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九势

九势

《九势》又作《九势八字诀》,东汉蔡邕著。论述运笔规则,被收入宋代陈思的《书苑菁华》一书,才得以保存流传至今,在中国书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蔡在《九势》中主要提出了关于书法线条的三个美学概念,即“力”、“势”和“藏”。“力”是蔡邕书法美学思想的中心,着重强调“力”是结字、用笔、布局的基础,“下笔用力”方能使字体具有“肌肤之丽”的美感。“势”则是被赋予了方向性的“力”,常常用来指创作过程中具有一定方向的运笔,是谓“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藏”源于“君子藏器”的哲学思想,强调书法创作需要沉着含蓄,具体到运笔,则要“藏头护尾”,突出书法线条的张力

这些书论思想,为书法线条的美学意义探索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品原文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掠笔,在于锋峻趯用之。

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注释译文

书法源自于自然,自然形成,阴阳就出现了;阴阳的存在,跟随的出现了强弱盛衰之势。用笔藏头护尾,气力便在字中,下笔用力,应该如美丽的肌肤一样。所以说:笔势到来不可阻止,笔势奔去不可遏制,只有笔软才能产生千奇百怪的姿态。

凡下笔结构字体,都要使上部覆盖下部,下部承接上部,使字体形递相照应关联,不要使形势相背离。

转笔,应使笔毫左右圆转间断又注意相连续,不要使间断处孤立地显露出来。

藏锋,表现笔画的起笔和收笔的笔迹是,笔画欲左行先要右,到笔画运至左尽头亦向右回笔。

藏头,笔毫逆落藏锋后顺势按捺下去,平铺纸上,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运行。

护尾,画点笔势尽时,用力回收笔锋。

疾势,出于短撇和波画之中,又在那竖画的紧趯之内。

掠笔,在长撇的趱锋和峻趯中用它。

涩势,在于紧张快速战斗向前推进的办法之中。

横画,如现鱼鳞平而实不平,竖画如勒马缰放松中又时时紧勒,这就是横画、竖画的规则。

这些名叫九势,得到它即使没有尊师传授,也能与古人相妙合。必须笔墨功夫深厚,就可进入妙境了。

作者简介

蔡邕(133-192),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字伯,陈留(今杞县南〕人。初为司徒桥玄属官,出补平河长。灵帝时召任郎中,校书于东观,迁议郎。后因弹劫宦官,遭诬陷,流放朔方郡。遇赦后,不敢归里,亡命江湖十余载。刘协时,董卓专权,强令邕人都为侍御史,拜左中郎将。迁都长安后,封高阳乡候。董卓遭诛后,他亦被捕,死于狱中。

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蔡邕少时师事太傅胡广,博学多识。通经史,喜好数术、天文,妙操音律,善鼓琴、绘画,擅长辞章,精工篆隶,尤以隶书著称。他善于总结前人用笔经验,融会贯通,并形成自己的风格。其书结构严整,点画俯仰,变化自如,有“体法百变,穷灵尽炒,独步古今”之誉(唐张怀瓘书断》)萧衍亦称其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古今书人优劣评》)。

在当时及后世影响颇大。熹平四年,与堂谿典等写定《六经》文字,部分由邕书丹于石,立太学门外,世称《熹平石经》。石始立,观看者的车马填塞街道。又传说他曾与鸿都门外见工匠用帚写字,得到启发,创“飞白”书。原有《蔡中郎集》已,后人有辑本。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