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季
李季(1892年-1967年),字,平江县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者之一。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1920年参与筹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为小组成员。1922年留学德国入法兰克福大学经济系,1925年归国任上海大学经济系教授、社会学系系主任。1927年任武汉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社会学教授。同年回苏州市,次年定居上海市,埋头笔耕。1920年出版的译著《社会主义史》由蔡元培作序。新中国成立后,任国家出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特约翻译。1967年2月在上海去世。
人物生平
1920年参与筹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为小组成员。1922年留学德国入法兰克福大学经济系,1924年转入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1925年归国任上海大学经济系教授、社会学系系主任。1927年任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社会学教授。同年回平江,次年定居上海,埋头笔耕。李季从1918年至1964年从事译著工作,出版600万字以上。1920年出版的译著《社会主义史》由蔡元培作序。新中国成立后,任国家出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特约翻译,1967年2月在上海去世。
1 为学英语“把凳子都坐矮了”听说记者寻访李季的足迹,退休后住在岳阳平江县城的75岁的李季堂侄李谦益特地赶回了老家。“李家高祖李玉田是爱新觉罗·旻宁年间翰林院待诏,他有5个儿子,因此,秀水村一带那时也叫‘五支堂’。到李季父亲李任农这一代时已发展到100多人。”
从小就聪颖过人的李季在当地私塾诵读“四书五经”,私塾老师见李季记忆惊人,就找到李季的父亲说:“你这孩子太聪明了,我根本就教不了。”建议李家将李季送到外面的学校去读书。李任农在听到私塾老师这一番话后,便将李季送到了岳州中学就读。
1912年,李季考入设在长沙市的湖南省高等商业学校,一学期后,崇尚新学的李季转入湖南高等师范学校。“他抱着先学好一门外国语,再学好‘治国平天下’之道的宏愿,到英文科就读,几无暇时,同窗契友戏谑他‘把凳子都坐矮了’。”1915年秋天,高师尚未毕业的李季考入北京大学英文科。
大学二年级时,李季用文言文翻译了著名学人辜鸿铭的英文社论。此举得到了正在北大任教的辜鸿铭先生的高度赞赏。一时间,李季成了北大的新闻人物,便从此走上了译著的道路。
2 将“阶级斗争理论”引进中原地区
1919年5月4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思想很是活跃的李季已经在前一年从北大毕业并被留校担任补习班的英语教员,以教师身份投入到“五四”运动之中。据1933年出版的李季自述其半生经历及对社会诸多问题看法的《我的生平》里所说:“新思潮震荡全国,真有‘一日千里’之势。”李季深受影响,努力从“小我”中挣脱出来,转而从国家与民族的命运“确定我的趋向”。
李季开始钻研社会学,由于当时国内的书刊满足不了他的求知欲,于是直接阅读英文原著,“看了三四个月新思想的书”。这阶段,李季一度是俄罗斯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信徒,日后他如此自我剖白:“我为什么这样容易相信托氏的学说呢?因为从儒教克己之说到他的‘无抵抗主义’,相隔不过一步,我一前进,即达到他的领域中了。”接着,李季遭遇了社会主义思潮:“不过旋因研究社会主义史,对于一般社会思想家和社会运动家的学说得到一个比较,知道他这种主义缺点甚多。同时自己从经验上也觉得一经相信他的说法,对于现状固然发生一种不满意的心理,但总只有消极的态度,而无积极的行动。”
“这样殊不能满足我的进取欲望,于是离开这个领域,而开始向着科学的社会主义坦途前进。”为了“从历史下手”,弄清楚风行国际的社会主义思潮的来龙去脉,李季开始着手翻译柯卡普的《社会主义史》。两个星期后,“各种困难,逐渐消灭,初稿已可应用,不必再易稿纸。”这期间李季另有教学管理工作,翻译只是一种“附属工作”,“然三个月之内,这部22万字的译品便告成功”。
该书译好后,李季原本想请辜鸿铭作序,因政见不同,李季不敢请教辜鸿铭,所敢烦劳的有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教授胡适,以及留校任教的张申府。在《社会主义史》译者序中,李季特别交待译书过程中“蒙蔡孑民先生代译好些德法文书报名,胡适之先生指示疑难之处,张申府先生改正各专名词的译音”,以申谢意。该书系统地论述了阶级斗争理论,1920年10月由上海新青年杂志社出版后影响很大,毛泽东多次在不同的场合说过,此书还是使他“得到关于阶级斗争启蒙的三本书之一”。
3 参与组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就在《社会主义史》出版前夕,陈独秀与李达等人准备筹建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此时,在枣庄市煤矿担任英文秘书的李季获悉后,立即辞掉山东的工作前往上海市参加筹建工作。1920年8月,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成立。
不久李季即随陈独秀南下广东省。陈独秀曾先后聘请李季为第一中学校长、广东省视学等职,都被李季以译事繁忙为由而辞去。于是,陈独秀投其所好,承诺筹建编译局,拟聘李季为驻英编译,以圆其英伦留学梦。怀着留学英伦的热望,李季离粤返家。为多些资费以作安家和留学之用,李季更将主要精力投注于翻译工作,就是回乡也不废译事。
在党的一大召开前夕,李季忙于办理出国留学事务,1922年辗转进法兰克福大学,1924年转入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归国后,李季进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任社会学教授。1927年7月,武汉因蒋介石和汪精卫合作反共,一时间,武汉三镇处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李季被迫连夜搭乘一辆火车逃回平江老家暂避风头。
“我伯父回乡也从事养猪、种植等体力劳动,并向乡亲宣传先进思想。”李谦益说。同时,李季也不忘翻译之事。“仍利用闲暇,拼命译书,在家两月余,共译就二十万字,计小书三本,连同在广州市所译之书,共有五十万字(大小两本)”。这三本在湘译成的书是:卡尔·马克思《价值价格及利润》、威尔《科学的社会主义之原理》、里普奈西《不要调和》。
4 后辈争相以李季为学习榜样
李谦益说自己从来没有见过伯父,但是他时常听到爷爷和父亲讲起伯父的故事。“我伯伯有个前妻一直呆在平江县。她叫伏利贞。”1950年,农会要求其退还农民的血汗钱。伯母让李谦益代笔给李季写信,并要求李季寄钱回来补偿农民。李季当即回信说:“我愿意把家里所有的钱都捐出来,你一切听从农会的安排。”
“我还曾经看到过我伯伯的一份聘书,是人民出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寄来的。我大约记得上面写着:李季先生,现指聘您翻译《马克思与恩格斯通信记》。上面还印着蓝色的印章。”李谦益说,他爷爷和父亲常对后辈们说:“李姓出了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你们要好好向李季伯父学习。我们这里读书的孩子都知道李季的故事,都争相以他为榜样。我们这里的学习氛围一直蛮浓,不少孩子考取了不错的大学。”
个人作品
主要成就
他从事译著40余年,出版600余万字。早年译有《社会主义史》,此书对毛泽东接受马克思主义有很大影响。还译有《通俗资本论》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国家出版总署特约翻译,译有《马克思恩格斯通讯集》、《现代资本主义》等。著有《马克思传》、《卡尔·马克思诗传》、《燕妮·马克思诗传》等,详尽介绍马克思生平与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融为一体,颇具特色。
社会活动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1920年8月,经魏经斯基等具体指导帮助,陈独秀、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又名施复亮)、陈公培等,在《新青年》杂志社开会筹备成立共产党,选举陈独秀为书记。尔后,吸收陈望道、沈定一、李达等加入党组织,并讨论研究起草了党章(草案)。至此,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上海小组成立,名字叫“共产党”。嗣后,上海小组陆续发展了邵力子、茅盾、李启汉、赵世炎、林伯渠、周佛海、刘伯垂等党员。不久,施存统、周佛海去日本,陈公培、赵世炎去法国,刘伯垂去武汉,陈独秀、林伯渠、袁振英(又名李震浪)、李季去广州市,这些党员后来分别成为各地党组织的发起人。至1921年7月,在沪的上海小组成员有李汉俊、俞秀松、陈望道、沈定一、李达、邵力子、沈雁冰、李启汉、杨明斋、李中、沈泽民等人。
人物事件
相关事件
1950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刘仁静的声明》:“我于1921年加入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工作。1927年,当中国大革命失败后,我在共产国际内部的斗争中,参加托洛茨基派的组织及活动……使我不能认识路线之正确,所以我在政治上长期的和党对立……”最后写道:“今后必须向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学习,我过去犯了严重的政治错误,以后决心在党及毛主席的领导下,为建设新中国而努力,谨此声明。”
与刘仁静声明同时刊出的还有《李季的声明》于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人民日报》还为他们的声明加了编者按:“……刘仁静和李季现在表示开始认识了自己过去的反革命罪恶。但是第一,他们的这种表示还不是诚恳坦白的,特别是刘仁静竭力不提自己的实际反革命罪恶行为,而只是把它们轻描淡写地说成是简单的‘思想上的错误’;第二,无论他们说得怎样,他们是否确实有所悔悟,仍然有待他们的行动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