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odenal bulbar ulcer),发生于十二指肠球部的消化性溃疡。发病率高于胃溃疡,本病的发生多与黏膜损害因素增强(如胃酸等)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临床特征性表现为“腹痛”。
疾病病因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因和发病机制是多因素的,损伤与防御修复不足是发病机制的两方面。损伤因素包括:
胃酸与胃蛋白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以高胃酸分泌起主导作用)。
幽门螺杆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的Hp感染率可高达90%以上,根除Hp有助于PU的愈合及显著降低溃疡复发)。
药物(布洛芬、吲美辛、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是导致消化性溃疡最常见药物)。
黏膜防御与修复异常。
部分消化性溃疡患者有明显的家族史,存在遗传易感性。
以嗜酒、吸烟、爱食酸辣味或胃酸过多为其主因;亦可因坚硬食物刺伤等引起。
疾病症状
冬春换季期间多发,典型症状为进餐相关的节律性上腹痛,多表现为饥饿痛或夜间痛、进餐缓解,腹痛可被抑酸或抗酸剂缓解。
部分病例仅表现上腹胀、上腹部不适、厌食、嗳气、反酸等消化不良症状。还有一类无症状性溃疡,这些患者无腹痛或消化不良症状,而以消化道出血、穿孔等合并症为首发症状,可见于任何年龄,以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患者及老年人多见。
疾病检查
X线剂造影:十二指肠球部前壁见一约黄豆大小影,周围显示有柔软的透光区,黏膜皱呈车辐状向龛影纠集,球部大弯侧有切迹样凹陷。
CT检查:对于穿透性溃疡或穿孔,可以发现穿孔周围组织炎症、包块、积液,对于游离气体的显示甚至优于立位胸片。另外,对幽门梗阻也有鉴别诊断的意义。
Hp检测:有消化性溃疡病史者,无论溃疡处于活动还是痕期,均应考虑Hp检测。
其他检查:血常规、粪便隐血有助于了解溃疡有无活动出血。
疾病诊断
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节律性上腹痛、非甾体类抗炎药服药史等是疑诊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史。胃镜检查可以确诊。不能接受胃镜检查者,上消化道钡剂发现龛影,可以诊断溃疡,但难以区分其良恶性。
本病需要与胃癌、促胃液素瘤、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相鉴别。
如果有节律性上腹痛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请医生明确诊断。
超声对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敏感度较高,超声可以通过对球壁黏膜层或以下层次局限性缺损凹陷作出诊断,不仅可以观察溃疡灶的部位、大小、深度、数目,判断溃疡的活动和愈合,有无溃疡穿孔征象,而且方法简便,无创无痛,具有很高的诊断率,但对表浅或较小及特殊位置的球部溃疡诊断没有胃镜准确。因为胃镜可对胃、十二指肠黏膜直接观察及摄影,并在胃镜下可对病灶进行活检,有助于进一步定性诊断,胃、十二指肠超声造影则是通过造影剂附着于病灶表面而引起的影像学改变来间接诊断。但胃、十二指肠超声造影不仅可观察胃、十二指肠黏膜表面,也可同时观察其胃、十二指肠壁结构及胃、十二指肠外器官情况,其优越性是:简单易行,价廉可靠,病人易于接受,避免了胃镜检查的痛苦,可反复随诊观察。
疾病治疗
治疗原则
奥美拉唑药品具有酶抑制作用也有人认为奥美拉唑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复发率比雷尼替丁的复发率低,并认为奥美拉唑短期溃疡愈合率高于雷尼替丁,而1年复发率明显低于雷尼替丁组。奥美拉唑短程治疗时溃疡愈合率高于雷尼替丁,而长程治疗时1年累计复发率明显低于雷尼替丁,由于奥美拉唑对酸抑制程度大而且时间长,因此,临床上可迅速缓解症状,加快溃疡的愈合。
药物治疗
抑制胃酸分泌:主要采用的药物有替丁类和拉唑类两大类,其中首选拉唑类药物,其可在2~3d内控制溃疡症状。
根除幽门螺杆菌:通常采用PPI+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杀菌2周,对有合并症和经常复发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应追踪抗幽门螺杆菌的疗效,一般应在治疗至少4周后复检Hp,避免在应用PPI或抗生素期间复检Hp出现假阴性结果。
保护胃黏膜:主要包括铋剂(服药后常见舌苔和粪便变黑,肾为铋的主要排泄器官,故肾功能不良者应忌用铋剂)、弱碱性抗酸剂(常用铝碳酸镁、磷酸铝、硫糖铝、氢氧化铝凝胶等)。
内镜和外科治疗
以下情况需要采取内镜和外科治疗。
当出现并发消化道大出血经药物治疗无效时。
急性或慢性穿孔。
疑有癌变。
疾病危害
可导致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如治疗不及时可危及生命。
疾病预后
有效的药物治疗可使消化性溃疡愈合率达到95%以上,青壮年患者消化性溃疡病死率接近于零,老年患者主要死于严重的合并症,尤其是大出血和急性穿孔,病死率<1%。
疾病预防
适当休息,减轻精神压力。
改善进食规律、戒烟、戒酒及少饮浓茶、浓咖啡等。
停服不必要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其他对胃有刺激或引起恶心、不适的药物,如确有必要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和其他药物,建议和食物一起或餐后服用,或遵医嘱加用保护胃黏膜的药物。
参考资料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因-治疗方法-鉴别,检查,预防,日常生活护理-注意事项-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https://www.dayi.org.cn/disease/1160825.2021-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