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花崖爬藤
角花崖爬藤(学名:Tetrastigma ceratopetalum C. Y. Wu)是葡萄科崖爬藤属的植物,为木质藤本。
形态特征
叶为鸟足状5小叶,小叶倒卵椭圆形或倒卵披针形,长5-12厘米,宽2.5-5厘米,顶端短尾尖或急尖,基部楔形,侧小叶基部不对称,边缘每侧有4-9个锯齿,齿尖锐,上面绿色,下面浅绿色,两面均无毛;侧脉5-8对,网脉上面突出,下面不明显;叶柄长3-7.5厘米,中央小叶柄长0.5-1.5厘米,侧生小叶总柄长0.5-1.8厘米,侧生小叶有短柄或近无柄,无毛。花序着生于侧枝顶端、腋生或假顶生,腋生者下部有节,节上有苞片,呈复二歧聚伞状花序;花序梗长1-6厘米,无毛;花梗长2-4毫米,无毛;花蕾瓶状,高1.5-2毫米,顶端近截形;萼杯状,边缘呈波形,无毛;花瓣4,椭圆形,高1.3-1.5毫米,顶端有小角,外展,无毛;雄蕊4,花丝丝状,长约1毫米,花药黄色,卵椭圆形,长约0.9毫米,宽约0.7毫米,在雌花内雄蕊较短而败育;花盘明显,4浅裂,在雌花内不显著,呈环状;子房卵锥形,下部与花盘合生,花柱短,柱头4裂。果卖倒卵球形,直径1-2厘米,成熟时紫黑色,有种子2-3颗;种子三角状倒卵形,顶端圆形或微凹,基部急尖,背面中棱脊不明显,种脐在种子背面中部向上呈带状披针形,两端渐狭,边缘有尖锐肋纹,腹面中棱脊尖锐突出,两则洼穴明显,呈狭带形,从基部向上斜展达种子上部2/3处,上宽下窄,周围有突出横肋。花期4-5月,果期9-12月。
分布范围
角花崖爬藤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等地,尤其在云南西畴的模式标本最为典型。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栖息环境
生长于海拔1,200米至1,800米的山坡岩石灌丛中或混交林中。
相关种群
七小叶崖爬藤(植物分类学报)
木质藤本,茎多瘤状突起。小枝圆柱形,皮孔明显,有纵棱纹,无毛。卷须二叉分枝,相隔2节间断与叶对生。叶为鸟足状7-8小叶,中央小叶倒卵长椭圆形或披针形,长8-15厘米,稀长达21厘米,宽2-7厘米,侧生小叶长2.5-15厘米,每侧边缘有5-15个锯齿,上面暗绿色,下面浅绿色,两面均无毛;侧脉5-9对,网脉不明显;叶柄长3-10(18)厘米,中央小叶柄长0.8-2厘米,侧生小叶柄极短或近无柄,侧生小叶总柄与中央小叶柄近等长,稀有时或长或短,无毛。花序长4-13厘米,比叶柄短、近等长或长于叶柄,腋生,在侧枝上通常与叶对生或假顶生,二级分枝4,成伞状集生,三级以后分枝成二歧状;花序梗长5-8厘米,被短柔毛;花梗长1-3毫米,被稀疏短柔毛;花瓣4,长椭圆形或卵圆形,高1.3-1.7毫米,顶端突出呈风帽状,无毛;雄蕊4, 花丝丝状,花药黄色,卵圆形,长宽近相等,在雌花内雄蕊比雌蕊长,败育花药三角形;花盘在雌雄花中均发达,4浅裂;子房下部与花盘合生,花柱不明显,柱头扩大,浅4裂。果实成熟时紫色,球形,直径0.8-1.5厘米,有种子3-4颗;种子倒卵三角形,顶端凹,基部渐狭成喙,背面凸起,种脐在种子背面下部1/3处向上呈带形渐狭到顶端接近凹处,两侧横肋明显突出,腹面中棱脊突出使腹部成两个侧面,两侧洼穴接近种子基部或从中部呈沟状斜向上伸展达种子上部1/3处,外侧横肋显著突出。花期6-7月,果期10月至翌年3月。
产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生山谷林中或灌丛中,海拔1000-2500米。缅甸和越南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云南。
本种花序上毛变化较大,典型的标本花序分枝上被短柔毛,以后脱落几无毛。本种与喜马拉雅崖爬藤T. rumicispermum (Laws.) Planch.相近,但后者为鸟足状5小叶,叶缘具细牙齿,显著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