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南
王炳南(1892年~1933年),革命烈士。贺龙创建湘鄂边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助手。王炳南在创建湘鄂边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赤胆忠心,英勇善战,历任红四军第一路指挥、红二军团第四师师长、湘鄂边特委委员、湘鄂边独立团团长、独立师师长、红三军九师参谋长。
1933年6月20日,遇害。
人物生平
王炳南,家境贫寒,只读过两年私塾,12岁下地劳动。1912年与朱子姑结婚。
1919年,贺龙率桑植县独立营进驻桑植县城,他星夜赶到县城,加入贺龙领导的队伍,开始了戎马生涯。由于性格豪爽,办事认真,深受贺龙称赞。
1919年,王在桑植县城加入贺龙部队,从此开始戎马生涯。因他性情豁达,办事认真,入伍不久即当连长,1925年随贺龙进澧县时升任营长,1926年随贺龙出征北伐任二十军第五团一营营长,代理五团团长。
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率部坚守牛行车站,堵截北援之敌,立下头功。兵败潮汕地区后,他只身返回桑植,重组农民武装。
1928年春,贺龙回湘鄂边开辟革命根据地,,他闻讯即赶到洪家关,与贺龙的姐姐贺香姑和旧部贺炳南等一同在洪家关聚义,组成300多人的中国工农革命军,任大队长,参加了桑植起义。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冬,由于敌人的疯狂进攻,中国工农红军受到重创,又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但王立场坚定,充满胜利信心。他坚定不移地跟随贺龙转战湘鄂西边境,协助贺龙进行堪坡整编。
1929年春,杜家村整编,工农革命军改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贺龙任军长,王任红四军第一路指挥。参与指挥了赤溪河大战。
1930年5月红四军东下与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会师成立红二国团,王任第四师师长。
1931年春,根据中央指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改为红三军,同时成立湘鄂边特委王任湘鄂边特委委员、独立师师长,后任湘鄂边独立团团长。
1932年3月红三军主力返回湘鄂边,占领鹤峰县,打开桑植县,将红三军编为七、九两个师,任九师参谋长
1932年9月,独立团编入红三军独立师,王任第一团团长,1932年底,红三军返回湘鄂边时王任红三军九师参谋长。
1951年,他被正式追认为革命烈士,其遗骸于1962年移葬湖北省鹤峰县城“满山红”革命烈士陵园。
轶事典故
经典战例
1929年,中国工农革命军转战鄂西南,到利川汪营镇,决定消灭当地团防武装“铁拐李”部。贺龙同王炳南听说该部急欲扩大势力,便将计就计,通报说是投奔“铁拐李”,给他请安道喜来的。工农革命军被领进团防驻地。
“铁拐李”为了在革命军面前摆威风,从大门到厅堂的两侧排列着几十名手持刀枪、虎视眈的团丁,王炳南毫不畏惧,第一个跨进门去,身后几十名革命军战士鱼贯而入。王在台阶上扫视两边团丁一眼,对着上面的铁拐李大声喊道:“既是朋友,为何刀枪相见?”铁拐李假意喝退部下,王炳南径直上前,乘拜见之机,闪电般抽刀向铁拐李猛刺,一边大喊:“弟兄们还不快动手!”其他同志拥进厅堂,一人抱住一个力丁,全部解除了他们的武装。
1930年9月,石门县罗效之部数千人在津市枞毛沟包围中国工农红军驻地,时红军仅千余人,形势险恶。王炳南临危不惧,率领红军向敌军发起猛烈反击,不但击溃了敌军,还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
1930年12月,在五里坪围歼川军甘占元等部的战斗中,王炳南率四师绕近百里险道迂回堵截川军,出色地完成了武力收编甘部的任务。
1932年2月,中国国民党军队周卿旅和朱际凯部两个团进犯桑植仓官峪,王带独立团自鹤峰堰垭星夜赶到仓官峪,分三路向敌军发起猛攻,不到一小时就解决战斗,以少胜多,歼敌两个营,俘敌40余名,缴获迫击炮两门,炮弹12发,重机枪一挺。
1932年8月独立团转战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时,王以同乡关系会见长阳团防首领伍伯云,谈话之机、生擒伍伯云弟兄,解除该部武装。
高风亮节
1930年,他将在澧县时期买的几十担谷的田产自动地分配给当地的贫苦农民。他青年时期曾学过兽医学,当了中国工农红军指挥员以后,仍不忘为苏区农民服务。1930年,湘鄂边部分地区流行猪瘟,他利用繁忙紧张的战斗间隙,亲自采制草药,给住户治牲畜,控制了猪瘟的流行。以至在他牺牲后,苏区农民群众每遇灾害、病害,仍然用好菜好饭,奠酒祭拜,甚至烧香烧纸,祈求烈士英灵保佑。
王炳南身为将领,却和战士同甘共苦,穿粗布衣,穿棕草鞋,吃包谷饭。部下病了,用自己节省的钱请医买药。但对部下侵害群众利益,违犯红军纪律的行为却决不宽容。在艰苦的战争年代,他的两个儿子都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他教育他们忠诚革命事业,奋勇杀敌。弟弟王朝益为红军送信,传递情报,购买枪支弹药,后被叛徒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