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李希特
卡尔·李希特(Karl Richter,1926年10月15日-1981年2月15日),德国指挥家、管风琴家、大键琴演奏家。他在20世纪中叶对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音乐的演绎和录音有贡献,尤其以其对巴赫声乐作品的诠释而知名。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卡尔·李希特出生于普劳恩,早年在德累斯顿受教育,并加入德勒斯登十字合唱团。1949年在莱比锡市获得学位,师从Günther Ramin, Karl Straube 和 Rudolf Mauersberger。在同年,他成为了莱比锡托马斯教堂的管风琴师,巴赫也曾任此职长达27年。在1951,他移居慕尼黑,开始在音乐学院任教,并在圣马可教堂任管风琴师。1954年他还在慕尼黑巴赫合唱团和慕尼黑巴赫管弦乐团并担任指挥。在20世纪60和70年代,他游历世界各地,并在日本、美国、加拿大、东欧和苏联留下大量录音。1981年在慕尼黑一家酒店里死于心脏病突发,享年54岁,8天后下葬于苏黎世的Enzenbühl公墓。
演艺经历
李希特一生涉猎音乐作品十分宽泛,录音包含交响乐、合唱室内乐、协奏曲不同形式,时代横跨巴洛克作品、古典主义作品到浪漫主义作品,精道的是对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和格奥尔格·亨德尔作品的诠释。他受莱比锡市乐派的影响,追求巴赫作品的精神内涵,他利用强烈的节奏和音量对比来营造巴洛克时期的表达。在乐队上他并没有使用仿古乐器,而是选用现代乐器来追求巴洛克的平衡感。
他在键盘演奏上也颇有建树,管风琴和羽管键琴都很拿手,擅长巴赫的键盘作品。
1958年,李希特开始与录音厂牌Archiv合作,为Archiv公司录制巴赫的《马太受难曲》,之后他又录制了巴赫创作的几部康塔塔唱片,获得了人们的好评,确立了他在演奏巴赫声乐作品方面的稳固地位。60年代,李希特录制的《圣诞清唱剧》《B小调弥撒》和《约翰受难曲》也和他录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康塔塔一样好。70年代,使李希特引以自豪的是,他挑选了一批合唱队员和器乐演奏家,并在许多优秀艺术家和歌手的支持下,为 Archiv 录制了巴赫64部康塔塔全集。
主要作品
卡尔·李希特是演绎巴赫的权威,他生前录制了很多巴赫作品的录音。著名的录音有:(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巴赫)《马太受难乐》《约翰受难乐》(巴赫)《b小调弥撒曲》(格奥尔格·亨德尔)《弥赛亚》等。卡尔·李希特对于用仿古乐器演奏巴洛克音乐的古乐运动并没有随波逐流,他更注重在“神”而非“形”上去再现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音乐贡献
李希特的录音作品涵盖了巴洛克到浪漫主义时期的多种音乐形式,包括交响乐、合唱、室内乐和协奏曲。他的演奏风格受到莱比锡市乐派的影响,追求音乐的戏剧性和表现力。在巴赫和亨德尔作品的诠释上,李希特特别注重作品的精神内涵,而非仅仅模仿古乐器的音色。他的键盘演奏获得赞美,尤其是在管风琴和大键琴上的演绎。
李希特与Archiv唱片公司的合作为他的音乐生涯增添了光彩。他为Archiv录制了巴赫的《马太受难曲》以及多部康塔塔,这些录音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在1970年代,他还完成了巴赫64部康塔塔的录音全集。此外,他的录音作品还包括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约翰受难曲》《B小调弥撒》以及格奥尔格·亨德尔的《弥赛亚》等。
人物评价
他,是一位德国指挥家。1926年生于德国中部普劳恩(Plauen)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后就学于莱比锡市宗教音乐学院。在这里他饱受以巴赫为代表的德国音乐传统的熏陶,20岁即成为德累斯顿基督教堂的唱诗班指挥,1949-1950年期间任莱比锡托马斯教堂管风琴师,这里正是巴赫200年担任过的职务。1951年移居慕尼黑,任马可教堂音乐总监,并在慕尼黑音乐学院任教。1953和1955年,先后组建了慕尼黑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合唱团和慕尼黑巴赫乐团,积极推广巴赫的音乐。在他的悉心指导下这两个音乐团体很快获得了国际性的声誉。
可惜,上帝似乎不想再让他风光下去了。1981年他与世长辞,终年只有55岁。
李希特的演奏风格源自莱比锡市乐派传统。面对战后蓬勃兴起以仿古乐器演奏巴罗克音乐以力求原样再现的古乐风潮,李希特并没有随波逐流,他的乐团仍使用现代乐器。他把精力主要用在研究巴赫音乐乐谱的内涵上,准确把握每一个音型的表情及含义,在“神”而不是在“形”上去再现巴赫。
卡尔·李希特对音乐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