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县
天河县始置于唐朝贞观四年,建县长达一千三百余年,今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之一部分。天河县是仫佬族主要聚居地之一,现今佬族民族文化保存完好。
历史沿革
天河县,始置于唐贞观四年(630),县治旧在东乡中里旧县村(今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镇里胜村旧县屯),明万历十九年(1591)迁于今天河街。初属岭南道粤州,李治乾封中改称宜州区。宋初仍属粤州,大观元年(1107)割附融州;靖康元年(1126)复隶宜州(南宋时改称庆远府)。元代属庆远南丹溪洞等处军民安抚司(后改为庆远路总管府)。明代属右江道庆远府。清仍明制。民国时期,天河县1912年1月-1913年2月属广西壮族自治区庆远府,1913年2月-1926年隶柳江道,1939年2月-1942年5月改称广西省第七区天,1942年5月-1949年改为广西省第二区。1950年2月11日解放。1952年8月并入罗城仫佬族自治县。
天河境治沿革。史料记载:天河县府北九十里,西北至贵州独山州界二百里,东北至柳州府罗城县百里。唐武德中,置天河县,属粤州,寻属宜州。宋因之。大观初,改隶融州。靖康初,复故。今城周二里,编户十八里。天河旧城在县西,唐置县治此。《志》云:宋时,天河县治在高寨山下。明洪武二年,迁治兰石村。正统七年,治甘场村。是时,县未有城。正德十二年,始营土垣。嘉靖十三年,迁于福禄村,寻改筑土城,后毁。万历九年,复营木城。明年,始以石,即今治也。
废县
明史记载:东玺废县,在(天河)县东。唐置,属粤州,寻属宜州。五代十国时,马氏因之。南汉废入天河县。澄海废城,在(天河)县东南,宋置戍守处也。景德四年,澄海军较陈进作乱,据宜州,既而转攻天河寨,官军败之,即此城。寻废。
山水考
甘场山,在(天河)县治东。形如头,岩险可恃,县治倚其麓。又东二里曰凤头山,山形昂耸,因名。榜山,在县西三里,形如挂榜。又西里许曰穿山,以石窦相通也。又交椅山,在县西五里,山形回环,因名。高寨山,县西二十里。旧县治在其下。其相近者曰北陵山,麓有水泉。又乌山,在县西三十里,峰峦高峻,上有泉,民恃险筑寨其上。且福山,在县东北二十里,山势高耸,绵亘数里,县之镇山也。
龙江,在(天河)县西南。自贵州独山州流入界,又东南流达于府城北。三潮水,在县西十里,源出北陵山,注于龙江。其水一日三潮,潮至涨满,潮退则其流一线,可以溉田。民受其利,谓之圣水。东小江,水在县东。发源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界,流入境,注于龙江。又有东北小江水,亦自罗城县流入境,二流分导,下流复合入于龙江。居民引以溉田,为利甚溥。思吾溪,在县东南二里,下流亦入龙江。
德谨寨,在(天河)县北,宋置。又西有江堡,《宋志》:大观三年,与县俱属融州。靖康初,复旧。元废。《志》云:县有归仁、思农二镇土巡司。江口渡,在县南二十里,通道所经。县北三十里又有清潭渡。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