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赵
赵赵(Zhao Zhao)是一位来自北京的女作家和编剧。她曾从事过秘书、文案、企宣、电视编导和编辑等多个职业。赵赵的编剧作品包括电视剧《动什么别动感情》《时尚女编辑》《结婚进行曲》和《我爱你,再见》,以及电影《青春期》等。她还出版了多部小说,如《丫头》《动什么、别动感情》《穿动物园的女编辑》《结婚进行曲》和《内衣》,以及随笔集《春暖花痴》《命犯桃花》《浪漫的浪》和《随喜》等。赵赵还在《南方周末》《城市画报》《希望》《京华时报》《深圳晚报》《大众生活》《天津新报》等十余家报刊上开设专栏。她还为陈明、杨钰莹、屠洪刚、毛宁、甄真、BOB等歌手创作过歌曲。
根据其长篇小说《时尚女编辑》改编的《时尚女编辑》于2012年播出。2021年,赵赵担任编剧的喜剧电影《寻汉计》上映。赵赵的写作习惯有不喜欢太多废话和最大的爱好是观察人。
人物经历
2021年5月1日,担任编剧的电影《寻汉计》在中国大陆上映。
个人语录
赵赵已过青春之年,且厮混于白领圈子多年,所以阅 历颇深,观点务实可鉴;但离更年期又很远,所以又不乏时尚感。作为一个优秀而聪明的专栏作家,在书中有颇多妙语,肯定让男男女女受益颇深。
人之一生,最大的事就是不孤独,就是有一个得心应手的伴侣。所以不要在情事上太过随和,能找月入一万的,就决不能找挣九千九百九的。
咱们要的是你重新自我评估,充分挖掘潜能,高标准严要求自己,不能在婚姻上扶贫。
您是女白领,您不但要发挥自己的价值,而且您担负着创造、训练更高更快更强的下一代的崇高任务。您应该既爱自己,又爱家人,更爱祖国,您不能随便找个人草草嫁了,然后糊里糊涂过着吃什么都长肉的日子,您的担子重着呢。
古训,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对于女人来说,这句话尤为重要,因为女人如果不找 一比自己强大的男人,而是随随便便胡乱嫁个与己相差不多,甚至还要自己来倒贴的男人。依据这句古训,只能说是“下流”。
女人,其实喜欢被人领着。因为,女人比男人更有危机感,因为,她们感受不到保障。都说这是个男人的天下,女人为了给人看到自己于天下的影子,只好站得更高,能有多高有多高。
女人越有文化越孤独,混得越好越寂寞。她需要仰视,仰视一个能让她崇拜的人,那是生存的意义。金老公是被崇拜的底线了,爱情需要一点英雄主义。
嫁人是大事,我们要嫁的,决不仅仅是一个人,还是一种生活。
一个女人的美,看着养眼,也没必要回家养一辈子。美分两种,一种是如花一样的美,这种美,美在明面儿上,谢也谢得快,而且被人目睹了整个过程,殊为残忍;另一种美,是如花的香一样的,美得悠然,沁人心脾,即使花谢,香魂犹存,悠远绵长,这是女白领的美。
因为来自普通的人家,女白领是过日子型的,她们也爱钱,但不会爱得过分,不会把钱全穿在身上;她们爱高水准的生活,因为她们拥有运筹帷幄的手腕,她们能保持一个家的安定团结。
婚前,应当尽量减少性生活。詹妮弗·安妮斯顿怎么嫁给万人迷布拉德·皮特的?就是他们交往之初的九个月里,詹女完全不给小布以近身的机会,摸摸蹭蹭可以,来真格的不行,她最合适地掌握了他对她身体的饥渴,吊足了他的胃口。
作品简介
已出版《命犯桃花》、《花不棱登》、《内衣》、《动什么别动感情》等多部作品。
《动什么别动感情》
这部长篇小说是根据她创作的同名电视剧改编的。本书是一部好小说。说它是一部好小说并不是说它是多么 鸿篇巨制和“史诗”,而它追求的就是一个“好看”。“好看”也是“好”的一种,这类小说的口号和旗帜十分鲜明:它是面向大众和消费。作者写出了消费时代的中国儿女们的心的新的形态,那就是:感情在生活中正趋于麻木。
《命犯桃花》但是,我始终没有忘记,青葱岁月的黄昏,我们在无人的操场上接吻,那是夏天,夕阳把两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沥青的操场,有一条条巨大的、龟裂的纹。
我始终没有忘记,他写给我的诗,如果有一天/我的头发全部变白/我会告诉我的孩子/脸上的皱纹/是因为你们奶奶/即使这个奶奶不是你/我也会说/有一个人/我永远的爱。
《花不棱登》我每两天洗一次澡,他大概是七天,如果不是大嘴巴伺侯着,可能还要更长。我不是生气,是伤感,我觉得这个人身上的气味,十分可疑。他越不洗澡,我就越伤感,我觉得这个人身上,还有他以前那些女人的泥儿。有人说男人和女人,是水土关系,一搅和,就成了泥。所以我常常睡不着觉,老能看见那些女人的五四青年似的排着队、举着旗,打我床边吆喝而过。气死我了!
《内衣》《内衣》这本书是著名作家赵赵继《命犯桃花》《女白领金老公》《花不棱登》等之后又推的一部力作,是她的短篇小说精选,由十几篇各有特色的小说组成,有的明媚,有的忧伤,有的刻骨,有的风情……好像女人的内衣,不同款式、不同质地,同样的贴身知心。那些故事里的人物,是你?是我?似乎我们曾经经历过,又似乎我们听说过。赵赵语言十分有特色,轻松幽默,充满人生的智慧,又有一丝玩世不恭的深刻,看完《内衣》,好像好完了一出都市男女的人生大剧。
媒体访问
综述
在新一代编剧之中,赵赵的电视剧作品是被大家认可最早的一个,当年一部《动什么别动感情》耍着嘴皮子,使着小性儿,在没有大明星、大制作的情况下,迅速成为年轻观众最津津乐道的一部电视剧。去年赵赵的电影作品《青春期》也已经拍摄完成,这也使得赵赵成为在万方、王海鸰之后,被影视圈看好的又一位女编剧。
访问
新京报:你小时候是特爱看书,作文特好的孩子吗?
赵赵:对,我长到现在,读过的60%的书都是小时候看的,后来就只看杂志了,现在杂志都不看了,就在网上看,就看帖子了。其实我打小就喜欢胡编乱造,我三四岁的时候,有一次我舅妈发现我拿着一本书,一本正经地在给我也没上学的小表哥一页页翻着讲故事,我舅妈很奇怪,因为我上学前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然后她过去一看,书上写的是一回事,我给我小表哥讲的是另一回事,全是自己编的。
新京报:你是怎么开始当编剧的?
赵赵:2003年下半年的时候,王朔来找我弄《动什么别动感情》。在这之前我主要是写专栏,开了不少专栏,一稿多投,所以那时候不爱接全国发行的专栏,省市级的比较好,互相看不见。
新京报:是把专栏当谋生手段吗?
赵赵:当时是。
新京报:写专栏对后来做编剧有帮助吗?
赵赵:有啊,我写专栏属于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范儿,生怕别人看不见我的。所以练嘴皮子吧,现在回头看看真汗颜,哗众取宠。写专栏也有好处,为了老有话题,会特别关注各种事件,就能发现很多素材。
新京报:当时王朔找你写剧本提了什么要求吗?比如语言风格、故事给过你什么建议吗?
赵赵:语言风格他没有具体说,他找我就是因为我那种语言风格是他们这个戏需要的。故事就是说要弄个大家庭的戏。
新京报:你之前对王朔作品的印象怎么样?看他的小说多吗?
赵赵:他的小说我都看过,看第一部还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当时觉得他的小说有意思,以前没见着这么写的。
新京报:你小时候看谁的书比较多?王朔算对你影响最大的作家吗?
赵赵:算。如果按量来算的话,可能亦舒三毛更多。因为这俩人太能写了。我给时尚杂志写的那种小说还都是很亦舒的。
新京报:你觉得编剧和你之前写小说有什么不一样?
赵赵:编剧更简单。我写《动什么别动感情》的时候不会写剧本,前边写的还跟小说似的,有很多环境心理描写,其实剧本用不着。我现在写剧本已经不浪费那些字了,直接就是XX,冒号。(是更程式化吗?)其实还真是程式化的,哪里该出事,哪里要煽情,都有。写《动什么别动感情》的时候我不会,完全是傻小子睡凉炕全凭火力壮,因为是第一部戏,在语言上有很多积累,其实那部戏严格来说在戏剧结构上是不成功的,拼的就是台词,现在我在结构搭建上已经进步了,简单说就是会“俗套儿”了,文明地说就是“商业”了。(怎么定义这个“商业”呢?)商业剧基本上就是开头三集节奏要快,关系要乱,然后到一定的时候,该煽情了煽一下,然后适当有点大场面,让观众知道你看我们这戏花了大钱的。
新京报:你觉得像你这一代编剧和老编剧相比,在创作上有什么不同?
赵赵:即便不是从编剧这个职业角度说,从个人角度来说,看待事物的角度,对世界的看法都不同。因为成长的背景不一样,接收到的讯息也不一样,接触的人性也可能会不同。比如,各自作品中的年轻人肯定就不一样。比如张大民,还有《空镜子》里的陶虹和贺佳期、佳音就不一样。成长环境不一样,张大民还在胡同里想方设法盖房呢,贺佳期这些人是住楼的。
新京报:是你描写的更加现代,他们的传统因素多一些吗?
赵赵:有点吧。我觉得我们和上一代编剧的区别可能就是我们写的年轻人更年轻。
新京报:但是电视观众一般是中老年人偏多,你觉得你们这些新编剧的作品是主打他们的市场的吗?
赵赵:这都说不准,我现在越来越觉得没什么标准,针对不同的戏,可能标准一下就不适用了,我丈夫就说:观众真神秘,你真猜不着他们到底爱看什么。像《动》我爸妈就不爱看。新京报:是不是年轻观众更买你们的账?
赵赵:就《动》这个戏来说,是这样的,不过我只写自己熟悉的东西,那才有可能写好。一部分人买账,总比想讨好全部人胡写而全不买账强。
新京报:你写戏的时候会有意识考虑一下各种年纪的观众需要吗?
赵赵:不会。我追求的第一是真实,做不到的话就追求有趣。所谓真实就是不概念化,好就特好,坏就特坏。或者说,追求的第一是生动,真实是有点不恰当的,因为真实有时是无趣的。
新京报:但是生活中的真实,很多都是好坏搀杂,没那么鲜明……
赵赵:对,所以要尽量让人物复杂一点,观众其实一直以来都是看概念化的人,你稍微给他一点复杂化的人,他们就会觉得有点震动了,但是不能再复杂了,再复杂观众受不了了。
新京报:很多人都觉得中国的电视剧好看的总是很少,你觉得这主要是编剧问题吗?
赵赵:编剧确实有问题,我知道有些编剧一年写一百集,平均三天一集,这样的你真不能指望他写得好。
新京报:除了态度问题,你觉得编剧在创作上有什么问题吗,比如,总是把情节写得很假?
赵赵:因为大家习惯了单一人物,即使中国编剧想抄国外的剧情,也没戏。比如大家看美剧《疯狂的主妇》,看韩剧《对不起,我爱你》,大家都可以接受,你把这情节写成在中国发生,大家就不接受,外国人这么干可以,中国人怎么可能这样呢?他们就会觉得假,整条街在搞婚外情?一男的脑袋里装个子弹到处跑,这可能吗?他们可以信美国人这样,韩国人这样,中国人不能这样。
新京报:你是说观众有双重标准?
赵赵:对,观众有双重标准,所以电视剧这种东西没法抄国外,对海外戏和国内戏的要求不一样,他们那样是真实的,咱们要是那样就是虚假的,找哄呢。
新京报:你会觉得,随着年纪的增加,总会有一天自己写的东西过时了吗?
赵赵:过时也没什么不好,过时有过时的读者,现在人衰老得慢,总之写之前弄清目标读者,不奢求所有人都喜欢看,不要有那么大野心就行。
社会评价
似花还似非花
赵赵连出几本随笔集,书名都有个“花”字———春暖花痴、命犯桃花、花不棱登,据说下一本直接“花心四溅”了。花是大雅大俗之物,把握不好,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赵赵敢浑不吝地可劲儿用这字,全凭实力衬底。别说,还真够准确———大雅大俗正是赵赵。
《世说新语》里有个段子:某日天寒下雪,东晋名臣谢安(就是那个著名的谢太傅)兴致勃勃地与晚辈们一起,谈文学论写作,他问道:这大雪纷飞,你们用什么来作比拟呢?侄子说:雪落沙沙作响,宛若天空往下撒盐哪。侄女却说:倒像春风吹得垂柳满天飞呀。老头儿听了大乐。
后人钟叔河曾经分析谢老头儿为什么大乐———以撒盐比下雪,以飞絮比下雪花,本来都很形象,无分优劣;不过从文学描写的角度看,空中撒盐断难为真,风吹柳花则是常景,而这种似花还似非花的东西,作为春天的标志,又特别能使人联想到春的温馨和情思,所以更具亲和力。
这样的分析,可以照搬在赵赵头上,一是说,她写的都是常人常景,柴米油盐,从来不以题材奇巧取胜;写法上也是直话直说,干净利落脆,什么隐喻啦象征啦,简直闻所未闻。二是说,她的随笔,因为篇篇切中一个情字,就变得垂柳一般似花还似非花,叫人读了,忍不住有种春天的萌动,想要问问情为何物。这就挠到了每个时尚青年的心窝口,没有亲和力才怪。
顺便要说,有一批人,反感这类小随笔,认为家长里短小情小调的,缺乏深度。我劝这些人都去读读德国作家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的一篇小说:《对深度的强制》。和赵赵差不多年纪的一个女画家,本来才华横溢,前途无量,只因一位批评家说她的画“缺乏深度”,便开始怀疑自己绘画的能力,每天把自己关在画室,苦思冥想。想不出来呀,苦恼之下,先是闭门不出;后来发展到酗酒终日,总之一蹶不振;直至对生活完全丧失信心,终于坠楼自戗。
一人一个活法,你看赵赵笔下的那些人,不都活得生龙活虎?他们有苦有累有怨有泪有喜有悲,最终有得有失,全在自己承担。生命因此而精彩,社会因此而丰富。深度肯定不是文学———更不是随笔的必需品。更何况这批人说的那个深度,以我看,真有建树者少,画蛇添足者多,所以我坚决支持赵赵这样“浅”下去、家长里短下去。
百变赵赵
第一次知道赵赵是七八年前看到她在《南方周末》上写的一篇关于石康小说《晃晃悠悠》的读后感,那篇文章饱含着某种被触动以后的真情流露。当时石康正处于无人喝彩阶段。我问石康看了这篇文章没有,石康说看了。我问这个赵赵是谁?他说不知道。
也就是说这是一篇真正的读后感,而不是为做宣传或碍于朋友面子而写的命题作文,也就是说赵赵是真被《晃晃悠悠》给触动了。由此我大致估摸赵赵是这么一路人:女性,北京孩子,感情细腻,善舞文弄墨,年龄二十七八。
后来见到赵赵,她大致就是这么种状况。
在赵赵之前,对于女作家,尤其是写随笔的女作家,我几乎没有好感,但赵赵一扫我对女作家的恶劣印象。她出手不凡。文字干脆利索,机智幽默;感情细腻兼独特,绝无酸文假醋为赋新辞强说愁那一套;而且她头脑清晰。这份清晰也表现在她的文章定位上,即她是为报纸杂志的副刊而创作,她知道她的潜在读者群是哪一部分人,她还知道她不仅要有才华释放之后的快感,她还要有物质回报。
在之后的几年里,只要翻开时尚报刊,动不动就会读到赵赵的随笔,接下来就是出书,印象中那时聚会,赵赵动不动就会捧着她的新书出现。的确,在随笔这块一亩三分地里,赵赵确实耍得很开。
当然这也带来另外的一个问题,就是,她烦了,尤其赵赵说自己“干什么都很快腻的”。我想这可能也是因为随笔或“小品文”的局限。这种局限性的根本就是:这路文章是受制于某一部分读者茶余饭后的闲趣,至于随笔这种形式,其实并没限制什么。鲁迅前半生写了些小说,博得文学家这顶帽子,后半生一 直在写随笔(或称杂文),但我们不说他是随笔家,我们说他是思想家、革命家,就是因为他的随笔已不是为满足某一部分人的闲趣了。
赵赵似乎没有做思想家的野心,她的突破方向不是思想意识,也不是趣味,而是形式。于是我们看到了《命犯桃花》中一些类似随笔和小说之间的文章,以及相当多的纯粹小说,赵赵的小说也是时尚杂志的产物,正如十多年前纯文学杂志一手遮天的时候,产生了一大批所谓纯文学作家及作品。
时尚杂志是新的文学阵地。因为新,所以其作者队伍鱼龙混杂,作品良莠不齐,既有雪米莉,也有岑凯伦,还有张承志,既有没心没肺的后庭花,也有咬牙切齿的亡国恨。但比较正的,我以为就是赵赵代表的这一路,她是写给都市的白领看的,时尚杂志是为都市白领办的,他们一拍即合。“即合”的同时,赵赵的小说(及随笔)对白领们还有提升作用,这一点恐怕也只有赵赵能做到,因为白领们只吃她这一套。
我读赵赵的小说是愉快的,也是能被触动的,尤其是她那几篇牵扯到神神鬼鬼的小说,我以为非常精到,让我有点想起汪曾祺,当然论功力赵赵还是比汪曾祺差一截,否则汪老岂不白活了。
赵赵的小说让我想起流行音乐,想起盗版影碟,总之她的文章来自一种新的文化背景,这种文化的基本特征我觉得就是以商业驱动为基础,只有具备了这个基础,才可能发出这新时代的“强音”,而文学似乎天然就不具备“时代强音”的要求,所以赵赵涉足影视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于是就有了赵赵编剧的《动什么都不能动感情》以及刚参加东京国际电影节的《青春期》。
从随笔到小说到编剧(我听说她以前还写过流行歌),赵赵似乎总在变,其实以我对她不多的了解,她并不是个嬗变之人,只不过是我们这个花哨嬗变的时代看上了她,谁让她才华横溢呢。
作家赵赵
北京作家赵赵连出三本书,最有名的一本叫做《动什么别动感情》,此书脱胎于一个同名电视剧,无论书与戏,都是近年来少有的京派风格,当然,赵赵本人也是与作品一路货色,谈人说事儿听起来好笑且善意、却又一针见血。
认识赵赵大约在99年,当时她还是一个采访我的记者,在幸福花园酒吧,只记得她穿牛仔裤,宽肩,短发,状如小男孩,说话直不楞登的,一双家鼠眼翻来翻去,问我的问题都是一些大路货,一付公事公办的样子。
3年后,再次见到赵赵,也在幸福花园酒吧,(后来得知,赵赵因与酒吧老板之一有染,总爱盘踞在那里),那时我的朋友正在追求她,我们在那里打台球,打扑克,聊天,消磨时间,赵赵戴棒球帽儿,熟读各种报纸的娱乐版,满嘴八卦新闻,对于男女明星的私事儿了如指掌,并且在男女关系以及市俗生活方面,善于发表私人感悟,这些感悟被一一写进了她的随笔,发表于各种报纸杂志,如果你想看一看,只要上网在搜索引挚中输入赵赵二字,便可看到她的大量千字文,无论吃喝拉撒,还是饮食男女,全在她的笔下活灵活现,以至于我的朋友相中她后,特别兴奋,口口声声直说,“我就喜欢赵赵,我就喜欢特俗的!而且是大红大绿的那一种!”赵赵呢,嘴里不说,心里却喜欢雅的,所以和我的朋友恋爱了,恋爱成功后,两人果然成为雅俗混合型眷属,成家立业,各得其所。
赵赵在恋爱的同时,成为我们的朋友,但仍去幸福花园,有一天,她的前前男友去酒吧看她,俩人就在桌子边上密谈,我正要过去说什么,赵赵一指我,让我离开,并且说:“我们可是正经人,不像你,生活那么糜烂!”那时候我还是单身,无女友,被说成生活糜烂完全无法叫我信服,我抬眼一看,只见酒吧里 竟有三个赵赵的男友,一个现在的,两个以前的,这三人儿相互间不太交流,赵赵在其中穿针引线,如鱼得水,难道这不是生活糜烂的生动写照吗?于是对赵赵说:“一点儿也不客观!你才生活糜烂呢!男朋友那么多!满屋子都是!”
有一次,在闲聊中,赵赵说:“其实谁一追我,我就有点受宠若惊,觉得人家看得上我真不容易,我哪儿好啊?”这句话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听后叫我悄悄感动过,这便是赵赵朴素的情感方式,我想有很多口口声声强调对于生活要敬畏要感恩的知识分子,在行动上却未必做得到,而赵赵的确能做到,而且是尽量有趣地做到,这一点,就是一般人很难望其项背的了,事实上,赵赵是我见过的女性中,可用真诚一词形容的一个,这种真诚,有时会从她的笔端刹那间流出,不信你去看看,有谁会像她那样,笑嘻嘻地以善意的笔调,描绘着芸芸众生的多姿多彩的缺点,并使笔下的人物因其缺点而多彩多姿呢?
为他人创作
参考资料
将爱情进行到底--访青年作家赵赵.新浪网.2024-03-27
赵赵 Zhao Zhao.豆瓣.2024-03-27
C15:星期五周刊·娱乐月选电视·华语.新京报电子报.2024-03-27
《寻汉计》上映 任素汐李保田银幕碰撞新火花.中国青年网娱乐频道.2024-03-27
赵赵:写自己想写的东西才不会遗憾.人民网.2024-03-27
寻汉计 的全部演职员.豆瓣.2021-04-11
CCTV.ent.cctv.com.2019-07-18
中国青年报.zqb.cyol.com.2019-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