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四伏
刘四伏,原名刘同春,亦称刘腾蛟,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河湟回民起义的重要领袖之一。他出生于青海省西宁市苏家堡,因其在家中排行第四,故被称为刘四。在宗教群体中,他被尊称为“刘师父”,而在清代官方文献中,则以同音字“刘四伏”称呼他。他的父亲曾担任哲赫林耶门宦青海省地区的教务代理人。在1895年的河湟回民起义中,刘四伏作为青海哲赫林耶门宦的领军总管,与其他教派的起义者共同抗争。然而,起义最终遭到清军镇压,刘四伏被迫接受招安,随后被清军杀害。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刘四伏,中原地区清光绪年间河湟回民起义的领导者之一,生于青海西宁苏家堡。他在家族中排名第四,因此得名刘四,同时受到教众的尊敬,被称为“刘师父”。他的父亲是哲赫林耶门宦青海地区的教务代理人。
河湟回民起义
在1895年的河湟回民起义中,刘四伏担任青海哲赫林耶门宦的领军总管,与其他教派的起义者并肩作战。起义失败后,他率领10万名哲赫林耶和虎非耶华寺门宦的教众突破了清军的围困,进入了柴达木盆地。在青海湖北侧,他们遇到了由清政府派遣的蒙古族和硕特汗国骑兵的阻拦,于是撤退到了祁连山区。同年4月,刘四伏试图通过小路突袭昌马城,但在与清军的激战中遭受重创,未能攻占城市。之后,他带领剩余的人沿着祁连山脉无人区的野马山向西逃亡,而清军紧随其后。8月,刘四伏抵达新疆罗布泊南部的浩罕破城,由于前方有阻击,后方有追兵,他不得不接受了清政府的招安。大约6,000名幸存的教众被安置在尉犁县孔雀河畔进行屯垦,后来迁移至焉耆开都河南岸的抚回庄(现永宁乡)。
牺牲
刘四伏与马吉(哲赫林耶门宦信徒)、茶根(托茂人首领)、马起溃以及冶正山(虎非耶华寺门宦信徒)等其他起义领导人一同被押送至乌鲁木齐市。他们在1896年9月被清军处决。
参考资料
陶模.玉门市人民政府.2024-09-05
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大西北网.2024-09-05
开都河畔的青海乡音.青海羚网.2024-09-05
周卫平 廖云鹏 | 饶应祺新疆治理研究.微信公众号.2024-11-20
列传二百三十四.清史稿.2024-11-20