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中国袋兽

中国袋兽

这种动物生活在距今1.25亿年前,是袋鼠科袋熊等现代有袋类已知最原始、最久远的亲戚。新发现的中国袋兽化石显示,有胎盘动物和有袋动物可能在距今1.25亿年前就开始产生分化,比原先认为的要早5000万年,而且欧亚大陆有可能是早期哺乳纲分化的中心。属名来自拉丁词Sino(中国)、希腊词delphys(常作为有袋类属名的后缀)。

形态特征

个体较小的原始后兽次亚纲化石,头骨相对较大,齿式:4·1·4·4/4·1·4·3。后两枚上门齿侧扁,侧面观呈不对称的披针状或矛状,犬齿很大,第1上前臼齿明显前倾且与犬齿相距很近,该牙齿之后有一很大的齿隙,臼齿具有特化和原始的混合特征。中国袋兽缺少较进步后兽类所具有的内弯的下颌隅突。腕部及部具有许多有袋类的近裔性状特性,腕部的钩骨肥大,近端的三角骨和手舟骨增大,而大多角骨很小且呈豆状。踝部具一横向扩展而前后方向短的足舟骨,其与距骨头间的关节面向中部扩展,与跟骨长轴方向相比,跟骨与骨间的关节面斜向延伸且具一大的前腹瘤。前肢手部大于后肢足部,手部与现生树栖哺乳纲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后足趾骨明显弯曲而可能适应于抓握。总体上看,中国袋兽在骨架及前部齿列方面具有许多与有袋类相近的特征,而它的臼齿与下颌则具有后兽类进步的和真兽类近祖性状的混合特征。

分布范围

大部份中生代的有袋类都是在北美洲南美洲亚洲发现,生存于约9000万至6500万年前的上白垩纪

学术研究

罗哲西目前担任南京大学兼职教授。他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季强教授等人有关中国袋兽的研究论文,发表在12日正式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新发现为研究有袋类的起源和早期演化提供了基础性的比较依据。

目前地球上生活着4600多种现代哺乳纲,它们可分为有胎盘动物、有袋动物和单孔动物三类。单孔动物通过下蛋的方式繁殖,有胎盘动物和有袋类则都是胎生动物,其中有袋动物的幼体出生时非常不成熟,必须在母体袋内长期哺乳。

中国袋兽化石是从辽宁凌原市著名的热河生物群所在地出土的,骨骼保存完好,体长15厘米左右,体重约25至40克。牙齿分析表明它可能以昆虫等为食,其手腕、踝骨和牙齿前部都表现出有袋类特征。罗哲西等人分析认为,早已绝灭的中国袋兽与现代有袋动物关系更近,与现代有胎盘动物关系相对疏远,可以把它归入有袋动物。

罗哲西和季强等2002年曾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宣布,他们在辽宁热河生物群所在地发现了最早的有胎盘动物——始祖兽属的化石,地质年代至少早于1.3亿年。罗哲西指出,现代哺乳纲中99.9%是有胎盘有袋类,中国袋兽和始祖兽作为绝大多数现代哺乳动物最古老和最原始的代表,可以为研究最早期哺乳动物的习性和生活方式提供重要线索。

比如他们在研究中发现,中国袋兽和始祖兽都具有适应攀爬的骨骼特征,这意味着最早期有胎盘和有袋类中有相当一部分可能都是树栖的。罗哲西说,在中国袋兽和始祖兽生活的年代,恐龙都占据着绝对优势,在地球上称王称霸。由于大多数恐龙都是地栖的,不少哺乳动物很可能通过在树上过日子而在恐龙年代存活下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