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库斯科

库斯科

库斯科(西班牙语:Cuzco 或 Cusco,[ˈkusko];克丘亚语:Qusqu,[ˈqɔsqɔ]),是秘鲁东南部的一个城市,位于安第斯山脉的乌鲁班巴谷附近。它是库斯科大区和库斯科省的首府,海拔约为3,400米(11,200英尺)。库斯科是秘鲁第七大城市,2017年人口为428,450人。这座城市是印加帝国从13世纪到16世纪西班牙征服时期的首都。1983年,库斯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遗产,称号为“库斯科古城”。它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每年接待近200万游客。秘鲁宪法(1993年)将其指定为秘鲁的历史首都。库斯科的面积为385平方千米。

历史

库斯科长期是土著人的重要中心,是印加帝国(13世纪 - 1532年)的首都。许多人认为这座城市是按照圣动物美洲狮的形状规划建造的。1533年11月15日,西班牙探险者弗朗西斯科·皮萨罗正式抵达库斯科,并对其进行了征服。西班牙人在广场周围建造了石拱廊,至今仍然存在。主大教堂和耶稣会教堂都直接面向广场。在1536年由Sapa Inca Manco Inca Yupanqui领导的库斯科围城期间,他从西班牙人手中夺回了城市的控制权。尽管围城持续了10个月,但最终未能成功。Manco的部队只能短暂地夺回城市。他最终撤退到Vilcabamba,这是新成立的小型新印加国的首都。在那里,他的国家又存活了36年,但他再也没有能够返回库斯科。在整个冲突和西班牙殖民美洲的数年中,许多印加人死于天花流行病,因为他们没有对这种当时在欧洲人中流行的疾病产生免疫力。

地理与气候

库斯科延伸至Huatanay(或Watanay)河谷。位于库斯科结(Knot of Cusco)东端,其平均海拔约为3,400米(11,200英尺)。其北部是Vilcabamba山脉,山脉高度在4,000至6,000米(13,000至20,000英尺)之间。最高峰是Salcantay(6,271米或20,574英尺),位于库斯科西北约60公里(37英里)处。库斯科拥有亚热带高原气候(柯本气候分类Cwb)。它通常干燥和温和,有两个明确的季节。冬季从5月到9月,阳光充足,偶尔夜间结冰;7月是最冷的月份,平均气温为9.7°C(49.5°F)。夏季从10月到4月,气温温暖,降雨量充沛;11月是最温暖的月份,平均气温为13.3°C(55.9°F)。尽管霜冻和冰雹很常见,但最后一次报告的降雪是在1911年6月。气温通常在0.2至20.9°C(32.4至69.6°F)之间,但有史以来的气温范围在-8.9至30°C(16.0至86.0°F)之间。阳光小时数在7月达到高峰,相当于北半球的1月。相比之下,2月,相当于北半球的8月,阳光最少。

库斯科的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的兴盛带动了库斯科经济的发展,使这一历史古城重现了当年的繁华景象,成为了秘鲁首屈一指的旅游城市。在库斯科城内,旅行社、旅馆、饭店、工艺品商店随处可见,可以满足游客在吃、住、行、玩、购物等方面的不同要求。而绝大多数当地居民也都在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工作,素质较高。

旅游业

旅游业自21世纪初以来一直是库斯科经济的支柱,每年吸引超过120万游客。2002年,库斯科从旅游业获得的收入为8.37亿美元。2009年,这个数字增加到了24.7亿美元。由于COVID-19大流行,旅游业已经大幅下降。

世界遗产

库斯科古城位于秘鲁安第斯山脉,在印加统治者帕查库蒂之下发展成为一个复杂的城市的中心,具有独特的宗教和行政的职能。古城的四周是清晰可见的农业,手工业和工业区。

当十六世纪西班牙人占领这块土地时,入侵者保留了原有的建筑,但同时又在这衰落的印第安城内建造了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和宫殿。

历史遗址

库斯科是古印加帝国的首都。

库斯科(有资料译为“科斯科”)古城位于秘鲁安第斯山脉海拔3410米的东安第斯山脉丰饶的山谷中。这里气候宜人,崇山峻岭和葱郁的林木围绕在城市的四周。因而又有“安第斯山脉王冠上的明珠”的美称。在克丘亚语中,“库斯科”,意为“肚脐”(另一资料:意为“世界的中心”)。

11世纪印加帝国初期,皇帝曼科卡巴克主持兴建了这座城市,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和征服之后,在辽阔的印加帝国时代达到它的顶峰,库斯科发展成为帝国的首都和神圣的城市,是印加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宗教中心。帝国的社会组织是非常等级制的,这种观念影响了城市的设计布局。

印加帝国统治下,库斯科是一座用巨大石头装饰外部与广场接壤的城镇。殖民者保持着泥瓦建筑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了新的建筑结构。数量众多的狭窄的石板街道在印加泥瓦建筑的两个城墙间蜿蜒,就像石头走廊。巴洛克和混血人种的教堂的圆屋顶与城市广场毗邻。离市中心稍远的地方,分布着白色外墙的低矮民居。

尽管库斯科的地形高低起伏,印加首都依据直角方式设计。直线的布局和中央广场为库斯科提供了四条道路连接帝国的行省,而且反映出文艺复兴的都市规划原则适用于新世界的城市规划

1533年11月15日西班牙殖民者攻破了这个城市,使之遭到毁灭的命运(另一资料:1536年,西班牙征服者接管了库斯科城)。经过内战岁月之后,城市在同一时期与波托西并入秘鲁总督管辖区,利马城成为首都。城市化发展时期,库斯科印加城市的布局得到保护。

16世纪,新的城市规划者在印加广场上增加了德阿马斯广场。他们的工作也保护了其他的城市广场和印加棋盘式街道布局。17世纪,库斯科的经济依赖于波托西的矿山而繁荣,然而1650年的大地震使重建的城市遭到破坏而毁于一旦。

1670年城市按照巴洛克风格重建,并使它成为艺术中心。库斯科的主要建筑物属于这一时期。

西班牙人并没有把印加人的神庙,城墙完全销毁,而是在它们的基础上再建自己的教堂,修道院,所以在库斯科常常能看到一个建筑里存在了两种风格,两种文明,而水乳交融。好比著名的Santo Domingo教堂,就是建筑在印加帝国的太阳神庙的基础上。还有兵器广场(Plaza de Armas) 的库斯科大教堂,它的藏品“最后的晚餐”世界闻名。这可不是达芬奇的原画,Marcos Zapata的模仿之作创意非凡,耶稣和他门徒面前的餐桌上摆的竟是印加人的佳肴—豚鼠因此,库斯科的建筑既有印加帝国的痕迹,又有西班牙的风格。

库斯科城遭受了三番五次的被毁又重建的命运,所幸的是虽然几经风雨,但城中仍保留有大量有价值的遗迹。1790年,库斯科整座城市被占领。这以后,与波托西的矿山息息相关的利马,享受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繁荣,库斯科则随着利马的兴起而衰落。

在库斯科城内,印加帝国时代的街道、宫殿、庙宇和房屋建筑仍保存完好,在城中心的武器广场正中,秘鲁民族英雄,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先驱图帕克·阿马鲁二世的全身雕像耸立在那里,广场四周则环绕着西班牙式的拱廊和四座天主教堂。

广场东北是建在高耸的金字塔顶的太阳庙、月亮神庙和星神庙。左右对峙的蛇神殿和太阳女神大厦的墙壁遗迹位于广场东南。为迎接帝国军队凯旋归来的欢庆广场坐落在武器广场的西南,当地人把欢庆广场称为“库西帕塔”。陈列着印加帝国时期的陶器、纺织品、金银器皿和雕刻碎片等的考古博物馆位于这两个广场附近。

城中还有1692年建立的大学。

1983年,城市中的古城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登录名称为科斯科古城。

主要建筑

库斯科的主要建筑是萨克萨瓦曼圆形古堡和大教堂。

萨克萨瓦曼圆形古堡

萨克萨瓦曼圆形古堡世界闻名,距库斯科城1.5公里处,举世闻名的萨克萨曼圆形古堡是举行“太阳祭”的地方。古堡是古代美洲原住民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它建筑在一个小山坡上,是俯瞰全城的巨大防御系统。从上至下有三层围墙,每一层墙高达18米,长540米,均用巨石垒砌而成。

古堡高处有3座塔,上塔是圆柱体,塔内有温泉。古堡下层台阶用石板铺成,长达800米。古堡地下有用石头砌成的网状地道,它和3座塔楼相通。古堡最高处是由3座塔楼围起来的一个非常整齐的三角形。圆柱体主塔基层呈放射状。其他两座塔呈正方形,是驻军之处。

据说其主堡是由印加王帕查库蒂于15世纪70年代动工修建的,持续了50多年,直到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之前还没完全竣工。这里也是印加王的行宫。

这一宏伟壮观的建筑群显示了印加帝国的强大,从建筑艺术上,其结构新颖而复杂,建筑庞大而坚固,是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最伟大的古建筑之一。

大教堂

另一主要建筑是大教堂,大教堂顶端的福音钟楼悬挂着一口130吨重的大钟,据说是南美大陆最大的钟,钟声能传到40千米之外。

相关事件

受强降雨影响,当地时间2024年2月26日,秘鲁政府发布一项最高法令,宣布该国包括库斯科在内的17个大区进入为期60天的紧急状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