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是清代宫廷画师陈枚、孙祜、金昆、戴洪、程志道五人奉爱新觉罗·弘历诏令,参照历代摹本,合作绘成的浅设色画。该作品是与宋代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同题的社会风俗画,今人为了区别,称之为清院本《清明上河图》。该作材质为绢本设色,清宫装裱样式,纵35.6厘米,横1152.8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于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绘制完成,画面分乡野、漕运与虹桥市集、城门内外和金明池四个部分。图卷结构整体布局,陈枚基本遵循明代仇英本。“清院本”增添了踏青、表演、戏剧、猴戏、特技、擂台等明清时代的特殊风俗。而且,受到意大利传教士画家郎世宁的西洋画风的影响,在画作中街道和房屋的绘制上运用了透视原理,并且还出现了西式建筑。该画作运用了鲜艳明亮的色彩,用笔娴熟,绘制的桥梁、建筑、车辆和人物都具有严谨细腻且生动别致的特点。

清院本绘成后,收藏于养心殿中,乾隆还特别题写“绘苑琼瑶”四字,将它比喻作画苑中的美玉。乾隆晚年,他又特意命人对这件作品进行再仿绘。该画作的艺术成功为后来清代宫廷画家绘制纪实性风俗长卷提供了坚实的艺术基础。例如,《乾隆南巡图》、徐扬的《盛世滋生图》以及涉及宫廷大婚、祝寿等题材的大幅手卷绘画,都是在《清明上河图》的基础上进行延展和提升创作的。

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

几位清宫画师现存记载不多,有些资料系后人考证所得。

陈枚(约公元1694年~1745年)是乾隆年间几个传记较为丰富的宫廷画家之一。陈枚字殿抡,号载东,晚年号枝窝头陀,娄县(今上海松江)人。陈枚属于北方人物画派的重要画家,笔调趋于活泼,色彩艳丽,主要画迹有《月漫清游图》册、《耕织图》册等。

孙祜,一作,江苏人,乾隆年间以绘画供奉内廷。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与周昆、丁观鹏合作《汉宫春晓图》卷。

金昆,生卒年、籍贯不详,活动于18世纪,杭州市(今浙江杭州)人,擅画山水、人物,雍正至乾隆年间供职于宫中。

戴洪,生卒年不详,乾隆年间以绘画供奉内廷。他长于山水,兼作花卉毛,笔致工细。

程志道,生卒年不详,卒于嘉庆年间(公元1796年-1820年),其字遵路,一字又川,号景川,吴人(今苏州市),一作京口区人(今江苏镇江)。程志道工诗,更长于画山水,得娄东派笔调颇多,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年)与陈枚、丁观鹏等六家合作《庆丰图》卷。

创作环境

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有大批欧洲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以绘画为手段,冀图取得在华传教的特权。虽然没有用宗教打开中国大门,但是这些传教士对清代宫廷绘画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清院本《清明上河图》中的街道房舍绘法均运用了透视原理,且有西式建筑在画中出现。

清宫画家中的佼佼者常常有幸随清帝出访巡游。作为宫廷画家,他们随同皇帝巡游,通常会提前数月甚至更早抵达目的地,并且由内务府官员监督绘图前期准备工作。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观察当地官吏和百姓的迎接活动以及了解当地的风俗和人情,以便为后续的绘画提供素材。这种宫外的艺术活动,有益于清宫画家和当地的画家进行艺术交流。而且,城市画家可以通过献画称旨入朝成为宫廷画家,清院本的画家们大多就是在上述背景下来到清内府的。

爱新觉罗·弘历继位后,一改雍正时期的严苛,实施相对宽济的政策。在经济方面,他废除了若干压迫人民的政策,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比如取消开挖坑道,停止捐纳,减免赋税,免除各省所欠的钱粮等;在政治方面,他努力改善了宗室之间的关系,安抚了前朝因争夺储位而受到迫害的宗室及其家属,与叔父、兄弟一辈的王公贝勒贝子保持亲密关系,还任用了雍正时期的核心班底,以安抚老臣们的心情;此外,他还限制了僧道的活动,约束了宫廷监察机构的权力,改良了一些不良的风俗习惯,使政治清明起来。到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末,他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已经初见成效,长期以来朝堂和民间的紧张情绪得到了缓解,国内外局势安定,天下太平。

创作过程

《清明上河图》这一绘画题材自北宋张择端起,受到历代画家追捧,后出现众多摹本。明代后期,仿制的《清明上河图》在民间广泛流传,几种摹本先后又进入清内府,鱼龙难辨。清宫不得不组织画工,另起炉灶,重画《清明上河图》。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始绘于雍正帝六年(公元1728年),在雍正朝的创作过程,皇子乾隆(后来的爱新觉罗·弘历)可能也参与了。根据清院本的颁赏记录:“赏陈枚孙祜金昆每人大缎一匹;赏程志道、戴洪每人宫用缎一匹”,可知合绘清院本的五人中,陈枚、孙、金昆三人应为主创。陈枚可能一开始便于雍正朝承担清院本的绘制工作,但他早先为清院本绘制的稿本,现今已无法获知其面貌。

根据《活计清档》,孙祜、金昆在雍正朝不受重用,乾隆继位后曾指派一手提携的沈源为清院本再起稿,专门组建了属于他的团队进行清院本的绘制。而且,爱新觉罗·弘历早在皇子时便通过宝亲王诗本建立了有关《清明上河图》的知识和情节,这种知识和情节或是此后清院本创作的缘起。

几位宫廷画家各自发挥其艺术专长,在艺术上形成互补关系。《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特别是仕女和贵族出自陈枚之手,孙祜、金昆等辅助陈枚完成图中的人物,戴洪、程志道主要描绘画中的景物。从雍正帝驾崩的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到清院本绘制完成的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十二月十五日,有一年零四个月的时间,该画作应是乾隆皇帝意志的结果。

作品内容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开卷是远山、宽阔河面,柳林田、童手挑夫,人数众多的娶亲队伍,色彩鲜艳,场面热闹。用木柱基座搭建的席棚戏台上,演员们认真地表演,观众们在微雨中仰头欣赏,观众们身份不同,表情各异。整个场景呈现出早春田园的欢乐景象。离戏台稍远的地方,一个文人模样的男子站在高凳上,拈着胡须观看,他的仆人高举着雨伞为他遮雨;河边的船夫坐在船头或船顶上观看;有些妇女带着孩子爬上屋顶远远观看;树上、戏台的支架和后台上都有观众,他们专注地注视着。河面上有拉船的船夫、赶猪牵牛的放羊人、骑驴的抬轿者、推车的赶车人,还有挑夫、贩夫、打铁匠、卖茶人等各种行业的人。

在去“虹桥”的河两岸,人流络绎不绝。河流北侧的禁军演武场上,旗帜飘扬,骑兵奔腾。这座“虹桥”是一座由石材构建的拱桥,桥面和桥头的地面上有明显的石料接缝。河面上大型船只悠然行驶,“虹桥”的右侧停泊着正在装卸货物的货船,左侧则是高悬龙旗的官船。桥上两侧整齐地排列着四十多个店铺,每个店铺都带有前后的沿边装饰,整体井然有序。桥头上,各种活动生动有趣,有人在享用美食,有人在讲故事,还有人在算命、修脚、讨价还价,形象栩栩如生。靠近城门的地方,甚至有女子在走索上进行表演。

接下来是城楼,绘有长长城墙,重檐歇山,加腰檐和擎檐柱,红柱、绿沿、黑瓦,雕梁画栋。而且,陆门和水门并列,均有瓮城。城内有许多房屋建筑,北边的第一座房屋和“明本”相同,都是公所衙门。在城内形成了一个“U”字形的区域,有宏伟的府邸,上书“圣书”“状元及第”的牌匾,后面是三进的宅院,还有一座观波楼和一座桥亭,长长的堤岸横跨湖塘。庭院中建有楼台、亭桥、水环绕湖泊,园内的假山、湖石紫藤架、绿树和桃花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与染坊相邻处,绘有一座富丽堂皇的院落建筑,院墙采用了“虎皮”石墙的装饰,庭院深处有一座灰砖高楼,顶部有塔形的装饰物,似乎带有阿拉伯风格;湖水碧波荡漾、卷棚歇山顶楼阁、各色亭阁、各式各样的亭阁和游廊环绕其中,假山屹立其间,树木郁郁葱葱,桃花盛开,仕女在荡秋千;院墙的东门外有马夫、轿夫等待着主顾的到来。

城内街道上热闹非凡,人声鼎沸,各种车辆络绎不绝。各行商贩神情各异,其中还有踏青、表演、戏剧、猴戏、特技以及擂台等明清时代特色的风俗活动。另外,还出现了古医科分支的咒禁科诊所。

画面中还有一座码头,绕过冗长的宫墙就是皇家御苑。其中有许多宫殿,少许人物,四艘具有不同功能的舟,刻画最为精细的是停靠在一座重檐攒尖建筑物码头边的双层皇家游船,一位后妃模样的贵妇正在被侍女们送上船板,而侍从们则正忙着准备起锚离岸。在这艘皇家游船的左下方,有两艘舢板船,一艘由几名侍从模样的人负责运送佳肴,已经离岸,另一艘正在码头装载佳肴。除此之外,在宫墙左上靠近一组宫廷建筑群的地方,绘有一座石质山,山上有一个石洞,里面一名仕女正撑着一只小船载着另一位仕女驶出。在画卷尾端,出现了几块巨大的坡石,几株苍劲的古松自石缝钻出。

艺术鉴赏

主题

这幅清院本《清明上河图》长卷以乡村、运河、虹桥、都市的生活场景以及皇家御苑作为绘画主题。同时,增添了踏青、表演、戏剧、猴戏、特技、擂台等明清时代独特的风俗,表现的是一个繁荣、富足,百姓各司其职,各居其所的安定社会,正是爱新觉罗·弘历作为帝王所希冀的“清明盛世”。

构图

该图的总体布局遵循了陈枚的设计思路,紧凑而不拖沓。整幅图中动态和静态的高潮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呈现出层层迭起的节奏感,避免了单调和重复,呈现出极具戏剧性的艺术变化。例如,最早的动态小高潮是娶亲活动,而静态小高潮是观看戏剧表演。而最为热闹的大高潮发生在中间的虹桥,人物和桨轮船的活动繁忙而热闹。而最为清幽的静态大高潮出现在最后的皇家御苑。每个高潮之间的过渡段起到了衔接作用,防止了审美疲劳。整幅画如同一曲交响乐,从悠扬的曲调逐渐升华,最终进入庄重而优雅的境界。

画中取景以苏州市的社会生活、城市结构和园林建筑为主,而卷尾的水面建筑及其布局灵感则来自于周庄镇,这个地方在清代隶属于苏州长洲县,如今则属于昆山市。特别是周庄镇在繁华街尾部分出现了一片湖泊,名为南湖(又称南白荡),湖边还建有江南著名的佛教寺庙全福讲寺等。此外,画家还参考了北京皇家园林建筑的样式。

色彩

该画作色彩独具风格,呈现出柔和而丰富统一的效果。全卷用色较为简明,笔触具有鲜明特色,润在天水市,浓在林木,重在山石,红在檐柱,鲜在佳丽,明在人物,艳在春色,稳在建筑。

线条

画家把那些机械、呆板的线条组合成了富有情感变化的建筑艺术品,例如质朴的农家围子、坚实的桥梁和城墙、沉稳的车辆和舟船、精巧的牌楼和亭台、温馨的平民宅院、清雅的士人园林、幽深的寺观殿宇和雄壮的皇家御苑等。画中的界画和人物线条多用铁线勾勒,线条刚劲有力,工致而不呆板,繁复而不凌乱,一一合乎规矩。

技法

全卷汇集了除花鸟画以外的许多画科的技法,如人物鞍马用工笔设色、山水树石系用青绿画法、建筑舟船用界画法、浮云流水用白描画法,总的来看,该图属于工笔画。画家们用局部近似焦点透视、整体属于散点透视的取景方法展现了18世纪的以苏州市为主要特色的城市风貌。

透视效果是清院本《清明上河图》突出的艺术特色,通过人与人之间、人与建筑之间的比例关系的大小变化,与建筑结合起来,增强了画面的纵深感,使之恰到好处。画家们受到西洋绘画中透视法则的影响,西洋传教士画家很可能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透视部分给予了一定的帮助,例如屋顶和桥的坡面透视等,这些透视形式包括上下斜平行斜面透视和上下平行成角透视等。画中的建筑和舟船不仅工细致精美,而且在结构上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如榫卯之间的关系,都十分准确,几乎可以通过图像来还原。

价值与影响

爱新觉罗·弘历登基后便下诏绘《清明上河图》,反映出他关心民生问题,图中所展现的带有欢乐气氛的繁荣世界,也间接地向天下表明一个愿望:除去繁苛,与民休息,建立一个平和、富足的大清帝国。清院本图像上呈现的,正是乾隆皇帝作为帝王所希冀的“清明盛世”。

清院本绘成后,收藏于养心殿中。它是清宫所绘诸本《清明上河图》中,唯一有乾隆御题诗的。乾隆还特别题写“绘苑琼瑶”四字,将它比喻作画苑中的美玉。甚至到了乾隆晚年,他又特意命人对这件作品进行再仿绘。

《清明上河图》的艺术成功为后来的清宫画家绘制纪实性风俗长卷做出了厚实的艺术铺垫,如《乾隆南巡图》卷、徐扬《盛世滋生图》卷和创作有关宫廷大婚、祝寿等题材的大幅手卷绘画都是在该《清明上河图》的基础上进行的提高和延展。

重要展览

2016年4月2日至6月26日,台北故宫博物院特辟专室推出“清明上河图特展”,清院本《清明上河图》被展出。

2020年1月22日至4月26日,台北故博物院南部院区展出清院本《清明上河图》。

著录流传

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该图被著录于《石渠宝岌初编》,存于养心殿,名为“清画院清明上河图卷”。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为防止日军占领华北后劫掠故宫文物,中国国民政府于1933年实施故宫可携带的重要文物南迁,该画作被辗转迁至西南。日军侵华战争结束后,该图尚未来得及运回北平市,之后随一部分南迁文物转移到台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在台湾,它被称为“清院本”。

相关研究

参考资料

八件《清明上河图》各擅胜场.新华网.2023-08-26

娄东派.故宫博物院.2023-09-02

故宮南院「清明上河圖特展」.政府出版品資訊網.2023-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