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哲
陈明哲,现任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州立)大学达顿商学院讲座教授、国际管理学会(Academy of 管理学)暨战略管理协会(Strategic Management Society)终身院士,是全球著名的企业战略专家、动态竞争理论创始人。
人物经历
陈教授曾担任全球拥有近两万名会员的国际管理学会主席(2012-2013),他是这个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管理学术组织,成立68年以来第一位没有在美国接受大学教育的主席。
陈教授1954年出生于台湾台东,于1976年自台北大学(前身为国立台湾中兴大学法商学院)企业管理学系毕业,他的求学过程并不顺遂,无法进入理想科系,申请美国各大管理学院时也多次遭遇挫折,唯有马里兰大学接纳了他。在马里兰大学,陈明哲面临了两位博士论文指导教授相继去世的困境,但他凭借"边缘人思维"和"精一"的态度,1988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取得企管博士学位。陈教授曾先后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华顿商学院,并在弗吉尼亚联邦(州立)大学达顿商学院担任讲座教授。他也是香港中文大学资深研究员与帝国理工学院客座教授。其教学、研究与咨询范围横越欧、美、亚三洲。
教学研究
教学方面,陈教授是美国这几所著名商学院最受学生欢迎的教授;在马里兰大学商学院任教时,教学成效获学生评选为全院第一。他所讲授的企业战略、动态竞争,以及中西企业战略思维比较等课程,均深受好评。
研究方面,陈教授著作甚丰,是第一位三度荣国际战略管理学会最佳论文奖和顶级学术期刊《管理评论》最佳论文奖的学者,后来也担任《管理评论》的副总编辑。陈教授也是全球华人企业战略研究的先锋。他整合西方科学与东方哲学观点来探讨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论文,被Journal of 管理学 Inquiry推选为2008年最佳论文。此外,陈教授于1997年在华顿商学院创办了西方第一个以华人企业为研究对象的「全球华人企业发展中心」。他的著作《全球华人企业透视—世界企业经理导引》由哈佛商学院出版社出版,《外交事务》双月刊曾评论推荐此书。中文版的《动态竞争》一书,分别由台湾智胜出版社与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收录了陈教授历年来重要的十二篇学术论文与治学心得。
咨询
咨询方面,陈教授经验丰富。他曾为多家著名的跨国企业(包括美国联合技术、默克制药、联邦快递、杜邦、美国铝业公司、都福、友邦保险、铁姆肯、摩根士丹利、慕尼黑再保险公司、比欧西气体,以及劳斯莱斯汽车有限公司公司等)与杜克企业教育全球学习资源网络,提供战略咨询公司与高阶经理人培训,也于2009年培训中国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重要骨干企业领导人员。陈教授曾应邀参加2000年在北京由世界经济论坛主办的「中国企业高峰会」,2004年在纽约举行的「美国—中国企业执行长高峰论坛」与在德国汉堡举行的「中国—欧洲企业高峰会」,2006年与2007年分别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巴西圣保罗和米兰由HSM主办的「世界商业论坛」,2007年在北京举行的「中国CEO论坛」,以及2010年在上海举行的「复旦大学管理学国际论坛」等国际高峰会,并担任主讲人。
媒体报道
陈教授的研究理念及活动见诸于世界主要媒体专访及报导。其中包括《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今日美国》《福布斯》《新闻周刊》、CNNfn、路透社、《亚洲周刊》《明报》《人民日报》、中国中央电视台、《财富中文版》《经济日报》《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等。
管理学者培训
陈教授长年致力于年轻管理学者的培训。1997年与2006年曾二度应中国国家教委MBA指导委员会邀请,2004、2006与2007年分别在北京与台北市培训当地的MBA管理教授。他也先后受邀担任帝国理工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及清华大学等多所学校的客座讲习教授、咨询顾问。
出版图书
《动态竞争》
中华文化
陈教授出身台湾、祖籍福建省,曾经投身大儒之门,修习四书五经、先秦诸子等中国古典著作,深得中华文化的精髓,并以此为底蕴应用于管理学术与实务。
核心概念
动态竞争(Competitive 动力学)
动态竞争是以中华文化与哲学为根基,融合西方社会科学的长处,并经过三十年的炼所形成的策略视角。它不像五力分析止于产业,也不像SWOT分析止于企业本身,而是把竞争进一步拆解到具体的行动层次。更明确地说,竞争的本质是厂商间一连串行动与响应的交换攻防过程,厂商的攻成效取决于对手的防守与回撃程度。因此,动态竞争观点贯穿哲学/文化、系统性知识、案例/经验及应用工具四个层次,帮助企业思考在采取行动前如何避免、降低或延缓对手的响应,如何事先预测对手的响应,以及如何洞察攻击者的行动以便适切地反击。
双融管理(Ambicultural 管理学 )
现代世界已经由「西方领导东方(West Leads East)」转向「西方遇见东方(West Meets East)」,新一代领导者与企业必须能融合东、西文化,取其最优、而避其最劣,对新思维抱持开放态度,超越全球化的差异与分隔,并有能力发现其它文化与商业典范的智能与长处,同时,也要能够兼容合作与竞争,平衡社会公益与私人利益、人际信任与法律关系、团队合作与个人成就,尽毕生之力同时追求专业成就与人文关怀的极致。具体来说,就是展现中华文化「人-我-合」的精神。
商业战略(Business Strategy )
战略是经过组织的整合与协调,被设计来管理外部环境、开拓核心能力并获得竞争优势的承诺与行动。战略牵涉到选择,选择需要权衡利弊,然后做出取舍。如何取舍不仅要考虑组织的核心价值观,也要从宏观的角度思考如何实现目标、完成使命。战略也必须有一致性和连贯性,而其关键就是专注,就是「精一」。精一有助于淬炼企业家的战略思维,平衡急迫性与重要性,以及短期与长期,帮助企业从宏观的视角来思考如何整合所有经营活动,并平衡所有利益相关人。有好的战略思维还必须搭配组织文化与执行力,才能提高组织效能,这就是我所强调的「文化-策略-执行」三环链。
专书著作
《Inside Chinese Business》
《Inside Chinese Business》由哈佛商学院出版社出版,被《外交事务》双月刊推荐。
Chen, Ming-Jer. 2001/06. Inside Chinese Business: A Guide for Managers Worldwid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A guide for anyone who wants to engage the Chinese in cooperative endeavor.” – “Foreign Affairs.” Ming-Jer Chen takes readers “Inside Chinese Business” to reveal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values that underpin Chinese business practices and influence day-to-day corporate decisions. Drawing from his intimate knowledge of Chinese culture and history and from his extensive managerial work and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Chen provides an unrivaled insider’s perspective on how to work, compete, and cooperate successfully with Chinese companies around the globe
《动态竞争》
繁体版:陈明哲,2008,动态竞争。台北市:川大智胜。(2010二版)
简体版:陈明哲,2009,动态竞争。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竞争分析是战略管理的基本要素,但是,迄今许多学界与实务界人士仍仅采用产业结构分析之类的静态分析架构。本书首次注意到厂商间竞争对抗的动态本质,将竞争性行动与响应视为两个不同的概念,并且以厂商间实际的竞争互动为分析主体,藉此检视一系列重要的竞争议题,进而建构了一个相互连贯的竞争性行为预测理论。
本书从各个层次(level)探讨「何谓竞争?」、「谁是竞争者?」等基本的战略议题,并且对厂商间竞争对抗的特质有精辟的分析。第一单元以竞争性行动与响应的对偶(dyadic)层次为焦点,探讨如何预测与降低竞争者的竞争性响应。第二单元探讨厂商(firm)层次的战略性竞争行为,藉此了解竞争性行动与响应的前因与后果。第三单元将厂商战略视为竞争性行动的决战组合(repertoire),探讨竞争性决战组合之简化、惯性及不一致性的影响原因与绩效意涵。第四单元涵盖动态竞争战略的理论整合与方法运用,以及总体(corporate)层次的竞争分析。第五单元则说明动态竞争研究的方法论与研究过程的回顾。
本书提供了一套整合性的竞争分析架构,学界可以藉此了解如何发展一个创新的研究体系,以及如何有效管理研究历程,实务界亦可运用本书的严谨架构与观念进行更合乎实际的战略分析,进而拟定可实现的动态竞争战略。收录了陈教授历年来重要的学术论文与治学心得。
学术文章
学术研究
陈明哲教授的学术研究成果丰硕,发表了多篇在策略管理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论文。他与合作者共同提出了多维度的竞争动态框架,并探讨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以及企业如何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中繁荣。他的研究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实务界提供了宝贵的洞见。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