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口运河
扬口运河,又称扬水运河,是中国历史上建造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位于现今潜江市境内。晋朝初期,杜预在襄阳市任职期间,利用江汉平原的湖泊资源,开凿扬口运河,使其与荆州市城下的汉江相连,从而改善了南方地区物资北运的路线,减少了绕行的风险。
历史背景
扬口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楚国政治中心位于郢(现江陵县),其粮食供应主要依靠襄阳至沙洋县的广阔地域。然而,物资运输需要通过水路绕道汉口,逆长江而上,最终到达郢,全程达900公里。为了争夺中原霸权并确保军队的后勤补给,楚王下令宰相孙叔敖负责修建一条运河,以缩短运输距离。孙叔敖随后开始勘测地形并组织挖掘工作。
地理特征
扬口运河的起点和终点在史籍中并无详细记录。一些学者推测,起点可能在江陵县西北部(今菱角洲),终点则在潜江泽口(东荆河口)。另一些学者则主张终点在沙洋附近,但具体地点无法确定。他们提出,扬口运河可能从蝴蝶咀附近的起点出发,经过积玉口镇,然后沿着西荆河的方向延伸至沙洋县或新城,与汉水汇合。这种观点的理由包括:西荆河在清代之前的文献中未见明确记载;江汉平原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在运河与汉江交汇处设立堡垒驻军的可能性较大;此外,沙洋的地名也可能与扬水运河有关联。
文献记载
北魏学者郦道元在其著作《水经注》中提到,“扬水上承接江陵县赤湖。江陵西北有纪南城。扬水又东出城西南。又东北,路白湖水注之。又东,历天井北。又东北,得东赤湖水口。又东,入华容县。又东北,与柞溪水合(注:在江陵县北)。又北迳竟陵县西,又北,纳巾、吐拓水,即下扬水也...又北,注于沔(注:汉代,将汉水钟祥至仙桃市一带称为沔水),谓之扬口,中夏口也。”这段描述表明,扬水的流向大致与现代的长湖和田关河相似。
后续发展
扬口运河因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到了汉末已经严重淤塞,失去了原有的功能。《晋书》记载,晋朝大将军杜预建议重新开通扬水旧道,并对其进行了整治,同时还开挖了一条新的运河通往长江,这条新运河被称为扬夏运河。
参考资料
扬口运河.查字典地理网.2024-09-05
古云梦泽水系演变概说(二).搜狐网.2024-09-05
魏蜀吴三国都要抢的荆州 为何走向衰落?.凤凰网.2024-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