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丁立钧

丁立钧

丁立钧(1854—1902),字叔衡,号恒斋,出生于镇江市丹徒区。他是清代的政治人物,曾在光绪年间担任山东省知府。晚年患上风疾,但他仍能以左手创作书画作品,这些作品受到人们的珍视。他在17岁时中举,但由于接连遭遇父母去世,直到27岁才成为进士。他的职业生涯包括庶吉士编修等多个职位。

个人背景

家庭背景

丁立钧的父亲丁绍周和哥哥丁立瀛都是进士出身的京官,而他的另一个哥哥丁立淦则是著名的画家。

族谱记载

据《京江丁氏族谱》记载,京口丁氏的祖先丁顗五代十国时期从河南省清河迁居祥符。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期间,金朝人劫持了宋徽宗赵桓及其众多臣僚,其中包括第六代先祖丁略。第七代先祖丁素跟随赵构渡江南下,最终定居金陵,并因故逝世后安葬在镇江市。第九代先祖丁煜南宋晚期短暂担任镇江府的行政职务,并因为家族墓地位于镇江,选择在此定居,成为丁氏镇江始迁祖。此后,丁氏家族逐渐发展壮大,后代中不乏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的人物。明清两朝,丁氏家族中有许多人在政治舞台上活跃,如第十六代的丁玑丁瓒分别在明朝中期的成化正德年间成为进士,第二十六代的丁绍周以及第二十七代的丁立干丁立瀛都在同治年间成为进士。到了光绪年间,丁立钧与其两位堂兄弟丁立瀛、丁立干一同进入翰林院,这一事迹在镇江专区被广泛传颂。丁氏族谱按照“绍、立、传、家、永;贤、良、衍、庆、常”的顺序记录家族成员,直至清末民初,丁传靖作为第28代成员,是一位知名的学者和藏书家。

主要著作

丁立钧的主要著作包括《昭代尺牍小传续集》、《清画录》、《历代大礼辨误》、《东藩事略》、《历朝纪事本末》共九种,以及《南菁讲舍文集》三集十六卷。

政治生涯

丁立钧在1880年参加庚辰科殿试,名列进士二甲第十四名。同年五月,他被任命为庶吉士。经过三年的学习和考核,他在光绪九年四月被授予翰林院编修的职位。他还参与了国史馆、会典馆等机构的书籍编纂工作。在翰林院任职期间,他目睹了国家面临的困境,撰写了一部名为《历代边事》的作品,并将其献给了光绪帝。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军队在黄海海战中遭受重大损失。8月21日,翁同龢在一封信中向张謇表达了他对将领和统帅能力的担忧。9月3日,丁立钧与其他35位翰林院成员一起提交了一份名为《请罪李鸿章公折》的奏折。甲午战争结束后,李鸿章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丁立钧连续三次上疏,反对条约中损害国家利益的条款,并指出了条约对未来可能产生的危害。他与翁同龢、黄绍箕徐世昌等人共同反对割让台湾,以满足日本的侵略野心。他们的行动得到了一些地方官员的支持,如张之洞李秉衡马丕瑶、鹿博霖等。康有为还发起了历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活动。1897年,丁立钧在沂州知府任期内,面对德国侵占胶州湾的情况,他尽管身患疾病,但仍积极筹措资金用于守城备战。在任知府一年后,由于健康原因,他辞职返回家乡。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随着全国各地的书院转变为学堂,江苏学政李殿林提议将江阴的“南菁高等学堂”更名为“江苏全省高等学堂”,并招收了100名学生。丁立钧被聘请为该校的总教习,负责教授伦理、历史掌故以及自然科学和外语课程。在他卸任后,他的堂兄丁立瀛接替了他的职位。

参考资料

陶兴华、易多明 | 安维峻“陇上铁汉”的形象与晚清清流政治.微信公众平台.2024-08-22

晚清东台丁氏一家“父子三翰林”.政协东台市委员会.2024-08-22

走向共和——试论丁立钧思想演进过程 /沈振元.走向共和——试论张謇思想演进过程 /沈振元.2024-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