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李仪祉

李仪祉

李仪祉(1882年2月20日—1938年3月8日),原名协,字宜之,蒲城县人。著名水利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中国近现代水利奠基人”。中国水利界公认的理论和实践上贡献最大的近代水利专家。

1898年,李仪祉在同州府(今大荔县)考中第一名秀才,后在泾阳崇实书院和三原宏道书院攻读。1904年考入京师大学堂,在预科德语班学习。1909年由陕西西潼铁路局筹备处选派,前往德国柏林皇家工程大学学习土木工程。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李仪祉回国。1913年又重返德国,进但泽大学改学水利。1915年回国,在南京参与创办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任教授和教务长达7年之久。1922年返陕任陕西水利局局长兼渭北水利工程局总工程师,力倡兴修泾惠渠,未能如愿,此间还兼任陕西省教育厅厅长和西北大学校长。1927年离陕,先后任上海港务局局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教授、华北水利委员会主席等职。1930年,李仪祉返陕任水利局长,主持兴建泾惠渠,1935年完工,灌地65万亩。此后,连续致力于“渭河平原八惠”水利工程(泾、渭、洛、梅、黑、涝、沣、泔)。1938年3月8日,李仪祉病逝于西安市寓所艮斋,享年57岁。

执教期间,李仪祉编写众多水利、数学教材,系统介绍阐述了西方水利科技的最新成果,尤其是他创造性地确定了一大批如“水利”“水利工程”“防洪”等水利专业术语,奠定了中国水利高等教育基础。他先后参加创办了三秦公学、陕西水利道路工程专门学校(后改为西北大学工科)、陕西水利专修班(后改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系)。他还在多校执教,造就了大批科学技术人才,为中国水利工程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李仪祉关于治理黄河的论文达40余篇,形成了中国近代治黄史上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他结合国外的水利科技和中原地区古代传统的治水经验,提出治理黄河要上中下游并重,防洪、航运、灌溉和水电兼顾,将治理黄河的方略向前推进了一步,并为中国现代水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至李仪祉逝世,泾惠、渭惠、洛惠、梅惠四渠初具规模,共可灌溉土地180万亩,渭河平原的万顷旱田成为了旱涝保收的米粮川,初步实现了“郑白宏愿”。于右任曾为他题写挽联,“殊功早入河渠志,遗宅仍规水竹居。”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82年2月20日,李仪祉出生于陕西省蒲城县马湖镇富塬村。他的父亲李桐轩关中著名的学者,曾在华州区教书。以后加入同盟会,并以蒲城小学堂校长作掩护,进行革命活动。他的父亲还曾任陕西省咨议局局长,是西安易俗社的创始人,任该社社长七八年,亲自编写过10余种具有新文化思想的剧本。李仪祉的伯父李仲特则是清末民初的一位数学家。

李仪祉8岁时,随伯父在永丰镇上学读书,由于深受家学的影响,从小养成了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好习惯。17岁时,李仪祉赴同州府(今大荔县)院考,中第一名秀才,得到督学叶尔闿的赏识。18岁时,李仪祉被选拔入赵惟熙泾阳县主办的崇实书院学习。后来,该书院并入三原宏道书院,改名关中高等学堂。李仪祉因嫌所开课程对实际无用,托词祖母有病而退学在家中自学工科和外文等。此间,曾被崇实书院的同学于佑任推荐,在其任总教习的商州区(今商县)中学堂,任教习。其后,于佑仁因遭清政府缉捕而逃往上海,李仪祉也随即辞职。

23岁时,李仪祉考入北京京师大学堂,进预科德语班,学习德文、法文,物理、化学、定量分析、地质、几何、代数微积分学等课程。学习终了时各门功课均取得最优成绩,具备了取得“举人”衔的资格。但是,热衷科学的李仪祉,并没有去认可交20两银子才给的举人衔,走上升官发财之途,反而剪掉了长辫子,离校归乡。

留学期间

李仪祉回乡后,恰逢陕西省社会人士倡办西潼铁路(当时陇海铁路只通到潼关县),集资派留学生学习铁路专业,李仪祉遂膺其选,于1909年赴德国留学,在柏林皇家工程大学攻读铁路专科。李仪祉在德国留学期间,学习了不少东西,各科学习成绩优异。在学习之余,遍游柏林四郊,有时也越过边境、到瑞典海滨和丹麦游览。在德国,他参观了不少工厂、矿区,连官厅、寺观、苗圃、博物馆、美术壁,尤其对公路、地下电车、水库、材料试验所、水电站、建筑工程博览会等兴趣浓厚。他毕业前在德国铁路部门实习时,实习项目就是参加修建一座混凝土大桥和一座铁桥,这是他献身于工程建设事业的第一次尝试。李仪祉在德国学习两年以后,即1911年,中原地区暴发了辛亥革命。当他回到国内时,南京临时政府已宣布成立,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委任他以津浦铁路局局长之重任,李仪祉因不愿半途中止学业,恳辞未就。

1912年初,陕西教育发展陷入低潮,李仪祉等人借省城西门外农业学堂旧址组织三秦公学。他在“附设留学预备科”的入学规则中规定,“凡收录学生有品行不端,取入时未及察觉者,得随时察看,令其退学;录取生入校时须具志愿、保证、履历等书;录取生入校后须守规则,不遵者分别轻重惩罚”。由李仪祉亲教德语,从ABCD学起。此外,功课以国文、数学、物理、化学为主。

1913年,李仪祉遂再次申请去德国继续求学,并与郭希仁(后任陕西水利局长)同赴俄、德、法、荷、比、瑞等国考察水利工程,目睹西方水利之发达,感慨于中国水利之颓废,遂进但泽大学改学水利。在学习水利专科期间,李仪祉学业优秀,是该校的高材生。当时,他与德国水利学家、德累斯顿大学教授思格尔斯相识,常在一起切磋疑难,使李仪祉获益不浅。1915年,34岁的李仪祉终以优异成绩取得但泽大学特许工程师的光荣称号。

教育事业

回国后,李仪祉在南京参与创办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任教授和教务长达7年之久,培养了一大批中国近现代最早的水利专门人才,如宋希尚沙玉清汪胡桢等,为中国近现代水利教育事业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他亲自编写教材,如《水工学》《水工试验》《实用水力学》等。在他的倡导下,学校组织编写了一些经典的、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教材,填补了当时水利教育的空白。他翻译了多种国外水利专著,积极引入西方先进水利技术,首创了不少水利专业名词。同时他也很重视总结中原地区古代劳动人民的治水经验,以学贯中西的治学态度,为学生讲授水利课程。他还广泛搜集中外治河书籍,制作各种河工模型,同时非常注重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常常带领学生奔赴各个河流、各处河段实地考察。

修建水利

1922年,李仪祉返陕任陕西水利局局长兼渭北水利工程局总工程师,力倡兴修泾惠渠,未能如愿。此间还兼任陕西省教育厅厅长和西北大学校长。1927年间,他曾在上海市任上海港务局局长。后又去四川省就任重庆市政府工程师之职,设计成榆公路重庆市郊老鹰岩盘道。1928年,李仪祉曾担任华北水利委员会主席,后又兼任北方大港筹备处主任、导淮委员会委员兼总工程师及工务处长。在这些年里,他筹划白河,黄河水利事宜,设置黄河水文站,亲赴淮河上、下游查勘,并视察运河、拟定了导淮计划。还兼任过浙江省建设厅顾问,设计杭州湾新式海塘。

1930年,杨虎城陕西省主席,他召回李仪祉并任其为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长,于是,引泾灌溉工程提上议事日程。各方共筹款百万余元,工程于1930年顺利开工。1931年,李仪祉还兼任了救济水灾委员会总工程师,主办江河复堤工程,往来于江汉区、陕、沪间。此年,中国水利工程学会成立,李仪祉被推为会长。1932年6月,泾惠渠第一期工程完工通水,可灌溉土地50万亩。1933年,李仪祉奉命筹设黄河水利委员会,并担任第一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兼总工程师,以及长江水利委员会顾问工程师等职。他主张治理黄河要上中下游并重,防洪、航运、灌溉和水电兼顾,改变了几千年来单纯着眼于治理黄河下游的治水思想,把中国治理黄河的理论和方略向前推进了一大步。1935年第二期工程完工,扩灌面积至65万亩,成为当时中国现代化水利工程之典范。

在兴修泾惠渠不久,洛惠渠也开始动工,李仪祉不顾重病在身,组织、领导了南洛河的勘测工作。洛惠渠由于工程艰巨,至解放初才得以完工。渭惠渠也于1935年开工,1937年第一二期工程相继竣工,可灌溉土地30万亩。不久梅惠渠开工兴建。1938年初,李仪祉抱病赴眉县参加渭惠渠拦河大坝南土坝合龙工程,回家后因心力交瘁卧病不起,不久便离世。至1938年李仪祉逝世,泾惠、渭惠、洛惠、梅惠四渠初具规模,共可灌溉土地180万亩,渭河平原的万顷旱田成为了旱涝保收的米粮川,初步实现了“郑白宏愿”。

主要作品

李仪祉实地考察江河水患,足迹遍及黄河、淮河长江珠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先后撰写了《黄河之根本治法商榷》《导淮规划概要》《对于治理扬子江之意见》《整理洞庭湖意见》等著述,尤其是他关于治理黄河的论文达40余篇。

在治理黄河的实践中,他写下了《黄河治本之探讨》《黄河水文之研究》《黄河流域土壤研究计划》《宋以前河堤之概况》《治理黄河工作纲要》等40级多篇治理黄河的理论文章。李仪祉去世后留下了《引泾论》《考察龙洞渠报告》《测勘黄渭航道报告》等几十篇有关渭河平原水利的著作。

李仪祉的文化基础颇为雄厚,学识极为渊博。他通晓德、法、英、日等多种文宇,对于数学、物理、铁路、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科学史、文学等无不精通,是一个发展很全面地科学家。如:在政论方面,他在青年时期就曾写过《权论》《神道设教辟》《女子不缠足歌》等时文;在数学方面,有《实用微积术》《最小二乘方》《诺模术》等著作;在科学史方面,有《宋以前河堤之概况》《后汉王景理水之探讨》《会稽大禹庙碑》《五十年来中国之水利》《西北农功水利文化史略》《中国水利史》(德文版)等;在文学方面,有为易俗社写的秦腔剧本《李寄斩蛇》《复成桥》《卢采英救夫记》等,还有一些话剧和很多诗歌。李仪祉还主办过《河海》《华北水利》《黄河水利》《陕西水利》等杂志。

李仪祉的著作,解放前曾由商务书局、中国科学印刷公司、西安市和记印书馆等出版单位出版过一部分。未正式出版的作品,由他的学生在1940年汇编成13册,石印了100部。其中包括《水利概论》《水功学术》《西北水利》《华北水利》《黄河水利》《江淮水利》《农村建设》及其他杂著等。

社会职务

李仪祉是同盟会会员、中国近代著名水利科学家。他先后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陕西省建设厅厅长、陕西省政府委员、华北水利委员会主席、导淮委员会委员兼总工程师及工务处处长、上海港务局局长、浙江省建设厅顾问、重庆市政府工程师、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委员兼总工程师、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会长、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兼总工程师、国立中央研究院评议会会员。并先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西北大学校长等职。

教育思想

李仪祉创办三秦公学后,对国民教育的发展高度负责,对学生入学资格进行了严格限制,以保证优质生源的加入;同时实行“严进严出”对学生行为进行约束,以此培养优秀人才。李仪祉指出民间管理缺失源于革命的副作用。李仪祉解释到“如今要从新组织,徒恃法律,法律又不完全。况且在上的人,常常玩法,又怎样责备小民守法呢?”最终李仪祉提出了他理想的解决方案,即通过乡老进行社会自治,用道德的力量进行教化,要乡村自治,根本还是教育。教育要点,莫过于尊德尚齿。通过政府权威协助民间选出自治领袖,再用道德的力量进行教化,则能够达到“乡老之制既立,政府提倡种树,派人到乡村,实地指导,便可藉乡老的感化力,易于施行”的效果。此外,李仪祉还特意指出,“乡老不是官。”

人物成就

水利工程建设促进社会发展

李仪祉曾设想在渭河平原修筑八条大渠:泾惠、渭惠、洛惠、梅惠、黑惠、涝惠、沣惠、泔惠,即“关中八惠”,彻底解决关中地区的干旱问题。但工程量巨大,他准备先解决引泾灌溉工程,于是四处网罗人才,组织引泾灌溉工程的勘探设计。1924年引泾灌溉工程的勘探设计工作胜利完成。不想陕西省当局根本无视水利建设,处处作梗,工程资金更无从解决,李仪祉痛斥当局尸位素餐无视百姓疾苦的不良行径,愤然辞职而去。后来陕西接连三年大旱,要求兴修水利的呼声日渐高涨。

1930年,杨虎城督陕,任陕西省主席,他召回李仪祉并任其为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长,于是,引泾灌溉工程提上议事日程。省政府筹款40万元,华洋义赈会筹款40万元,美国檀香山华侨募捐15万元,朱庆澜先生捐出水泥2万袋。各方共筹款百万余元,工程于1930年顺利开工。1932年6月,泾惠渠第一期工程完工通水,可灌溉土地50万亩。1935年第二期工程完工,扩灌面积至65万亩,成为当时中国现代化水利工程之典范。在兴修泾惠渠不久,洛惠渠也开始动工,李仪祉组织、领导了南洛河的勘测工作。洛惠渠由于工程艰巨,至解放初才得以完工。渭惠渠也于1935年开工,1937年第一二期工程相继竣工,可灌溉土地30万亩。不久梅惠渠开工兴建。至1938年李仪祉逝世,泾惠、渭惠、洛惠、梅惠四渠初具规模,共可灌溉土地180万亩,渭河平原的万顷旱田成为了旱涝保收的米粮川,初步实现了“郑白宏愿”。

另外,李仪祉为成渝公路设计的老鹰岩盘道,被后人誉为“巧夺天工”之作。

奠定中国水利科学和事业

李仪祉是中国现代水利科学的开拓者之一。其足迹踏遍了江河淮汉流域,在分析总结中原地区历代治河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上、中、下游并重,防洪、航运、灌溉、水电兼顾的指导思想。他较早提出要综合开发治理黄河、培植森林,以防河患。原水利电力部部长钱正英曾说:“李仪祉把我国治黄理论和方略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李仪祉创建了“黄河水利委员会”,并担任第一任委员长,首次开展黄河河道模型试验。他结合国外的水利科技和中国古代传统的治水经验,提出了一整套科学工作治理黄河的理论。他首先提出要科学治河,中原地区几千年治理黄河靠的是官僚治河,不管懂不懂得水利,官吏们都可参与治河。他指出长期以来治理黄河不见成效的根本原因:一是不讲科技,二是社会、河政方面的原因。他提出,现代水利靠的是科技治河和专家治河。通过精确测勘,了解流域中丘壑形势、气候变迁、流量增减、沙淤推徙及床址长削原因。此外,还要有严密的水工试验,作为治理工程的依据。依据水利科技和黄河独特的地理、水文特点,他提出黄河的治理要上中下游综合治理。黄河为害的根本原因是泥沙淤积,泥沙主要来源于上中游,他提出:上游要植树造林,防止泥土冲刷;还要在山谷设置谷坊、横堰,平缓水势;平治阶田,开辟沟洫,减少泥沙下泄。中游在干支流上修建水库,控制洪水,避免沙淤。而下游的防洪,主要是为洪水“筹划出路,务使平流顺轨,安全腹泻入海。”具体作法为整治河槽,开辟减河,疏浚河口。其中植树造林,防止泥土冲刷是治理黄河之本。李仪祉还撰写了《黄河水文之研究》《关于导治黄河之意见》等40多篇治黄论著,成为后人治理黄河的纲领性文献和指南。

1931年4月22日,李仪祉与水利科技工作者李书田等倡议创办了“中国水利工程学会”。这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群众性水利学术团体。学会每年召开年会,从1931年学会成立到1948年,共召开12次年会。年会上水利专家们强调水利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建议政府统一全国水政,制定水利法规,培养水利人才,设立中国第一水工试验馆。年会就黄河永定河等多灾河流的治理,以及太湖长江三峡水力发电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学会成立的十几年中,出版《水利》月刊,共15卷,82期。该刊大量介绍了水利科学的基本理论、试验方法、治水方略、国外水利技术等内容,编印了《中国水利珍本丛书》和《中国水利工程丛书》。

发展中国近代教育事业

李仪祉对中国水利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不只在于兴修水利、治理水患,还在于他热心于教育和培养水利工程技术人才。1915年,李仪祉回国后在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执教7年,并一度主持校务。1923年,他出任陕西水利局局长时,兼任教育厅厅长,创办水利道路工程专门学校。该校后来并入重建后的西北大学,成为西北大学工科,也是整个西北最早的工科。李仪祉出任西北大学工科教授兼主任,并于1925年5月至1927年任西北大学校长。1932年,他创办陕西省水利专科预备班,后被并入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执教期间,李仪祉编写众多水利、数学教材,系统介绍阐述了西方水利科技的最新成果,尤其是他创造性地确定了一大批如“水利”“水利工程”“防洪”等水利专业术语,奠定了中国水利高等教育基础。李仪祉在授课时,除讲授现代的水工学,还对中原地区古代的治河名人如王景、潘季驯等的事迹与言论,以及古代劳动人民在灌溉、运渠及堤、堰、闸、坝等各方面的成就,加以科学阐释。他非常重视实践,在讲课的同时,还制作各种河工模型,并经常带着学生赴各河流域考察水利。1934年,河北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分设水利工程组。20世纪40年代,内迁西南的大学,如同济、武汉、湖南省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等都设立了水利系或组。

人物影响

李仪祉不仅精研水利,擅长教育,而且旁通天文、地理,长于诗歌、戏剧、宗教、文史和文物保护的研究,也是一位很有造诣的剧作家。他先后编写过《复成桥》《卢采英》《李寄斩蛇》等三个秦腔剧本和《柯费尔公爵花厅》《毛符家里》等话剧剧本,为东西方文化艺术交流作出了贡献。

执教期间,李仪祉亲自编写众多水利、数学教材,系统介绍阐述了西方水利科技的最新成果,填补了中文教材的空白,尤其是他创造性地确定了一大批如“水利”“水利工程”“防洪”等水利专业术语,奠定了中国水利高等教育基础。李仪祉关于治理黄河的论文达40余篇,形成了中国近代治黄史上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他提出“治理黄河要上中下游并重,防洪、航运、灌溉、水电兼顾”的观点,改变了几千年来单纯着眼于黄河下游的治河思想,把中原地区治黄理论和方略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1930年,杨虎城主政陕西省,力邀李仪祉回陕主持建设大局。也就从那一年冬天开始,一场水利工程大会战在泾河出山口打响。一年半后,一道拦河大坝屹立在泾河峡谷中,泾河之水被拦入新修的渠网中,流进了干渴的农田。经省政府批准,这条渠以“泾惠”命名,李仪祉也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名人和楷模。泾惠渠的建成受益,成为中国当时现代化水利工程之典范,在中国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人物评价

李仪祉是近代科学治理黄河先驱,提出对黄河治理必须是上中下游并重的指导思想,防洪、航运、灌溉和水电兼顾,改变了几千年来单纯着眼于黄河下游的治水思想。他是近代水土保持工作先驱,在水土保持理论方面开创先河,提出修筑横堰,控制沟壑,固堤治滩,防止塌岸,培植森林,防治河患。(河南省水利厅评)

李仪祉在积极参与治河工程,亲自主持建设陕西泾、渭、洛、梅四大惠渠,树立起中原地区现代灌溉工程样板,对中国水利事业作出贡献。(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评)

“研究治水与中华文明密不可分,历史悠久,研究二者关系意义重大。李仪祉把中国传统水利思想向现代水利进行了转变,研究李仪祉水利思想就是研究中国近代水利思想。”(中国水利文学艺术协会副主席王经国评)

“李仪祉先生把中国治黄理论和方略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直到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水利部部长钱正英评)

李仪祉是中国水利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开拓者,是中国现代水利科学技术的奠基人。他建立了中原地区第一个水利实验室、第一个水工实验所。他担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兼总工程师时,主张上、中、下游并举,提出了治理黄河的总体方略和具体措施,是第一位提出“综合治水”理念的水利专家。(河海大学评)

人物轶事

与西北大学共进退

李仪祉在主持西北大学校务期间,积极扩充教学设备,筹措办学经费,对学校的课程、教材、实习、研究以及各科教学计划与规章制度等各项事宜,都要亲自处理。李仪祉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工科学生的寒暑假都是在野外实习中度过的。李仪祉还特别注重遴选思想进步、品学兼优的教师,曾聘请共产党人刘含初任代理事务长。这一时期也成为西北大学创建阶段最好的时期之一。1925年冬,李仪祉前往京、津、沪、宁等地筹措引泾工程款和西北大学办学经费。军阀刘镇华在1926年率领镇嵩军围困了西安,围城期间,李仪祉曾至潼关县,想回到西安市城内与西北大学师生共患难,却未能成行,只能返回北京。1926年冬,西安城解围,李仪祉回到西安,因西北大学在围城中元气大伤被收束,他又一次离开陕西。

为人清廉

李仪祉一贯对两个儿子教育非常重视,要求很严。小儿幼时,写字用了水利局一支绘图铅笔,便严肃批评道:“凡是公家的东西,不论大小,都不能拿。"小儿认错将铅笔还给了遮公务员。李仪祉对遮务员说:“以后公物,不论大小,都不能随便送人,不管是谁。给小孩一支铅笔事小,但给他们惯下了坏毛病。"

1928年,李仪祉在天津华北水利委员会任主席,兼总工程师,家自西安市迁往北平市。李仪祉每周末坐火车来往于平津之间。在火车上,一般达官贵人坐头等车厢,普通百姓坐三等车厢。而李仪祉总是和老百姓同坐一个车厢,从不暴露自己的身份。

泾惠渠的命名

1929年,陕西大旱,赤地千里,饿殍载道。据黄长龄著《“七·七"事变前后陕西水利事业之成就》一文记述,李仪祉抱恢复郑(郑国)白(白起渠)伟业之志,借鉴西方科学技术,提出《引泾第一、第二期工程设计方案》。1930年,李仪祉主持陕西省水政,奔走呼号,得政府之携和华洋义赈救灾总会之合作及各方人士之资助,工程得以实施。引泾工程于民国十九年开工,二十二年建成受益,灌溉渭河平原五县农田60多万亩。当时关于该渠的命名问题,争议甚多。人民大众以感恩之情,倡议命名为“仪祉渠。"李仪祉说:“泾水之惠也”!因而名为“泾惠渠”。民国三十一年元月十五日,褒惠渠放水典礼,汉中市人民为追念李仪祉,特题词:“蒲城仪祉李,治水有师承。里慕秦国郑,家传蜀守冰。规模泾洛远,第次汉褒成。今日恩遗惠,石门纪典型。”

参加抗战救亡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仪祉在西安参加抗战救亡工作。他给国际友人写信,争取他们支援中国抗战。他把自己的存款和妻子的首饰捐给伤员,李仪祉家中还寄养过五个难民。他还发表爱国演说,为抗战撰写文章,表现出极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感情。

家庭成员

以上资料来源

后世纪念

李仪祉墓

李仪祉墓,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市城北30公里处泾阳县王桥乡寺背后村,占地面积约1.3公顷,墓坐北朝南,底部周长36米,高2米。1938年他逝世后,在西安参加追悼会的达万人之多,当灵柩运到泾阳陵园时,当地群众有5000人挥泪送葬。于右任为李仪祉手书的挽联:“殊功早入河渠志,遗宅仍规水竹居。”

纪念会

为了缅怀贤哲,弘扬李仪祉精神,1982年水利部在北京、陕西省在西安分别举行了“李仪祉诞辰100周年纪会”。1988年3月8日,蒲城县水利学会隆重举行了“李仪祉先生逝世50周年纪念会”。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1992年5月在陕西省三原县隆重举行李仪祉诞辰110周年和泾惠渠通水60周年大型纪念活动,以学习和发扬李仪祉精神,振兴陕西和中国的水利事业。

《李仪祉全集》

《李仪祉全集》是李晑先生七年来搜集整理的结果,全面反映李仪祉教育、学术、咨政及治水思想。在李仪祉先生诞辰140周年之际,西北大学出版社推出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总结和传承李仪祉水利思想,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李仪祉纪念馆

李仪祉纪念馆位于泾阳县王桥镇,是为纪念中国近现代水利先驱李仪祉先生,弘扬悠久三秦水利文化而修建的一座水利专业纪念馆。李仪祉纪念馆毗邻三原县城隍庙、郑国渠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昭陵等景点。纪念馆集展示收藏、教育宣传、文物保护、研究交流等功能于一体,共分为水文化大道区、文化广场、纪念馆区、仪祉墓园区4部分。核心展示区2000余平方米,主要展示李仪祉先生生平事迹,陕西古代、近现代和新中国成立后水利建设辉煌成就以及陕西“十二五”及未来水利发展规划目标,同时展示了水科普知识,彰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水利取得的巨大成就,描绘了陕西“十二五”及未来水利发展的宏伟蓝图。李仪祉纪念馆不仅是陕西省“十二五”水利重点建设项目和水文化建设标志性工程,而且是查询陕西水利历史的“档案馆”“活字典”,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和水利科普教育基地。

参考资料

李仪祉——中国近现代水利奠基人_名人风采_河南省水利厅.河南省水利厅.2022-01-08

水利科学家李仪祉.陕西历史文化名城多媒体资源库.2024-08-24

李仪祉生平述略. 陕西历史文化名城多媒体资源库.2024-08-24

治水“摆渡人”李仪祉先生.光明网.2024-08-24

中国现代水利先驱李仪祉.人民网.2024-08-24

中国水利报:李仪祉生平简介.陕西省泾惠渠灌溉中心.2024-08-24

【百年百“禹”】李仪祉 ——一代水圣水利先驱.河海大学.2024-08-24

李仪祉:中国近现代水利奠基人.澎湃新闻.2024-08-24

泾阳李仪祉陵园.博雅地名分享网.2024-08-24

李仪祉 -- 培桃育李 治河惠民.河海大学.2024-08-24

中国水利报:李仪祉纪念馆简介.陕西省泾惠渠灌溉中心.2024-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