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李约祉

李约祉

李约祉(1879~1969)名博,字约祉,别号金粟逸农。蒲城县人。清末曾攻读于三原宏道高等学堂及北京京师大学堂,对中原地区古典文学造诣颇深。早年参加同盟会,在组织联络革命党人、动员在京同乡支持进步学生抗议“蒲案”制造者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人物生平

李约祉发源于陕西蒲城的李氏家族,这一家族恰好以六代相传的“知识分子”。清朝末年,一个叫李智盛的农民,偏居陕西省蒲城县距城50里的一个小村庄富源村。李智盛虽无学问,但却重视孩子读书。他农忙种田,农闲时推着手推车贩卖水瓮,以此供养两个儿子念书。

长子李仲特(1858~1937),20岁考中秀才,研习《算法统宗》、《梅氏丛书》,后自学几何、代数和微积分等西学,成为数学家。

次子李桐轩(1860~1932),18岁亦中秀才,后成为戏剧学家。创办戏剧教育团体陕西易俗社,醉心于戏曲改良。鲁迅曾为易俗社题字赠匾“古调独弹”。李桐轩更像是一个活动家,他修订蒲城县志,推陈出新,被视为“悖逆”;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晚年见中国国民党政府日益腐败,对国民政府失去信心,遂依佛教。因李仲特无子女,所以,李家今日的子子孙孙都是李桐轩的后人。

李桐轩有三子一女,长子李约祉1879~1969)、次子李仪祉(1882~1938)、三子李知祉(1887~不详),均有大建树。

李从京师大学堂毕业返陕,曾先后在陕西省立女子模范小学及女子中学任过校长,又在教育厅任督察主任等职。从教几十年,对陕西教育贡献有绩。后被选为蒲城县参议会议长,曾与王卓如赴省为民请命,减征农业税

光绪三十年(1904)于右任因所写《半哭半笑楼诗草》流露反帝反封建革命思想,陕西巡抚密令三原县知县缉拿。李在友人处得知消息,即与程博九密商,出重资雇专差赶赴开封市送信给于右任,于才得免受牢狱之苦。为此,于右任特作七律四首赠李,以抒感激之情。

1947年胡宗南进犯陕甘宁边区屡遭失败之后,企图把败因归罪于农民不合作,他当胡面直言反驳。友人劝他躲避一下胡的暗算,他义愤地说:“我已年近古稀,能活几天,不怕什么!”泰然守居武庙街寓所(现西一路小学)。

李继承父亲李桐轩志,曾担任陕西易俗社社长、评议长、教务主任、编辑主任等职。1921年率易俗社甲班学生组成分社赴汉口演出,历时一年半之久。当觉察外省人对秦腔不易听懂,他就编印《易俗社第一次报告书》,又采取印发张贴《戏报》、编印《说明书》、出版所编演的剧本等诸多方法扩大宣传,收到预期效果,使秦腔这一古老?剧种与?新兴的易俗社蜚声武汉三镇长江两岸。他还主动向外省学习观摩,曾得南通伶工社欧阳予倩及楚、汉剧名家的指点,使陕西易俗社与秦腔的声誉远播于外省。

他学博智广,虽沉稳寡言,但所编写的戏曲却饶有风趣,既有幽默的丑戏《算卦骗人》《千字鞭》《假斯文》;又有反霸拯弱的《庚娘传》;亦有谏君幽忠的《优孟衣冠》;更有针砭闹分裂,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韩宝英》(亦名《石达开》)。这些剧至今传演不衰,教意昭然。他还写完了其父未写完的《刀客王改名轶事》一文(载入《蒲城县志》和《陕西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

新中国成立之后,年逾古稀的李约祉被选为陕西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多次提出益国利民的建议;不顾年高体弱,伏案撰写回忆录。“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被遣送蒲城县原籍,忧愤成疾,1969年12月5日逝世。

人物事件

范紫东先生喜欢写序,他为其剧作写了大量的序,这似乎成了他写作生涯中一大特点。十多年前,我曾为《中国近代文学家研究资料丛书》编写过一本《范紫东研究资料》,其中收录了他写的资料共30篇。除去他为专著《乐学通论》《关西方言钩沉》自序外,其他全部是为自编的秦腔剧本写的序。这些序文,或说明编剧意图,或叙述故事背景,或征引史料来源,或论述戏剧观念……对于了解作者思想、剧本的内容和艺术,莫不有很大启示和帮助。其中不少序文立意新颖,见解不凡,语言精粹,感情盎然,读来确是一篇篇美妙散文。

那代表作《三滴血》,范先生何以没有写序呢?我也曾有这样的疑惑。在编书的过程中,经过分析比较,似可看出他写序的两种情况,或曰两个特点。一是早期剧本写序较少。范先生一生编剧68个,《三滴血》是他的第12个剧本,此前仅有两个剧本有序;从第15个剧本《吕四娘》之后,写序明显增多。二是本戏写序多,折戏写序少;本戏中历史题材写序多,一般故事戏写序少。他的28个剧本有序,其中本戏24个,折戏4个;历史题材戏23个,故事戏5个。如反映近代历史的《关中书院》《颐和园》《秋雨秋风》等五部大戏,本本都写有序。这样看来,《三滴血》因为是范先生早期写的剧本,虽是本戏,但属一般故事戏,而非历史题材的戏所以剧本没有序文,也似乎能够理解了。

尽管如此,但我也尝为《三滴血》无序而深感遗憾,总觉得像这样一部影响久远的大戏,范先生本人能说点什么才好。后来我在易俗社的资料室中,检得《三滴血》一个手抄本,前面竟发现有李约祉先生写的序,确实给了我一个大惊喜。我将此序与范先生的其他序文,一并编入《范紫东研究资料》,总算弥补了心中一大遗憾。由于该书印数有限,多在戏曲界圈内流传,可能社会上见到的人不多。

李约祉的序写于1936年。他亲眼看到该剧从1918年编成之后,“流传陕甘宁青各省,迄今近二十年,表演不辍,深入民间,已成茶前饭后之佳话”,感到决“非偶然也”,于是乐意为老朋友没有写序的剧本写了这篇序。

李约祉的序,明确地说明了范先生编写《三滴血》的由来和意图。范先生曾经研究过法律政要,读过明清时代官吏断案时经常参考的案例集成《洗冤集录》,对其中记载的诸如陈业滴血的故事,认为“有不可尽信者”。他本打算对此书进行“修正”,但一方面由于“缺乏参考书籍”,另一方面正在教书“无闲暇时间”,因而这个想法就没有实现。后来他根据生活经验,把这类滴血认亲的故事编成戏剧;其目的就是让那些从事司法的人,“知所警惕,而明此书之不可尽信,以为冤滥者请命也”。

这篇序对《三滴血》的思想和艺术成就,也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剧中写县令之,刚愎自用,诙谐尽致”,是一个塑造得很成功的人物。赞扬滴血认亲的故事安排,“其离合悲欢,曲尽其妙,如情如理,自然天籁;正如水到渠成,绝不见斧凿之痕。”特别值得提及的是,对这个戏“能警人复足以动人,是文学亦是科学”的评价。就是说,这个戏既是文艺作品,取得了能够动人心弦的艺术效果;然而宣扬的又是科学,反对滴血认亲之类封建迷信,还能起到警示世人的社会作用。

李约祉与范紫东同是同盟会成员,同是易俗社创始人,同是易俗社的编剧。李约祉深知范紫东,因此,他为《三滴血》写的序,填补了范紫东没有写序的遗憾,就显得弥加珍贵。

参考资料

李约祉.李约祉.2021-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