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心殿
养心殿位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内廷乾清宫西侧,始建于明代嘉靖十六年(1537年) ,是一座独立的院落建筑,南北长约63米,东西宽约80米,占地5000平方米,
养心殿为工字形殿,前殿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接见臣工的地方,主要建筑有明间、暖阁、三希堂、仙楼佛堂等,后殿是皇帝的寝宫,后殿两侧的耳房是后妃们随居之处。养心殿最初是为皇帝临时休息而设,清代沿用,康熙初年作为宫中造办处的作坊,专门制作宫廷御用物品。自雍正帝居住养心殿后,造办处的各作坊遂逐渐迁出内廷,这里就一直作为清代皇帝寝宫,清代有八位皇帝先后居住在养心殿。至乾隆年加以改造、添建,成为集召见群臣、处理政务、皇帝读书、学习及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建筑群。
养心殿的遗存建筑、陈列、装饰品等品类众多,几乎囊括了所有故宫遗产要素的类别,是研究清代宫廷历史和生活以及清代文化艺术的重要实证。养心殿是清朝盛期理政空间的典范,是营建资料保留最完整的皇家宫殿建筑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艺术结晶,成为世界记忆遗产清代样式类建筑图档的实物见证。包含养心殿在内的北京故宫,于1961年3月入选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获评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命名
养心殿名为“养心”,在中国先秦哲学中, 许多思想家都对养心进行过论述。最早提出“养 心”这个概念的,是孟子在《孟子·尽心章句下》 提出的“养心莫善于寡欲”,学者普遍认为, 养心殿的“养心”来源于此。相对于乾清宫, 养心殿没有以天地等大的哲学概念命名,而是 追溯到人的内心。
清爱新觉罗·弘历曾作四字箴言《养心殿铭》,悬挂于养心殿明间,并刻于方形玺“养心殿宝”上,铭文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在闲其邪;道心惟微,在培其芽。其闲其培,皆所为养。操存所亡,毋须臾放。有如时雨,沃此寸田。大公顺应,动直静专。动匪童憧,静匪寂寂,知其为君,更宜鼓惕。一念之荑,百裸蒙底。一念之恶,万姓贻忧,养之之方,存诚主敬克已复礼,内圣外王。孰本孰末,外由内施。任重道远,责萃君师。殿崇崇,顾名思义。作此铭辞,永训后世。”《养心殿铭》的意思是说,人心是危险的,而道却是精微的,所以要像种子一样精心培育,永远、诚实地坚持中正之道,养心、养性的方法在于“右诚主敬”“克已复礼”,才能达到“内圣外王”的境地。
历史沿革
明代始建
养心殿初建于明代嘉靖十六年(1537年) 六月,位于内廷乾清宫西侧,作为一座为皇帝临时休息而设的宫殿。《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O一中记载:“(嘉靖十六年六月)丙子,新作养心殿成。”《明宫史》中记载:“养心殿之西南,曰洋宁宫,宫前回北者,日无梁殿,系世庙烹炼丹药处。"朱厚熜在养心殿前的无梁殿炼丹,养心殿很有可能是他炼丹后休息的地方。《大明神宗显皇帝实录》中记载:“万历二十四年三月乙亥,是日戌刻火发坤宁宫延及乾清宫,一時俱烬。上时居养心殿,密迩二宫,立火光中,祷甚切,幸不至蔓延。”可见明代帝王正寝乾清宫发生火灾前,朱翊钧就已住在养心殿。
明末清初人文秉撰写的《定陵注略》中记载,明代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对养心殿进行了修缮。
清代改造
清初沿用养心殿,做为顺治帝的寝宫之一,后来顺治帝病逝于养心殿。
康熙初年,养心殿成为宫中造办处的场所,职责是制造和储存宫中御用器物。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造办处全部迁出,于是养心殿成为康熙帝日常学习、接见臣工的场所,而且御膳房曾设于此处。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对养心殿进行了修缮。
雍正帝即位后,养心殿正式成为皇帝的寝宫和日常理政的中心。雍正帝拆除康熙帝时的临幸休息的床榻陈设,将西暖阁改造为“为君难”殿,雍正帝亲笔写“为君难”三字并下令制作成匾额悬挂于殿内;在西暖阁增设斗坛一座,以供雍正帝祈神治病;将东暖阁改造为“长春方丈”室,雍正帝亲笔写“长春方丈”四字并下令制作成匾额悬挂于室内;对寝宫也做了局部的装修和装饰。
爱新觉罗·弘历时期,对养心殿进行了多次改造与装修:对明间进行改造,更换屏风、宝座、剑架、香几、鸾、掌扇等陈设;将东西暖阁分隔成多个小间,增建仙楼佛堂;温室改为三希堂,并且进行多次装修;铺设金砖地面、瓷砖地面,绘制通景画等;殿内堆砌宣石山,添地炕,改安门口,制作匾额等;在西边添建梅坞耳殿,院内叠太湖石山;在养心门旁添建连房三座,做为宫中太监、侍卫及值班官员的值宿之所。乾隆帝大幅改造养心殿,使养心殿的空间形式更加多样化,并且进行了多样的设计和陈设,从而突出了养心殿的政治功能和帝王的修身养心诉求,奠定了养心殿的格局和陈设风格。
乾隆之后,清代对养心殿没有大的改造,爱新觉罗·旻宁时期对东暖阁、梅坞进行了局部改造,咸丰时期恢复了乾隆时期东暖阁的布局;爱新觉罗·载淳时期对东暖阁进行了改造,把东暖阁辟设为垂帘听政室,拆除了明窗,加了垂帘和宝座,并且对东西耳房的空间布局进行了改造;爱新觉罗·载湉时期对东暖阁进行了局部改动。
修缮
1957年,对养心殿屋顶进行了修缮。1980年,故宫博物院对养心殿进行了一次大修,西配殿及西群房北部八间全部挑顶揭瓦,院内所有房屋及墙顶清除禾本科杂草,捉节夹陇,添配瓦兽件;正殿、西配殿、西群房均有大木构件更换,门窗全部重新修整改造;室内地面局部修整,室外地面全部揭墁;台明修整,拆除槛墙,降低院内地面;下架油饰基本重做,彩画除部分修整外,也都予以重做;并且对养心殿室内陈设进行了重新布置:正殿及西暖阁恢复成雍正、乾隆时布局,三希堂恢复为乾隆时期布局,东暖阁恢复为同治初期布局,后殿按帝后日常起居摆设。
2015年底,故宫博物院开始对养心殿进行全面的修缮和保护,这是养心殿百年来首次大修。2018年9月3日,“故宫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修缮开工仪式”在养心门前举行,意味着养心殿正式进入古建筑研究性保护修缮工作的实施阶段。本次修缮范围占地面积约7707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540平方米;根据养心殿区域现状和保护计划,修缮内容包括遵义门内的养心殿、工字廊、后殿、梅坞等13座文物建筑及其附属的琉璃门、木照壁等。
建筑布局
综述
养心殿位于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地处紫禁城内廷部分,在乾清宫西侧,西六宫的南面。养心殿位于内廷西南方,养心门外为贯通南北的西一长街,隔街正对乾清宫的月华门;养心门作为养心殿的主要门户,还可以通达南面的御膳房、军机处,北面的西六宫等。
养心殿共拥有建筑18座、室外陈设22件等,总占地面积7707平方米。养心殿的主要建筑坐落于养心门以北红墙围合的院落,南北长约63米,东西宽约80米,占地5000平方米;正殿与后殿之间以穿廊相连,正殿两侧东西配殿左右对峙,后殿两侧的东西耳房对称布置;在横轴方向,向东西两侧扩展,在东西配殿后有东西围房。
自养心门起,沿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养心门、木影壁,其后即为养心殿区的主体建筑正殿(前殿)和后殿,以及东西配殿、值房等附属建筑。
建筑特征
文物建筑是故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最重要的价值载体。养心殿始建于明嘉靖年间,虽经后代多次改建修缮,但其整体格局完整,现存建筑主体建筑大部分为明代遗构,尤其是养心殿正殿梁架仍为明代嘉靖时期的遗物,反映了明代官式建筑大木法式特征。养心殿是一独立的院落,核心建筑是正殿(前殿)和后殿,前殿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接见臣工的地方,后殿是皇帝的寝宫,前后殿以“工”字廊相连,形成前朝后寝的格局;正殿为六样黄琉璃瓦七单檐歇山式建筑,明间、西次间接卷棚抱厦。经过明清两朝的多次改造,养心殿表现出不同建筑功能特点,装饰华丽,功能齐全,是皇帝理政、议事、鉴赏、读书、赏景、礼佛、斋戒之处,是政寝合一的宫殿,体现了清代帝王家国一体的建筑制度,是紫禁城的浓缩。
主体建筑
正殿
也称前殿,为开间进深各三间,建筑面积543.22 平方米(台明尺寸)。正殿脊桁下皮到地面高8.92米,在平面和天花以上梁架均为三开间;正殿面阔三间,通面阔36米,进深3间,通进深12米。正殿前面有“抱厦”(即外接出来的小房子),抱厦与正殿屋顶的连接处有一块没有覆盖瓦片的白色区域叫“天沟”,它与其下的两根柱子专门用于排水,以解决屋顶易积水的问题。
正殿中门上有咸丰帝题写的“日监在”四字匾额,语出《诗经·周颂·敬之》:“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土,日监在茲。”意思是:不要认为天高高在上,就可以不敬畏它,其实它每天上升下降,天天在那里监视着,也就是俗话说的“老天有眼”“天知道”,所以不要以为作事没人知道。
从建筑格局上,正殿分为明间、西暖阁、东暖阁三大部分。
明间
明间面阔尺寸11.69米,是现存明清官式建筑中开间最大的建筑之一;明间及西次间前檐设有四檩卷棚抱厦,抱厦开间六间,设前后檐柱;明间为礼节性空间,与朝仪殿宇形制一致,上方井口天花正中位置设有藻井,殿内其它陈设主要有宝座、地平、屏风、桌张等,靠后墙处贮有三经、二卜、三史等书籍的书架,内檐装修则以宝座上方的藻井,明间两侧的朱漆板墙,墙上带有毗卢帽的双扇板门相互配合。
明间是皇帝日常召见大臣、商讨政务和引见官员觐见的地方,皇帝的宝座设在明间正中位置,正上方悬挂写有“中正仁和”的四字匾,为雍正帝御题,屏风上的“保泰常钦若、调元益哉”字联为爱新觉罗·弘历御题。中正,取义《周易》中的履卦:“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是说上卦为乾卦,代表天,帝位上的九五是刚爻,居上卦之中,阳爻居阳位位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是说踏上皇帝的位置而无愧疚,是因为行为光明正大;《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正仁和”的意思是履帝位,有正中之德,表明雍正帝承袭大统,坚守儒家思想,以“仁和”为为政之本。还有一说,“中正仁和”的意思是要执行中庸之道。
宝座屏风后面有一溜通长书格,上安蓝色纱帘,东西靠墙外陈设有檀香紫檀雕花架几案,上面陈放有钟鼎书籍等陈设品;宝座屏风背后有通往后殿的两小门,曰“恬澈”“安敦”;北墙设有书隔,东西按板墙壁与东西暖阁相隔,墙南各有一门通往东、西暖阁。
西暖阁
为理政场所,在清中期时也按南北向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内有“勤政亲贤殿”“三希堂”和走道,后部有仙楼、木塔,又隔为“无倦斋”和“长春书层”,阁外即西耳殿辟设有小室“梅坞”,为乾隆时期添建,是专供皇帝供佛、休息的地方。
位于西暖阁前室,北设宝座,南面为窗户,东面有板墙开门,窗外抱厦内围有木屏,与明间相隔,是皇帝批阅奏折、与大臣秘谈、批阅殿试考卷等的场所。
殿内“勤政亲贤”匾、“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字联均为雍正帝御题,其他屏文为爱新觉罗·弘历御笔诗句。“勤政亲贤”的意思是劝勉皇帝要勤于政务,亲近贤臣。“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语出唐朝张蕴古的《大宝箴》:“圣人受命拯溺,亨屯归罪于己,因心于民,大明无私照,至公无私亲,故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意思是圣人受天之命来拯救百姓出深水,那么有困难就要自己承担,把心思用在百姓身上,就像太阳的光辉,大公无私,不偏照哪一方,不偏向自己亲人,所以皇帝是治理天下百姓的,不能要天下的百姓来侍奉皇帝一个人。
是西暖阁隔出的小房间,原名“温室”,宋代名儒周敦颐提出士人修身当“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加之西暖阁旁的“温室”收藏有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贴》、王珣的《伯远帖》三件稀世之珍,因而在乾隆十一年改名为“三希堂”。
三希堂面宽2.1米,进深6米,高2.1米,分为前后两间,中间用槛窗相隔,南部高地炕,临窗设宝座床。三希堂空间虽小,但布置紧凑,临窗的前沿炕正中置有一小炕桌,炕桌及窗台上放有各类文玩,炕上东部倚墙陈设有靠褥引枕,靠褥上方是一副“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的对联,再上悬有“三希堂”横扁;东侧墙上,挂满了色彩鲜艳的瓷制壁瓶。“三希堂”匾额和“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联,均为爱新觉罗·弘历御笔,乾隆帝经常在三希堂看书、创作诗文、品鉴摹习书画等文化活动。三希堂内部陈设幽雅、古朴,自乾隆时期至今仍保持原貌。
乾隆十二年(1747年),对西暖阁进行了改建,在西暖阁的后部仙楼下供奉“紫檀木塔”,楼上改成佛堂,原位于楼上的长春书屋移至楼下原西间寝宫内,仙楼佛堂以供笃信藏传佛教的乾隆皇帝专用、修行密法。仙楼佛堂以檀香紫檀七层无量寿佛塔为中心,呈曼陀罗属格局;宝塔从一层通到二层,楼上绕塔南、西、东三面壁上供奉以五方佛为中心的组合唐卡,供桌上供奉佛像、佛龛、供器等。
东暖阁
位于明间的东侧,是皇帝理政及斋居场所,清中期时南北方向分前、后室,前敞后抑,前室中有匾曰“明窗”,向西设宝座床;后室建有仙楼,有“寄所托”“随安室”“斋室”,后者即斋居时的寝宫,楼上供佛。“寄所托”在爱新觉罗·旻宁时改为“藏修室”,咸丰恢复“寄所托”之名,同治年间时改为“福寿仁恩”匾,同治帝后来死于此处。“随安室”曾叫“温室”,道光帝时改为“直内居”,咸丰时恢复“随安室”之名,直至清末无大变动。东暖阁的南墙上安装有整片的大玻璃窗叫“明窗”,清代每年元旦(大年初一)辞旧迎新之际,皇帝会在明窗前书写开年吉语,写下对新年的希望与祝福,称为“明窗开笔”。同治幼帝即位后,慈安太后、慈禧两宫太后正式在东暖阁垂帘听政,开始了晚清太后垂帘、亲王辅政的时代。
后殿
养心殿的后殿区域,以穿堂与前殿相连,共五楹,是皇帝的寝宫,正中偏东一间为皇帝的寝室,西边一间是梳洗、更衣、饮茶之处。
后殿两侧各有耳房五间,作为后、妃、嫔们侍值的处所,东五间为皇后随居之处,西五间为贵妃等人居住。
明代时,东耳房叫“隆禧馆”,西耳房叫“臻祥馆”;咸丰二年(1852年),东耳房被命名为“绥履殿”,西耳房被命名为“平安室”。同治初年,慈安、慈禧皇后分别居住在“绥履殿”“平安室”;同治九年(1870年),绥履殿改名为“同和殿”,平安室改名为“燕喜堂”。光绪十四年(1888年),同和殿改名为“体顺堂”,沿用至今。
后殿南侧各有一排东西向的围房,称东围房、西围房,是后宫其他嫔妃们侍值的临时住所。其中西围房在同治年间曾作为御座房,光绪年间为总管屋,光绪十三年(1887年)后有两间曾作为大臣翁同龢等人直庐。
木照壁、琉璃影壁
进入养心门(又称遵义门),迎面是一面木照壁,左右两面是琉璃影壁,这是明清宫殿建筑的定制。琉璃影壁高4.5米,长4.2米,背依值房的东山墙,因此又叫依墙影壁。整座影壁纹饰精美,五彩缤纷,分为三部份:下部是一个雄伟牢固的汉白玉的大理石须弥座,其上为壁身,雕刻有鸳鸯戏水图案,中间镶嵌着琉璃盒子;影壁最上面覆以琉璃五晒斗和黄色琉璃瓦的无殿顶,它的柱、梁、枋、斗、、飞椽等都是仿木结构烧制成的琉璃构件。
院落
养心门内有东西狭长的院落,乾隆十五年(1750年)在此添建连房三座,房高不过墙,进深不足4米,是宫中太监、侍卫及值班官员的值宿之所。
东、西配殿
养心殿前的东、西配殿,在清代是供佛的场所。东佛堂在乾隆时安供康熙帝神牌,爱新觉罗·颙琰四年将康熙帝神牌移入寿皇殿,将爱新觉罗·弘历神牌安供于东佛堂,均由中正殿喇嘛四人执香前导;爱新觉罗·旻宁、咸丰年间,遇万寿节和每月朔望,皆以喇嘛十人在西佛堂放乌布藏(佛教中的一种仪轨)。
主要文物
青玉交龙纽“养心殿宝”
清乾隆时期制作,青玉质地,交龙纽方形玺,文言文篆书,面10.7厘米见方,通高9.5厘米,纽高4.6厘米,附系黄色绶带。“养心殿宝”四周浅刻乾隆帝御制《养心殿铭》,绶带上系黄签,两面写有不同的文字,分别为“同治五年七月二十日常禄交养心殿宝一方,青玉”和“玉匠周文玉认看,一日”,为同治时期整理宝玺时所留。
镇宅之物“彩绘宝匣”
2018年11月16日,在故宫养心殿修缮中发现,作为古建筑的镇宅之物,放置在建筑正脊正中的脊筒内,寓意天人合一、顺从天道,以及祈求入住平安,保佑建筑安全。养心殿宝匣为扁方形,有青龙彩绘,标注年款显示“嘉庆六年七月二廿”字样,尺寸为边长27厘米,高为6.5厘米,匣内放有经卷、金钱,金、银、铜、铁、锡五种元宝,五色宝石,五色缎,五色丝线,五香牛肉干,五药和五谷。
乾隆帝“三希堂精鉴玺”组印
清乾隆时期所制,二方一组,其中“三希堂精鉴玺”为青玉质,纽长方形玺,汉文篆书,面宽2.2厘米,长4厘米,通高1.9厘米,纽高1厘米;“宜子孙”为汉玉质,瓦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2.5厘米见方,通高1.5厘米,纽高0.8厘米。此二玺是乾隆著帝名的鉴赏类印章,配套使用,共贮于紫檀木圭璧式匣内,匣盖两端错金币双龙捧乾卦和方双龙捧“隆”字玺,四周浅浮雕“天保九如”图案,底错银“乾隆御用”四字,同匣装有青玉圆形印泥盒。
金瓯永固杯
高12.5厘米,口径8厘米,金质,鼎式,圆形,直口,口沿回纹一周,一面中部錾篆书“金瓯永固”,另一面錾“乾隆年制”四字款;外壁满錾宝相花,花蕊以珍珠及红、蓝宝石为主;两侧各有一变形龙耳,龙头上有珠;三足皆为象首式,象耳略小,长牙卷鼻,额顶及双目间亦嵌珠宝。乾隆年间,宫廷造办处制造了各式酒杯,式样颇多,但这种以象鼻为足的作品却很少,这件金杯的设计及加工皆属上乘,是皇帝专用的酒杯。
紫檀木嵌玉宝座
清乾隆,高104厘米,长109厘米,宽84厘米,檀香紫檀木质,三屏式座围;后背正面云纹地,嵌青白玉正龙一条,周围点缀火珠及五只蝙蝠,背面描金云龙纹;两侧扶手内外两面均雕云纹地,镶嵌青白玉行龙,面下有束腰,直牙条,嵌青白玉珠花及蝙蝠纹;三弯式腿,外翻云纹足,带托泥;座前设紫檀脚踏一个。此宝座利用紫檀木与白玉的黑白反差,使图案格处生动。
锡方形一品锅
高30厘米,口边长34厘米,包括碗、碟、盖、座等共25件。锅的形状成正方形,内有5个锡碗,每个碗均配錾刻花卉图案的盖,碗下设有酒精碗。锅身设有4个插孔,并配有4个支架,将支架插入孔中即可以承接雕刻花卉的小盘;底部有4个象鼻形锅架支腿,支撑锅的整体;锅身周边刻有各种花卉图案,锅盖上有塑造的狮子为纽,形象生动,制作工艺精良,是宫藏锡器制品中不可多得的文物珍品。
黄地粉彩五蝠捧寿团纹盅
清同治年间制造,高3.4厘米,口径6.5厘米,足径2.6厘米;盅敞口,弧腹,圈足,足内红彩楷书“同治年制”4字款;外壁为黄地金彩篆书团“寿”字,间折枝桃、“卍”字符纹,团“寿”及“卍”字符纹以红彩勾边,内填金彩,5只蝙蝠环绕其周,以蓝彩描金绘制,口沿饰金彩。
价值意义
历史价值
养心殿是明清集权政治的反映,尤其是自清雍正帝开始正式成为皇帝生活起居和日常理政的中心场所,因此在中国帝王史谱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养心殿是清代紫禁城内使用最频繁的建筑,为满足皇帝的需要和审美品位,历代皇帝进行修缮和改造、装饰,其室内格局和装修的变化贯穿整个清代,折射出帝王的个人情趣与喜好。养心殿前朝后寝的格局,殿内布局丰富,功能集中,厅堂、书房、寝室以及分别用来批阅奏折、密谈、休憩、礼佛的小室一应俱全,几乎囊括了所有故宫遗产要素的类别,是研究明清帝王寝居空间、起居生活及理政的重要实证。
养心殿是故宫内一处重要的建筑遗存,本身就是建筑史学科非常重要的知识构成,是体现清代《营造则例》的一个重要建筑,可以为当代的古建筑设计及建筑思想提供参考。而且养心殿建筑形体本身,又具有与乾清宫、等故宫宫殿设计不同的特殊性,因而为宫廷建筑提供了一个研究特例。养心殿现存建筑始建于明嘉靖年间,虽经后世多次改建、修缮,但其主体建筑大部分为明代遗构;明代并没有像宋《营造法式》、清工部《工程做法》之类的技术书籍留存于世,因此掌握明代建筑法式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对养心殿正殿设计手法和法式特征的揭示,就能够为紫禁城建筑断代研究提供依据,并为进一步研究明代官式建筑大木法式特征补充实物例证。
除了养心殿本身为建筑史重要的实例外,养心殿也是反映古代建筑设计师与工匠群体历史信息的重要实例,对于研究这个专业技术群体及匠作体系提供了史料作用,也可以为研究养心殿形制的演变提供科学依据。养心殿是营建资料保留最完整的皇家宫殿建筑之一,是世界记忆遗产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的实物见证。
清代中期以后的历代皇帝都将养心殿作为实际上的正寝宫殿,养心殿成为清代皇帝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下的中心场所,是清代皇帝使用时间最长的理政场所,被称为“八代帝居”,几乎见证了雍正朝以后清代历次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从而 ,养心殿作为帝王生活与宫廷事件的载体和场所,构成了重要的历史“场所价值”。
文化价值
建筑设计哲学
养心殿建筑的设计哲学核心是“正德”“利用”“厚生",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养心殿的这种建筑设计哲学脱胎于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思想,在养心殿建筑中,充分反映了儒家传统的“内圣外王”思想。“养心”的殿名,本身就体现了养心殿的功能主题,反映了帝王寻求高层次内心修养的愿望。养心殿体现的“内圣”思想,又分为“正德”“利用"“厚生”,此三原则既是建筑设计的思想,也是帝王执政合法性的来源。
在养心殿中,“正德"主要体现在“序”与“礼”,“序”即养心殿建筑的“天地君亲师"五维空间井然有序,例如其神性空间“天”与“地”的空间特质等级最高,代表国家的"君"空间特质次之,代表人的"亲"与"师"的空间特质再次之,构成了一个三层次五方面的综合特征,“礼"即养心殿建筑的“合身份”与“合制度”。“利用”即崇尚实用,反映了养心殿的“非美为美”的思想,这主要体现在空间的“非直”,建筑及陈设的“工巧”,以及整体风格的清冷恬淡三个方面,例如养心殿的正殿面积不大,但空间分割丰富,仙楼佛堂分为上下两层,行进路线为按照中心塔环绕盘绕,使得空间更加丰富;再如装饰风格节制五色,而且陈设素雅。“厚生”主要反映帝王体恤苍生的慈悲心,既然“厚生”就要“薄己",自然就发展出了“卑官室”与“适形”的思想,例如养心殿的规模和内部装修等,都比太和殿、乾清宫等宫殿的档次较低,比较素雅、简朴,相对比较亲民、接地气。“正德”是个人的“内圣”,“利用”“厚生"是个人的“外王",这三个层面构成了国家民族层面的“内圣”。养心殿的以上这些建筑设计哲学和具体体现,共同构成了养心殿建筑文化的特质,传承并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
宫廷文化
养心殿里有雍正、乾隆等皇帝亲自题写的众多匾额、楹联、诗词,内容包含治国、修身、齐家等,以及历代皇帝主导下的改造、装修及摆设等,尤其是三希堂、仙楼佛堂等个性化特殊场所,既反映了帝王们的文化素养和精神追求,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养心殿既有明堂之类的朝仪礼节性场所,也有暖阁之类的政治私密性空间,从而反映了多维度的君臣关系,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礼法文化。养心殿是前朝后寝的建筑场所,后殿的建筑主要是后妃们侍寝的暂时住所,从而反映出了中国古代帝王后妃生活起居和后宫文化,晚清发生在养心殿的“垂帘听政”就是这种后宫文化的典型体现。
艺术价值
中华艺术精品荟萃之地
经过明清两朝的多次改造,养心殿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装修特色,表现出不同建筑功能的室内装修和陈设特点。养心殿的建筑结构、材料与加工工艺、装饰艺术,反映了古代的建筑设计理念和建筑工程制度、建造及工艺水平。养心殿除了明清官式建筑遗存之外,保存有室内陈设1890件,其中书画类文物194件、纺织品类文物304件、金属类文物600余件、钟表类文物23件等,殿外还有18件金属类文物、2件石质类文物、古树名木15棵,囊括家具、书画、帖落、陶瓷、玉器、文房、织绣、珐琅、盆景、生活用具、宗教文物等多个类别,是研究清代文化艺术的独特材料。
藏传佛教艺术的皇家表现
乾隆时期,以养心殿佛堂为代表的清宫佛殿,模拟西藏自治区寺庙神殿布置,几乎涵盖了西藏自治区神殿中的所有神像、神器;佛堂建筑、法器以及制度化的佛教活动,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藏传佛教文化体系。养心殿里长期存在佛教场所及设施,尤其是西暖阁的后侧被辟设为仙楼佛堂,成为皇帝私密的礼佛空间,唐卡、法器、佛塔、家具连同整个佛堂空间构成了一个“帝王佛教空间”,具有很强的宗教艺术表现力。作为国家最高权力与宗教结合的场所,其佛教空间形式与法器构成的室内装饰陈设,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反映了西方艺术与东方艺术的交融
养心殿在康熙初期是宫廷御用品造办处,汇集天下名匠,代表当时全国最高工艺美术水平;而且,养心殿也是吸纳西方科学、艺术的重要场所,例如三希堂的“通景画”《梅报春信徒》就是由外国传教士郎世宁和弟子绘制,长春书屋的“古玩墙”和三希堂“壁瓶”反映了受到西方立体绘画影响下的中原地区装饰艺术所发生的变革和尝试。
体现了生活化的宫廷建筑艺术
养心殿是故宫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建筑风格与与故宫整体一致,但是在“内圣外王”建筑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它又比乾清宫、太和殿等素雅、接地气,规模较小、空间整体比较紧凑,例如养心殿明间开敞,其他空间比较拥挤,隔间多,但是装饰华丽,陈设精致,功能齐全,是紫禁城的浓缩。而且养心殿是前朝后寝的格局,是皇帝后妃们的重要生活场所,因而就赋予了养心殿特殊的建筑艺术价值,既是高贵皇家艺术的体现,又有生活化平俗艺术的要素。养心殿是清朝盛期理政空间的典范,是皇帝“内圣外王”人生追求在紫禁城内最具代表性的艺术表达,也是中国古代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艺术结晶。
开发保护
开发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包含养心殿在内的北京故宫,于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革”期间,故宫博物院停止开放,各项业务工作处于停顿状态。1971年,故宫博物院恢复开放后,展览也非常有限。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养心殿在“文革”后首次面向公众开放。2007年8月,故宫博物院被评为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016年,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北京故宫每年约1500万游客中,有大约500万游人会选择观看养心殿。
保护措施
1961年3月,作为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包含养心殿在内的北京故宫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故宫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15年底,“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拟制定科学详尽的保护规划和专项保护方案,以充分理解并完整延续养心殿的价值,恢复其健康,改善文物保存环境,提升该区域的整体环境质量。为此,国务院委托国家文物局,审批了由故宫博物院组织制定的《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大纲》。
文化活动
在2015年底启动、将持续多年的“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实施、闭门修缮期间,故宫博物院自2016年启动了“走进养心殿专题展”,9月27日在首都博物馆开幕,通过复原养心殿主要建筑空间与陈设,展出与养心殿相关的玉器、陶瓷、珐琅、玻璃、漆器、文房、生活、宗教、印玺、织绣等众多门类的文物,随之在山东、江苏、安徽等地进行了巡展。
在“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实施、闭门修缮期间,逢故宫博物院院庆92周年,故宫博物院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融合,自2017年10月启动了“发现·养心殿——数字故宫体验展”,观众通过这个全数字形态展览,走进“数字养心殿”,了解养心殿的建筑功能和清代宫廷生活知识,让更多观众在家门口感受“科技+故宫文化”的魅力,并自2019年4月开始在上海等地进行巡展。在国际博物馆协会馆(ICOM)视听、新技术及社交媒体委员会(AVICOM)主办的2018年国际文化遗产视听与多媒体艺术节上,“发现·养心殿——主题数字体验展”获评“数字交互装置类金奖”。
为了记录故宫博物院于2015年底启动的“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让观众了解闭门修缮期间的故事,故宫博物院拍摄了系列纪录片《故宫新事》(又名《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纪事》),由张志成、宗雨萱导演, 李永兴、杨泽华等人主演,2017年3月首播,真实反映“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进展。
2022年7月14日,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主持了题为“走进养心殿”专题讲座,这是“故宫学人讲故宫”系列讲座第一期第三讲,讲座内容包括养心殿建筑的历史、清代养心殿建筑室内空间的历史变迁、清代养心殿建筑室内装修及使用功能等。
交通信息
地址
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
公交车
市区乘坐1路、2路、52路、59路、82路、99路、120路、126路、观光1线、夜17路、夜1路、夜2路、专2路在“天安门东”站下车然后步行约900米到达午门。或,乘坐1路、5路、52路、99路、观光1线、夜1路、专2路公共汽车在“天安门西”下车,然后步行约1000米从午门进入。
地铁
乘坐北京地铁1号线在“天安门东站”下车,步行约900米,即可从午门进入故宫。
参考资料
养心殿造办处.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7-19
养心殿.故宫博物院.2023-06-15
养心殿.北京旅游.2023-06-15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3-07-10
故宫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古建筑维修保护正式开工.故宫博物院.2023-07-10
走进养心殿.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6-15
北京5A级景区有哪些?.北京旅游.2023-07-03
养心殿今天大修.今日头条.2023-09-07
1980年,那场“无法可依”的养心殿大修.网易.2023-07-19
故宫举办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 单霁翔开讲“故宫的世界”【2】.人民网.2023-07-19
故宫首次发现明代大型宫殿墙基(图).凤凰网.2023-07-19
故宫养心殿百年大修开工 罕见“镇宅”彩绘宝匣现世.央视网.2023-07-19
故宫养心殿开工维修,新的养心殿将有这些改变…….新民网.2023-07-19
故宫博物院等66家景区被批准为首批国家5A级景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3-07-10
北京故宫养心殿家具场景.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7-19
养心殿新证.故宫博物院.2023-07-10
养心殿联匾注释.故宫博物院.2023-07-20
皇上的文房:盘点禁宫珍宝之清代玺印.人民网.2023-07-19
御制养心殿记册.故宫博物院.2023-07-19
六百年故宫鉴赏①|紫禁城楹联:有称仁颂德,也有闲情逸致.网易.2023-07-19
“走进养心殿” 【故宫学人讲故宫】第一期第三讲.故宫博物院.2023-07-10
清代养心殿室内装修及使用情况.故宫博物院.2023-07-19
1980年,“无法可依”的养心殿大修.光明网.2023-07-19
记录养心殿.故宫博物院.2023-07-10
故宫养心殿研究性修复项目全面启动.国家文物局.2023-07-10
故宫养心殿百年来首度大修,2020年再见!.央广网.2023-07-19
养心殿建筑.故宫博物院.2023-07-10
故宫养心殿正殿大木构架特征分析.三亚市博物馆.2023-07-20
第九十一集 养心殿中的匠心传承.北京市文物局.2023-07-20
宫殿苑囿-养心殿.故宫博物院.2023-07-20
【涨姿势】故宫中那些匾额的含义,你知道多少?.新华网.2023-07-20
“勤政亲贤”殿.故宫博物院.2023-07-20
养心殿里的一副对联.故宫博物院.2023-07-20
三希堂 .故宫博物院.2023-07-10
(北京)展览:发现·养心殿——主题数字体验展.国家图书馆.2023-07-10
《三希堂法帖》.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7-19
养心殿探秘-文摘报-光明网.光明网.2023-07-10
垂帘.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7-19
紫禁城里两影壁.故宫博物院.2023-07-20
【青玉交龙纽“养心殿宝”】.故宫博物院.2023-07-20
养心殿修缮首现彩绘宝匣 经修复保护完工时“归安”.故宫博物院.2023-07-20
故宫养心殿百年大修开工 罕见“镇宅”彩绘宝匣现世.央视网.2023-07-10
【乾隆帝“三希堂精鉴玺”组印】.故宫博物院.2023-07-20
金瓯永固杯.故宫博物院.2023-07-20
紫檀嵌玉宝座.故宫博物院.2023-07-20
锡方形一品锅.故宫博物院.2023-07-20
【黄地粉彩五蝠捧寿团纹盅】.故宫博物院.2023-07-20
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北京故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7-10
中正仁和——走进养心殿.山东博物馆.2023-07-10
《故宫养心殿区建筑彩画历史信息的探讨》.故宫博物院.2023-07-20
养心殿长春书屋古玩墙的起源和演变.故宫博物院.2023-07-10
海西线法的运用与视幻空间的制造——以清宫倦勤斋等几处通景线法画为例.中国国家博物馆.2023-07-10
故宫博物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3-07-10
不可移动文物信息.国家文物局.2023-07-10
5A级旅游景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3-07-10
故宫博物院院长:2020年游客可进养心殿参观.人民政协网.2023-07-19
“走进养心殿”特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国家文物局.2023-07-10
“走进养心殿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故宫博物院.2023-07-10
走进养心殿展览.故宫博物院.2023-07-10
“走进养心殿”大展,精品文物浓缩紫禁城皇家历史.齐鲁网.2023-07-10
“走进养心殿——大清的家国天下”展在南博开幕.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2023-07-10
“故宫养心殿文物精品展”在合肥举行.芜湖新闻网 数字报.2023-07-10
“发现·养心殿——数字故宫体验展”巡展启动仪式在故宫举办.故宫博物院.2023-07-10
“发现·养心殿——数字故宫体验展”开启巡展之旅 图.新华网.2023-07-10
故宫博物院“发现·养心殿——主题数字体验展”获2018年国际文化遗产视听与多媒体艺术节金奖.故宫博物院.2023-07-10
故宫新事 (2017).豆瓣电影.2023-07-10
《故宫新事》 ——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纪事第三集线上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3-07-10
《故宫新事》揭秘养心殿修缮-宁夏新闻网.宁夏新闻网.2023-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