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之章
龙之章(1812—1883)字绘堂,项城市永丰乡毛集行政村金庄寨人。他出生于清嘉庆年间一个世代书香之家。他的祖父龙复(字培元),乾隆丁酋萃科,著有《四树堂文集》。其父龙廷霖(字怡如),嘉庆辛酋拔贡,尝在京都游稿,著有《学古斋文集》二卷,此书以“议论纵横,出入经史。笔力奇奥……”著称于世。其叔父龙廷圭亦岁贡生,兼通岐黄。著有医书《蠢子医》
人物生平
龙之章是龙廷霖季子,他幼年时期,即才思敏捷,聪明过人,且专心致学,不事戏嘻。他父亲恐其幼弱太专而影响身心,常以玩耍而诱之,终不能变其特性。继而功夫纯熟,为文亦卓然成章。十三岁就能明辨事物,有独特见解。据清代项城市县志记载:之章“束发受书,即不屑屑于章句俗学,必求有济于世……,功名富贵视之蔑如。”(旧县城县志卷二十五人物志451页。他到十八岁时,以其“才隽学博、落落有大志”而选入官办学堂公费读书,取为岁贡生。由于他蔑视功名利禄,不入仕途,潜心有济于社会人生的事业,于课读之余,兼及医学,专心致志地攻读《素问》、《灵枢》、《伤寒》、《金匮》、《石室秘录》等经典及医学名著,他博览百家,穷深探微,善于独立思考,嗜骨能化,颜师古而不泥于古,不为成说所缚,对许多危症疾每能起死回生,被时人誉为“神医”。
龙之章的前大半生以教学为业,兼治医而不售药,因他不忍取病家之利。他四十二岁丧妻,晚年丧子,诸孙幼小,家业衰微,加之战乱频繁,才不得不以医为生计。并将平时临床经验及心得之妙,以诗歌夹叙的形式写成《蠢子医》。此书初为家藏本,继而在亲友中争相传抄。后脑经其侄龙金门、其孙龙镇川、侄孙龙浚川篆编整理,于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集资刊行(石印本)以传于世,从之章始,今龙门医学以相传七代,代代有得力于这部著作而闻名乡里者十七人,其在传门人不可胜数。
个人作品
《蠢子医》一书共分四卷,约十二万字,二百八十四论,全书反映了龙之章对多种学科病症治疗的奇验和独到的见解。他对发病的认识和立法制方,十分注重五运六气,并提出“医道以气运为主”的理论。他研究脉学,兼收各家学说,注重常变,自成一家,往往能据脉直言病候,洞见隐情,使病人及其家属为之叹服。在治疗方面,他重视治胃补脾,指出“万病以脾胃为主”。在药物运用方面,他善用“霸药”,书中所载方剂约有三分之一为骏猛有毒之品。但他善于掌握运用时遵古炮制,转极毒之品成极平之性。据清项城市县志记载:“《蠢子医》其论运气、脉理、病源、用药,妙有独得,为古今人所未道。至于用巴豆、马钱子、白坯各毒药,似为蹈险而确有奇效。其言之显,虽妇孺可解;其技之神,虽古人罕俪。”此书流行社会已有数种版本。1936年裘吉生将其辑入《珍本医书集成》,并在《蠢子医》提要中介绍称:“本书所论,皆属经验之谈……颇多不传之秘。”国医中医研究院余瀛鳌、盛维忠二氏撰文《龙之章及其蠢子医》,在《河南中医》杂志1983年第一期《河南历代名医及其著作》专栏发表。誉此书“诊疗把握纲要,汲古出新”、“方药经验心得,颇多不传之秘。”1986年,上海中医药大学王玉润、张伯讷、何传毅教授审订后,将《蠢子医》全书收录于《珍本医书集成》第十四册,发行全国,为丰富祖国医学宝藏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