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法
张玉法(1935/1936年2月1日—)是一位历史学家,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研究所和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他于1949年从山东省移居台湾,并在台湾大学获得学士。张玉法曾担任“中央研究院”现代史研究所所长,并于1992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人物生平
张玉法,是台湾著名历史学家,出生于中国山东,因国共内战而成为流亡学生,辗转自山东南下,1949年入澎湖防卫司令部子弟学校,在那并亲身目睹了不少以其师长为对象的白色恐怖事件,后来考上台湾师范大学史地系。
现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专研中国近现代史。著作等身,作品有《清季的立宪团体》、《清季的革命团体》、《民国初年的政党》、《辛亥革命史论》、《中国近代史》……等十多部。他的《中国现代史》是台湾各大学历史课程的常用教科书。
1977年,张玉法交由东华书局出版《中国现代史》,因太过于畅销,竟遭检举。当时警总质疑他:“在书中为何用西元而不用民国纪年?”
现代西方比较历史方法的提倡当推张玉法。1978年9 月,张玉法在近史所讨论会上提出了《浅论比较历史》的报告。
在报告中,他认为比较历史有广、狭两义。就广义的来说,有三种研究方向:
一是比较各国史家治史的方法和缺点,了解国与国之间历史学、文化和政治的差异;
二是将不同学科的社会科学家对同一史事的看法拿来比较,由异中求同,得到没有偏见的历史解释,这就是“科际整合”;
三是史家治史常以不同史观解释历史,如能经过比较,去除偏见,当能了解历史的真面貌。狭义的比较历史是指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比较,这也是张玉法所要加以讨论的比较历史。他认为“比较历史是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异同(resemblances and differences),以及何以异,何以同”。以范围而论,主要有区域比较和时代比较。
比较历史的价值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使人们了解历史中真正伟大的事物归属于谁;
二、它有助于人们寻找历史规律。这里所说的历史规律是片面的,而不是概括的;
三、人类历史上的国家民族偏见,只有靠比较才能消除;
四、许多历史经比较后,原来的一些解释要加以修订。
他是研究清末民初社会政团、政党的著名学者,全面探讨立宪团体、革命团体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并由此论证辛亥革命是一场“全民革命”。1
982年在美国亚洲学会于芝加哥召开的年会上,他与大陆学者章开沅教授公开辩论辛亥革命的性质,成为史坛之美谈;
1990年他与蒋永敬教授等到中山市出席“孙中山与亚洲国际学术讨论会”,是为海峡两岸学者同堂研讨辛亥革命、研讨孙中山的第一次,为促进两岸学术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
人物作品
《先秦时代的传播活动及其对文化与政治的影响》 (台北嘉新基金会 1966年 206页)
《先秦的传播活动及其影响》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93年 272页)
《清季的立宪团体》 (近史所专刊之28 1971年 554页)
《清季的革命团体》 (近史所专刊之32 1975年 746页)
《中国现代史》 (台北东华书局 1978年 769页,2001年增订版882 页)
《中国近代现代史》 (台北东华书局 1978年 469页)
《中国现代史略》 (台北东华书局 民1978年 300页)
《历史学的新领域》 (台北联经出版公司 1979年 228页)
《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山东省(1860-1916)》 (近史所专刊之43 1982年 885页)
《民国初年的政党》 (近史所专刊之49 1985年 584页)
《中国现代政治史论》 (台北东华书局 1988年 309页)
《历史讲演集》 (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1991年 446页)
《近代中国工业发展史》 (台北桂冠图书公司 1992年 298页)
《辛亥革命史论》 (台北三民书局 1993年 617页)
《 中华民国史稿》 (联经 1998年初版 2001年修订版)
《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 (东大1999年 5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