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元廊桥
庆元县廊桥,不但具有全国数量最多、历史最悠久、历史沿革最具连贯性的特点,而且全国现存寿命最长、单孔廊屋最长、单孔跨度最大的木拱桥均在庆元境内,堪称当世一绝。泰顺廊桥如瑰宅镶嵌于群山之间,无声无息,如梦似幻。它们或凿石为梁,或叠木为拱,或横跨悬崖峭壁之上,或静卧小溪碧波之上,与周围的青山绿水融为一体,构成一幅幅精美的画卷。
廊桥概况
廊桥,别名风唇足纲桥、虾姑桥,是在桥面上盖建廊屋而形成的特殊桥梁。根据桥体构造和用材不同,又有木拱廊桥、木撑架廊桥、木平梁廊桥、石拱廊桥之分。
其中木拱廊桥(又称喜鹊窝桥)不仅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品类,而且是世界桥梁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个品类,如今在我国能保存下来的为数极少,只在浙南闽北的丽水市、温州市、南平市、宁德市几个地市有发现。
历史沿革
据光绪版《庆元县志》载,当时庆元有宋朝以来修建的各式廊桥230多座。目前庆元县境内现存各类泰顺廊桥100多座。
全国有确切纪年、现存寿命最长的木拱廊桥——如龙桥、全国现存单孔跨度最大的明代木拱廊桥——庆元兰溪桥、全国廊屋最长的单孔木拱桥——黄水长桥、全国有史料记载时间最早的木拱廊桥——大济双门桥和甫田桥,均在庆元境内。
庆元木拱廊桥历史沿革最具连贯性,宋、元、明、清各朝代建造的木拱桥庆元境内均有分布。
构造特点
庆元木拱廊桥构造科学,造型美观,是古典主义建筑艺术中的奇葩。
木拱架部分,用数十根粗大圆木,纵横交错成拱,形似“喜鹊窝”。整个拱架不用一钉一铆,“八”字型榫卯结构体系,具备抗压、抗侧移的作用。
木拱架与廊屋连接部分,用桥两端四根“将军柱”(也叫天门柱),从木拱架底垫木直通廊屋顶部,使廊屋与木拱架浑如一体,重心下移至底,稳定重心。
桥面部分,桥面板上依次铺箬叶、木炭、沙石料,最后砌鹅卵石或香糕砖,具有通风、散气、防腐功效。
桥屋造型,集屋宇建筑之大成,廊、楼、亭、殿、阁等应有尽有。天花龙凤、中梁八卦、雕梁画栋、五彩缤纷。挡风板上设各种几何图型的窗口,与廊屋外的自然风景构成天然的扇画、花瓶画、桃符画、月宫画,巧夺天工。
工艺特点
庆元廊桥不仅造桥工艺精湛,而且具有广泛功用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除了通常意义人们衣食住行所需的交通外,它还与生态环保、休闲娱乐、文赋书画、民俗祭祀等紧密相关。
古代建筑讲究风水,把泰顺廊桥建造放到至关重要的地位,一般都是选址在村庄的水尾。为了“补救风水”,庆元县先人把造廊桥作为首选,附之庙堂,植上日本柳杉、红豆杉、松、柏、垂柳,互为烘托,宛如屏风,使村落整体形成八卦形环状单元景观。人们对趋福避凶的心理追求,形成了村民兴建廊桥、自觉保护廊桥和风水林的良好风气。
庆元廊桥是人们重要的社交娱乐之处。庆元廊桥以它独特的风姿,横跨在溪流山谷之上,方便了村民之间的交往,促进了村寨之间的联系,沟通了与外界的交流。人们在廊桥上休息聊天、遮风避雨、避暑乘凉、聚会交易,浓厚的乡土气息悠然置于青山绿水之间。多少代来,人与桥弹奏着和谐的音符。
文化内涵
庆元廊桥文化底蕴深厚。廊桥是显示一个地方的经济实力、文化品位、人文景观的特殊场所,一向为文人墨客所钟爱。各类桥记、题字、对联、诗赋、雕刻、廊画、书法一应俱全,丰富多彩。庆元廊桥流传着许多美丽的民间故事。教育故事、爱情故事、风水故事、帝王神仙趣事等广为流传。
泰顺廊桥还是人们祭祀的重要场所。廊桥与佛庙、道观、社堂相结合也是庆元廊桥一大特色。桥中央多设有神,供奉最多的是观音及金童玉女,地方神灵陈夫人、马夫人、土地公、社主等。廊桥成为乡民寄托美好愿望之所,或保安康,或求财增寿,或求子添女,或求取功名。桥上的神龛和祭祀活动,给古廊桥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庆元廊桥也是一部革命史。从1933年到1949年,红军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红军挺进师、闽东独立师、闽北独立师等在庆元县频繁活动,革命前辈的足迹踏遍了庆元的古道廊桥,赋予庆元廊桥红色的神韵。竹口后坑桥就因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此与敌发生过一场战斗又名“红军桥”。
庆元廊桥自产生就属于民众共有性,其公用性也是任何古典主义建筑难以比拟的,是一种人性化的古典建筑。建桥修桥护桥的资金绝大多数是募捐集资为主,家族民建为次,官资民助为辅。
庆元廊桥是庆元古代劳动人民实践和智慧的结晶,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历史、艺术价值。庆元廊桥不仅是庆元人民的宝贵财富,而且是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
廊桥文化
中国·庆元廊桥博物馆
庆元廊桥博物馆采用“桥馆合一”的建筑理念来诠释廊桥文化,外形古朴典雅,总面积约2060平方米。博物馆以廊桥为主题,从历史、技艺、自然、人文、保护等方面来解读廊桥文化,集收藏、展示、教育及研究于一体,对廊桥传统文化的整合、创新及提升有着之分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给前来参观的人以更真实的感受,中国·庆元廊桥博物馆在陈列展览中,运用了幻想成影、3D动画、红外感应等多媒体高科技手段,还制造了一定数量的廊桥模型供游人参观。这一举措,既体现出庆元县所拥有的精湛的木工廊桥营造技艺,同时,通过实物资料的陈列与现代化艺术陈列手段的相结合,更是全方位的提成廊桥博物馆的展陈水平。
据悉,庆元县地处浙闽交界处,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是我国现存古廊桥最多、最集中的县,素有“古廊桥天然博物馆”和“廊桥之乡”的美称。全国现存寿命最长的如龙桥,单孔廊屋最长的黄水长桥,单孔跨度最大的庆元兰溪桥,有史料记载时间最早的双门桥、甫田桥和全国最长的木拱廊桥洲桥均在庆元县内。
庆元廊桥文化的动人之处,不仅在于它那精湛的技艺,更在于庆元廊桥与当地民众的息息相关:除了日常交通外,它还影响着人们的休闲娱乐,民俗祭祀,古典主义建筑等。
庆元县的泰顺廊桥,在科学’文化、艺术等方面都有着极高的价值。他就像一根线,串起了庆元的历史,同时,庆元的廊桥,也是历史中的颗颗明珠。
保护历程
近年来,庆元县不断加大了廊桥的保护开发与宣传工作。
加强了廊桥文物保护工作,如龙桥、后坑桥、庆元兰溪桥、袅桥等得到及时修复,二十多座廊桥被列入国家、省、县级文保单位;
2004年成立了木拱廊桥抢救保护领导小组和古廊桥保护与开发协会,并全面开展了廊桥普查工作;
2004年、2007年县政府两度与各乡镇部门签订泰顺廊桥保护责任状;
2004年,庆元县举办了浙闽木拱廊桥保护与开发研讨会,并与相关县市联合签署《关于开展浙闽两省木拱廊桥保护研究与开发区域合作的倡议书》;
2005年,庆元后坑木拱廊桥保护项目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卓越奖”,并于2007年5月在庆举办颁奖典礼;
2007年发起古廊桥爱心认护活动,发动社会各界参与廊桥保护,目前已有五座廊桥得到认护或认修;
中国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分别于2004年8月和2006年10月到庆摄制廊桥专题节目,浙江电视台《亚妮专访》来庆拍摄廊桥专题节目,海峡卫视、天津广播电视台等于2008年1月来庆拍摄廊桥专题节目;
县里先后制作了泰顺廊桥IP电话卡、廊桥扑克和名片进行宣传;
2007年编辑出版发行《中国廊桥之都——庆元》一书;
2007年,县城动工重建元代蒙州桥,使古代建桥工艺再次重现。
2008年1月,庆元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廊桥之乡”。
2008年6月,“庆元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
庆元廊桥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庆元廊桥的影响力日益扩大。
庆元廊桥保护、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将极大促进本县旅游、文化、经济、社会的发展,并更好地使庆元人民追求人文和谐、永续发展的精神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弘扬。
廊桥特征
数量最多
目前庆元有各类廊桥97座,其中木拱廊桥21座,平梁廊桥26座,石拱廊桥50座。庆元廊桥的数量,分别占全市(150多座)、全省(220多座)的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是全国廊桥最多的县。(注:廊桥主要存在于浙南、南平市地区)
时间最早
大济甫田桥和双门桥是目前全国有文字记载时间最早的木廊桥,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比北宋青州市(史称木拱桥最早的发祥地)出现的虹桥要早10多年,比《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早100多年,而且比现存各地发现的木拱桥始建最早的记录——闽清合龙桥早110多年。假如能够加以证实,那么《中国古桥技术史》木拱部分将因庆元县的发现而改写。另外,我县木拱廊桥历史沿革极具连贯性——宋、元、明、清各朝代建造的都有(这在全国也是独有的)。据文字记载,始建于宋代的有甫田桥、双门桥,始建于元代的有蒙淤桥、半路亭桥、咏归桥,其余则分别建于明、清时代。而且,我县木拱廊桥国保、省保、县保一应俱有,文保体系在全国最为完整。
质量最高
各类廊桥中,木拱桥不仅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品类,而且是世界桥梁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个品类,如今在我国能保存下来的木拱桥已为数极少,被人们称为活化石,只在浙、闽两省的丽水市、温州市、南平市、宁德几个地市有所发现,总数仅为100座左右。现存于我县境内的如龙桥,建于明天启五年(公元1624年),距今已有391年历史,如龙桥的结构复杂,工艺精湛,功能完备,建筑上颇具宋代遗风,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全国木拱廊桥中唯一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庆元廊桥在构造上非常科学,一是底下的木拱架用数十根粗大圆木,科学利用力学原理,纵横拼接对拱而成“八”字型结构,虽无一钉一铆,却牢固异常。二是桥两端4根将军柱(也叫天门柱),从木拱架底垫木直通到廊屋顶部,使廊屋重心下移至底,稳定了重心。三是桥面板上先铺叶,箬叶上铺木炭,木炭上才是砂石料,砂石料上再铺鹅卵石或香糕砖,具有通风、散气、防腐功效。此外,从庆元廊桥看,其“三折边”、“五折边”、“交叉木”的木撑拱构架建造已非常成熟,科学地解决了受力问题。
审美情趣
庆元廊桥集山、水、屋、桥于一体,既美观实用,又有深沉的民俗文化渊源,在惊叹自然造化与巧匠神工之余,又能激起缕缕思古之幽。从建筑学的角度看,庆元廊桥熔传统楼台轩的建筑风格和造桥技术于一炉,廊屋部分檐牙高喙,钩心斗角,桥身则单孔横跨,缺月欲圆。从视觉的角度看,廊桥之美还在于山水之胜,在深山清幽之所,在绿树掩映之间,一座阁楼高耸的廊桥忽然映入眼帘,真有如入蓬莱仙境的感觉。水为山之魂,水为桥之侣,桥下或碧水潺潺,或深潭如镜,或猛浪奔岩,远远望去,整座廊桥如长虹卧波,又似蛟龙出水,与其周围的山水构成一幅幅优美的画卷。从泰顺廊桥的用途看,有的用于村庄拦护风水,有的作为善举的凭证,有的用于交通。不管其用途怎样,由于历史久远,每当登临时,总会临风怀想,感慨良多,你会想到多少个风清月朗之夜,青年男女待月西厢,在廊桥中幽会;你会想到多少次少妇送郎,依依惜别,留下许多深闺春怨;还有挑夫健妇的足迹及落魄书生和失意商人的身影。
总之,庆元廊桥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旅游观光、科学考察最理想的去处。
民间传说
举溪水,清又清,东西两岸住着吴陈双姓。东边的吴族里,如龙长得膘悍哩,好像天上的将军;西边的陈家中,来凤县生得俊俏哩,恰似天上的仙女。
共喝一溪水,本是一家人。可是,吴家人吃举溪水大,陈家人喝举溪水大,就是不见溪东有人到溪西探亲、溪西有人到溪东走戚。原来前辈人在大旱之年,为争溪水入田,结下了不解之冤。
这年夏天的太阳真毒啊,烤得银屏尖直冒烟。举溪也只剩下淙淙小流,清水就象油贵,又是一个可怕的旱年,这一丝水怎么浇灌得了举溪两岸的大片粮田呢。眼看着田里的稻苗,一天一天枯萎下去,乡亲们的心,就像刀绞一样痛。
这天,溪西的人把溪中的水,全部引到自家的田里。吴家人发现后,那里肯依,又将水全部引到自家的田畈里。这溪中的水,就是仓中的谷,就是命根子啊!两家人越争越凶,吴家人的脖子粗,陈家的人眼睛红,都拿着刀棍对峙在两岸,眼看着前辈人发生过的族斗,又将发生啦。
突然,吴姓人中有人喊:
“山中百兽惧勇敢的猎士,海底珍珠属入水的蛟龙。比试比试,看谁的族中有强梁,溪中的水就入谁家的田。”
陈姓人答道:
“雄鹰何怕小鸟,猛虎怎惧山羊。比吧,谁赢了,水进谁家的田!”
银屏山下的土坪上,列着两族人,场子中间放着一个两围大的石锁,地上放着两把短剑,摆开了比试场面。
吴家族中,走出大后生如龙。如龙的箭法精哩,小雀从天空飞过,他搭起弓要射第二只,落下来不会是第三只;如龙的剑法好啊,掷过去的短剑要插在槐树上,不会落在松树上,如龙的力大呀,老虎下山伤猪,一棍敲,叫它只伸三下腿,不会伸四下腿。
这时如龙走到场子中间,拿起一把短剑,“嚓”地向五六十步远的树上,他只手提起大石锁,在场子里绕了三圈,放回原处,脸不红,心不跳。吴家人大声喝起彩来。
陈家族中,走出健女来凤县。她走到场子中间,抬起地上的短剑,“嚓”地一声,短剑向榲树飞去,不偏不斜,正好插在如龙的剑柄上。陈家中响起一阵喝彩声。来凤再提起石锁,绕着场子走了两圈,终因气功不济,放下了石锁。
来凤说:
“小劲难比大哥神力,情愿认输。”
如龙说:
“拙技难比大妹神剑,甘拜下风。”
两人相对一看,如龙脸上飘来两片红霞,来凤脸上飞起两朵桃花。弄得众乡亲目瞪口呆。
掷剑陈家高一筹,提石锁吴家高一等,举溪水各分一半。
一日,如龙到田畈,低头看看田,田已晒得裂了缝,苗儿也焦黄了,他越看越心焦,抬头看看天,天上没有一丝云,日头还是板着凶暴的脸,他越看越恨;抬起脚猛地一踩,“轰”地一声,地下陷进了一个大坑。这时,溪对岸飘来歌声:
“寒梅不怕数九天,
猎手不怕山崖险。
阿哥叹气又踩脚,
有何难事在心间?”
多美的山歌呀!这是谁家女子唱的?如龙抬眼顺歌声望去,是比武的来凤县姑娘。她武艺高,人样俏,没想到她的歌也这样甜。如龙正欲回歌,突然想起吴陈两家结下的冤,又看到身边的黄苗,心冷了,转向就走。
来凤喊道:
“如龙哥,你慢走,我有话对你说。活人总不能吊在死树上,溪里没水,我们为什么不去找水、引水”。他问道:
“烈日如火,遍地生烟。我们到哪里能找到水呢?”
来凤说:
“有哇。银屏山上,就有一处水,只要开一段渠,水就能引到田里。”
“开得好渠,苗早就枯完了!”
来凤说:
“人心齐,泰山移。我们两家人一齐上山开渠就快啦。”
如龙带着吴家哥弟,来凤县带着陈家兄妹,一同上山开渠啦。如龙的大锤一抡,震得银屏尖直晃,爆了岩石一大块;来凤的银锄一落,震得银屏山直抖,泥土去了一大片。两族人开渠的心齐哪,从东山日出,干到西山日落;从玉兔东升,干到金鸡报晓。
八月十五这天,水渠挖通啦。清清的水,哗哗流进稻田,两姓人家共办了件好事,就像甜蜜流进了心窝。人们在举溪两岸欢歌,渐渐消了往年的气,解了往日的仇。
这天晚上,天上的月亮真圆,照得来凤的脸通红。来凤高兴睡不着觉,来到举溪边,轻轻地唱起了:
“月亮姐,光漾漾,
月亮姐姐做新娘。
不要衣裳十八套,
只愿嫁个好男郎。”
溪东飘来了对歌:
“天上星,光灵灵,
天上星星数不清。
愿做天上星一颗,
永伴月亮云中行。”
来凤县一听是如龙的歌声,又羞又喜。山歌又飞出口去:
“要采灵芝山里来,
要采珍珠先下海。
要做星星伴月亮,
先做布谷把春催。”
来凤唱完,看看对面的人影,转身走啦。在溪东的如龙一听“先做布谷把春催。”这不是叫我到她家说亲吗!一想,也连唱带笑回到家。
第二天,如龙跟一位老伯一起,带着鸳鸯手帕,到溪西来凤家求亲。
来凤昨夜回家,把心事透给了母亲,父母看如龙确是个百里挑一的好后生,就满口答应了。
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转眼到了第二年的八月十五。
这天,举溪两岸喇叭声扬,吴陈两家喜气洋洋;高亢的歌声绕着银屏尖,吴家的花轿来到陈家门前。吴如龙、陈来凤在乡亲们的庆贺下,结成了美好幸福的夫妻。
从此,陈吴两家和睦相处,互帮互助,日子越过越美,越过越甜。
后人为纪念如龙、来凤县,在举溪上建了两座桥,称“如龙桥”、“送子来凤桥”,叫子孙后辈,代代相亲相爱,永久和睦。
参考资料
庆元浙闽之间有个罕见的“廊桥王国”.中国国家地理.2024-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