娘是为铸成大钟而牺牲的铸工匠的女儿(是由铸干将莫邪二剑的故事派生出来的)成为铸钟之神,而建庙祀之。现为民居。

相关传说

长期以来,关于铸钟娘娘的传说在北京广为流传,说的是当年在铸造钟楼上的大铜钟时,久铸不成,监工的女儿担心父亲获罪,伪托参观,乘人不备,投身炉中,钟才最终铸成。后人感其孝心,建庙祀之。铸钟娘娘庙位于鼓楼西铸钟厂。

庙宇前身

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的前身是真武庙成书于乾隆的《日下旧闻考》载:“德胜门东为铸钟厂,其地有真武庙,内有顺治辛卯年刘芳远撰碑。”1958年9月北京市对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进行文物古迹调查登记时发现石碑4块:一是北城司正知五品大夫服俸刘芳远撰重修圣庙碑,该碑坐北朝南,碑首浮雕流云,长方形石座,全高2.00米,宽0.80米,厚0.16米,顺治帝辛卯(顺治八年,1651年)孟冬吉旦立石,碑在中殿前西旁;二是时任该观主持王志诚撰重修铸钟娘娘大殿碑记,该碑高0.60米,宽0.30米,乾隆乙巳年(乾隆五十年,1785年)孟冬朔日吉立石,碑在后殿内东墙上;三是重修娘娘庙金炉圣母大殿碑,该碑高0.60米,宽0.30米,碑额为线雕流云,书“名标千古”,爱新觉罗·旻宁七年(1827年)立,碑在后殿内西墙上;四是重修娘娘庙金炉圣母大殿三间碑,该碑坐北朝南,碑首浮雕流云,长方形座,全高2.00米,宽0.80米,厚0.16米,额书“万古流芳”,清代道光戊子年(道光八年,1828年)三月十五日望日良辰吉立石,碑在中殿前东旁。从以上4块碑上的碑文可以看出铸钟北顶娘娘庙名称的变化。《刘芳远撰顺治辛卯年重修圣庙碑》载:“兹者铸钟厂北极真武大帝玄天上帝庙……”,《王志诚撰乾隆乙巳年重修铸钟娘娘大殿碑记》载:“兹因鼓楼西铸钟厂真武庙……”,《道光七年重修娘娘庙金炉圣母大殿碑》和《道光戊子年重修娘娘庙金炉圣母大殿三间碑》载:“兹因鼓楼西铸钟厂娘娘庙……”,可见,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在清乾隆五十年以前的名称是高台庙爱新觉罗·旻宁七年以后的名称是娘娘庙,由真武庙改称铸钟娘娘庙应发生在清乾隆五十年到道光七年这段时间,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的前身应是真武庙。1958年9月北京市对铸钟娘娘庙进行文物古迹调查登记时,该庙前殿内仍有一高约2.5米的泥坐真武像。关于铸钟厂真武庙的始建年代,主要有始建年代不详、建于清顺治、大致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或以后的时期等观点。《刘芳远撰顺治辛卯年重修圣庙碑》载:“兹者铸钟厂北极真武大帝玄天上帝庙,左伏魔右玄坛龙王,后殿金炉娘娘众神,其来久矣。……”该碑立于清顺治八年,碑文既然说此真武庙“其来久矣”,那么其始建年代应该不晚于明代。明代御用的监、局、司、厂、库等衙门中,百分之百都建真武庙。明万历八年(1580年)刘效祖撰《重修真武庙碑记》载:“国朝设立监局司厂衙门多建北极玄武庙于内、塑像其中而祀之者何也?缘内府乃造作上用钱粮之所,密迩宫禁之地,真武则神威显赫,祛邪卫正,善除水火妖媚之患。成祖靖难时阴助之功居多,普天之下,率土之滨,莫不建庙而祀之。”可见,明朝设立监局司厂衙门中建高台庙的目的,一是真武大帝善于除水火之患,二是朱棣(即永乐皇帝)在靖难之役时,真武大帝有阴助之功,所以要建庙而祀之。鼓楼西铸钟厂是明代铸钟之所,明代铸钟厂中建九龙庙是合理的。《刘芳远撰顺治辛卯年重修圣庙碑》中提到“北极真武玄天上帝”、“伏魔”,真武大帝封为北极真武玄天上帝、关帝封为伏魔大帝,都发生在明朝。所以,笔者赞同铸钟厂真武庙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或以后的时期的观点。

金炉圣母是指女娲关于铸钟娘娘的传说,在《北平旅行指南》一书中出现两个不同的版本:一是,娘娘本来是一位妙龄少女,明朝时钟楼上的钟为铁钟,清朝时想改铸铜钟,让少女的父亲监制。铜钟久铸不成,少女担心父亲获罪,就伪托参观,乘人不备,投身炉中,铜钟才最终铸造成功。工人居民感其孝心,对她建庙祭祀;二是,传说元朝敕铸铜钟时,所派的监工大臣姓邓,他的女儿殉身救父的故事情节如前述。⑩上文已述,铸钟北顶娘娘庙的前身是高台庙,那此庙是为祭祀铸钟娘娘而建的说法就不能成立。另外,铸钟娘娘又称金炉圣母,娘娘和圣母一般应是指地位较高的女神,作为监工的女儿,是不应该称作圣母的。如遵化铁厂奉祀的为救其父而投炉的二女就称金、火二仙姑。关于北京铸钟厂铸钟娘娘的传说,其中的人物身份不一,而且见于文献较晚,笔者见到的最早版本是成书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的《北平旅行指南》。与北京铸钟厂铸钟娘娘的传说相似的内容见于南京铸钟厂关于钟神的传说。《白下琐言》载:“倒钟厂钟卧于地,半陷土中。相传铸时屡不成,督工者将获谴,有幼女伤父不免,投身火中以殉,遂为钟神。”因此,笔者认为北京铸钟厂铸钟娘娘的传说应该是根据以上类似传说编造出来的。北京铸钟厂铸钟娘娘不是监工的女儿,那她又是谁呢?笔者认为,铸钟娘娘即金炉圣母应是女娲。女娲因炼五色石补天而成为铸造业的行业神。(乾隆)《博山县志》卷二《祀典》载:“炉神庙,在洪教寺后,业玻璃者所建,祀古女娲氏,取义于炼五色石以补天也,系民间私祭。”炉神庙是明万历年间山东博山琉璃行业所建,该庙圣母殿内供奉的正是女娲娘娘。在古代山西忻州地区,铸造业祭祀“炉神圣母”,“炉神圣母”应是女娲。明代铸钟厂是明政府铸钟场所,在此地的高台庙中祭祀铸造业行业神——女娲也是合理的。明代的真武庙之所以后来又改称铸钟北顶娘娘庙,原因是到了清代,该庙的情况发生了变化。上文已提到,铸钟厂建立的目的,一是真武大帝善于除水火之患,二是朱棣靖难之役时,真武大帝有阴助之功。在明代,九龙庙是铸钟厂的厂庙。清代乾隆爱新觉罗·旻宁年间,该庙作为厂庙的作用逐渐消失,由于该庙靠近钟楼,把它与钟楼上的大钟联系在一起似乎更贴近人们的生活。于是,奉祀主神就由真武大帝变成了铸钟娘娘,庙名也由高台庙改称铸钟娘娘庙。民国二十四年出版的《北平旅行指南》和填写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六月的北平市铸钟娘娘庙寺庙法物登记表中没有提及真武大帝,这进一步印证了真武大帝已经不再是该庙所祀主神。如《北平旅行指南》一书在谈到“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时载:“庙在鼓楼迤西铸钟厂,殿凡二层,前祀关羽,后祀铸钟娘娘……”从这些描述已经看不出该庙与真武大帝有什么关系。

历史沿革

真武庙在明代建成后,据笔者已知资料,它经过了清顺治、乾隆爱新觉罗·旻宁及民国4次重修。

铸钟厂真武庙因年久失修,殿宇渗漏、颓坏,清顺治八年,信士弟子庞成功对其捐资重修,当时王守道为该观主持。此时,该庙前殿祀真武大帝,左右分别祀关帝和龙王,后殿祀金炉娘娘。乾隆五十年,高台庙内金炉娘娘大殿三间因年深日久而渗漏损坏,由于重修所需钱粮浩大,独力难成,时任主持王志诚募化十方施主,鼎新金炉娘娘大殿、彩塑金身。道光七年,时任主持黄宗禄向上驷院司理圈厩长信官彭礼寿募化重修了渗漏不堪的金炉圣母大殿三间、真武帝大殿六间、山门三间。据出版于民国二十四年的《北平旅行指南》一书记载,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当时有殿两层,前殿祭祀关帝,后殿祭祀铸钟娘娘。据调查人张伯英于民国二十五年六月十三日调查填写的北平市铸钟娘娘庙寺庙登记表,该庙属于女冠庙;位于内五区鼓楼西铸钟厂14号;民国十八年(1929年)重修;曾义明任主持;有房屋20间,土地2亩1分5厘;偶像有金炉圣母、关羽吕洞宾灵官、配像等共29尊,均为泥质;礼器有木漆花瓶4个、木漆蜡阡4个、木五供2堂、木漆香炉4个;法器有铁钟1口、铜磬1口、铁3口、鼓1面、木鱼1个;经典有全真经1本;雕刻有石碑2座、神2座;其他还有供桌7张、柏树2棵、槐树1棵;有庙照1件;有女道士2人:曾义明,72岁,固安县人,幼年出家,教育程度为识字,由师传授,于民国十四(1925年)接任主持;徒弟孙礼焕,60岁,河北大兴人,民国八年(1919年)出家。每年补助道教会经费洋6元;管理及使用状况为供神外自住出租。1948年北平市民政局进行第二次寺庙登记,从登记情形看,铸钟娘娘庙系华山派,本庙住二人,孙礼焕为主持,徒弟崔智平:河北大兴区人,女,40岁,民国三十年(1941年)二月十九日出家,识字。其它与1936年的登记情形基本相同。据1951年《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文物调查表》,铸钟娘娘庙位于西四区旧鼓楼大街西铸钟厂14号;庙内有大像4尊及群像、磬1口(光绪己丑年)、石碑3座(顺治辛卯年,康熙二十四年,爱新觉罗·旻宁戊子年)、钟1口(道光庚寅年)、鼓1面。建筑保存的相当完整,保管者为孙礼焕,使用者和使用情形为市民作为住宅。据1958年9月北京市文物普查时填写的《文物古迹调查登记表》,铸钟娘娘庙位于西城区果子市办事处铸钟厂14号。该庙坐北朝南,三重殿。山门一间,面阔4.30米,进深4.90米,硬山,箍头脊,筒瓦顶,大式做法,纸糊顶棚,前砖券门口,棋盘大门两扇,首有额书:“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前殿三间,面阔9.60米,进深4.50米,硬山,箍头脊,仰瓦灰梗,小式做法,普通式样门窗;中殿三间,面阔12.10米,进深12.00米,硬山,二卷勾联搭,前箍头脊,后调大脊,大式做法;配殿东西各三间,硬山,箍头脊,合瓦顶,大式做法;后殿三间,面阔12.00米,进深8.40米,硬山,调大脊,筒瓦顶,大式做法,五架梁,六澈上明造,六抹方格门,四抹方格窗。(见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建筑格局示意图)附属文物有:后殿内有泥坐娘娘、文士相共9个(残毁);前殿内有泥坐真武一,高约2.50米;吕洞宾一,高约1.50米,另有泥坐、站佛共20个,高者为1.80米,小者为0.50米;另有碑4块,如前文所述。此时,该庙西、南二面为铸钟厂,其余二面靠民居;建筑已老旧;该庙归街道生产合作社使用,道教组管理。2000年前后,该庙被完全拆除。

综上所述,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的前身是高台庙,真武庙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或以后的时期,清代乾隆五十年至爱新觉罗·旻宁七年这段时间,真武庙改称铸钟娘娘庙,奉祀主神也由真武大帝变成了铸钟娘娘。金炉圣母应该是指女娲,而不是传说中监工的女儿。该庙在清顺治八年、乾隆五十年、道光七年、民国十八年(见1948年铸钟北顶娘娘庙登记表)经过了4次重修。该庙建筑主要有前后二层殿。我们已知的该庙主持有:清顺治八年是王守道,乾隆五十年是王志诚,清道光七年是黄宗禄,民国十四年是曾义明,民国三十六年是孙礼焕。铸钟娘娘庙位于鼓楼西铸钟厂,民国二十五年门牌号是内五区鼓楼西铸钟厂14号,1951年门牌号是西四区旧鼓楼大街西铸钟厂14号,1958年门牌号是西城区果子市办事处铸钟厂14号,20世纪80年代门牌号是西城区小黑虎胡同24、26号。

参考资料

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www.lvyou100.com.201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